最新章節
- 第20章 附錄
- 第19章 喪親章第十八——葬祭父母,舉哀服禮孝始終
- 第18章 事君章第十七——忠心奉上,君臣相得互親愛
- 第17章 感應章第十六——天人感應,孝通神明天下安
- 第16章 諫諍章第十五——君父有過,直言勸諫莫盲從
- 第15章 廣揚名章第十四——移孝作忠,聲名顯揚傳后世
第1章 前言
《孝經》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一部關于“孝道”的專著,在中國古代社會流傳極廣,影響深遠。《孝經》相傳為孔子所作,一說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清紀昀語),又說為曾子或曾子門人所作。為方便理解起見,今暫從孔子之說。
《孝經》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更親自為之作注。在中國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孝經》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發揮了很大作用。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這是《孝經》一書的基本觀點,也是全書的基石。全書共十八章,以孔子與其門人曾參談話的形式,對“孝”的含義、作用等問題加以闡述。
書中認為,孝道是根據天地規律而產生的人倫法則,因而孝道是人最為寶貴的品德——“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道又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因而《孝經》中闡明了君王、諸侯、卿大夫、士人以及普通百姓應遵循的孝行。
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中,《孝經》首次將孝親與忠君二者聯系起來,認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盡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統以至煩瑣的規定。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行孝”的相應具體要求。
《孝經》不僅要求人要愛敬自己的雙親和兄長,還要在此基礎上把它推廣到社會,以便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整個社會長幼有序,充滿愛意,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另外,《孝經》還把道德規范與法律聯系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道德與宗法秩序。“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把“不孝”列為大罪之首,違者必將受到嚴懲。
《孝經》一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一些內容,直到今天仍是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于統治者的曲解和利用,書中許多有價值的內容被沖淡或掩蓋了,因此有必要對其加以重新認識。弘揚并重新闡釋《孝經》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不僅會使家庭彼此關愛,也會增進社會的和諧,更可使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之至境。
《孝經全鑒》一書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僅收錄了《孝經》原文,并輔有注釋、譯文、簡析、跟進解讀、典例等版塊,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之義,使“孝”的真諦從經典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應用。由于參校之文較多,不敢掠大家之美,在此一并致謝,并懇請不吝指正。
本書將紙質圖書和配樂誦讀音頻完美結合,以二維碼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掃一掃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誦讀音頻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業播音員,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師構成的實力精英團隊錄制完成,朗讀中融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聲音感染力極強。
解譯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