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構建“五化”課堂 深化教學改革

自2012年開始,以區域生命教育總課題為引領,筆者在學校開始推行以“教法學法化、能力特色化、習慣自主化、管理生態化、德育學科化”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大力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生態化管理理論、教學模式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九個方面的研究內容。

1.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的學習規律研究;

2.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學習方法研究;

3.學生各學科良好學習習慣和核心能力的培養;

4.以預習、展示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

5.有效備課模式的構建;

6.小組合作團隊學習機制的構建;

7.基于課堂教學、學科活動、綜合性學習的學科能力培養體系研究;

8.基于教材的單元學案開發;

9.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生態化管理模式構建。

具體來說,教法學法化是主線,能力特色化是亮點,習慣自主化是基礎,管理生態化是環境,德育學科化是途徑。

一、教法學法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在構建“五化”課堂中,筆者把教法學法化放在了首位,這是課堂教學展開的基礎,也是一堂課的邏輯架構的主線。一節課,缺乏有效的設計,缺乏科學合理的邏輯鏈條,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主體凸顯,那么能力的形成、習慣的培養、生態的管理及德育的滲透,效果都將大打折扣,甚至變成空中樓閣。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一種雙向活動,教法和學法是不可分割的,教法滲透著學法,學法滲透著教法。但是,教師教法的基礎是學生的學法,教法要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法和學法的目標、任務、評價相同,活動空間和時間一致,整個教學過程也就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隨著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發展水平由小到大的不斷增長,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與之相反的變化。

葉圣陶先生言:“教任何一門課程,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由教法為主轉化為學法為主,使學生能自主學習。

教法學法化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的學習規律為主的學習方法之中,整個課堂教學流程以學生的自主展示、探究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法學法化,首要的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率、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等。其次,教師要加強指導,給學生做出示范,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意圖;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學生的實踐中完成由教法到學法的轉化。

教法學法化的實施,要求每位教師結合初中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研究本學科的學習規律,并融合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組織規律,總結出一些易于操作的學習方法。教法學法化的課堂教學分組要點是:明確目標、個人自學、組內交流、匯報評價、總結歸納,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展開學習。

以語文閱讀課為例。

語文閱讀的規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內容:寫什么。整體感知——略讀,跳讀,猜讀。

2.形式:怎么寫。分析解剖——精讀。

3.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為什么這么寫。特色探究——研讀。

以《談骨氣》為例。

寫什么:中心論點、所用論據。

怎么寫:思路、順序、語言、表達。

為什么這么寫:為證明中心論點服務。

要實踐教法學法化,首先,由此具體概括出議論文學習方法,即要探究以下內容:①論題;②論點;③論據;④結構;⑤證法;⑥方式;⑦語言。

其次,將以上學習方法和五步教學方法互相配合,熟練后靈活變通,這樣就構成了教法學法化的具體操作流程。

學習有法,但無定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千萬不可模式化。

二、能力特色化——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關鍵

在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現象很為大家詬病,就是:無論什么學科,老師帶領學生圍繞著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合作展示,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好處,但是卻淹沒了各個學科的特色,學生的各學科能力的培養被弱化。這于學生的發展甚至學生人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基于此點,我們提出了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能力特色化”。

能力特色化是指,在教法學法化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習模式是小組合作團隊學習,重在理性探究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學科特色不能丟,務必要在教學設計中針對本學科要培養的學生的核心能力設計學科活動,進行特色化訓練。以語文教學為例:朗讀是其重要特色;要體現出漢語特質;要體現體裁特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新聞、評論,等等;注重感悟與表達。這些都要在教學設計中予以體現。很重要的一個實施策略就是:將課堂教學中每個環節的任務設計成學科特色能力的訓練。所設計的研討問題,要不但能直指文本和中心,而且是本學科特色能力的探究;所涉及的活動,要時時考慮以培養本學科的能力為目的。總之,問題、任務、活動都緊貼學科能力來設計,就會實現能力特色化。

沒有特色化的學科活動,就不會形成學生的能力,這里指的是必要的、有針對性、富有思維含量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情出發,認真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體驗、學習過程和時間,結合學科特點及文本要求,設計出精彩的學科特色活動,讓學生不斷獲得新的學習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特色能力的形成。學科特色活動因學科而異,比如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數學學科的推理、計算,物理、化學學科的實驗探究。學科能力的培養,不僅在課堂教學上,還在學科活動、綜合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活動中。

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要求老師具有較強的本學科能力。比如語文學科,其學科能力的制高點就是文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要諳熟本學科的知識能力體系與本學科教學體系的邏輯,特別要發現本學科知識體系中獨有的原理,并能在教學活動中將這種獨有的感受傳達給學生。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很難相信:一個不會寫作、沒有文言基礎的老師,會培養熏陶出語文學科的尖子生;一個不善邏輯思維的數學老師能夠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

能力特色化訓練還體現在校本課程建設與學科活動上,渠道包括課堂教學、學科活動、綜合學習等方面。

三、習慣自主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能力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的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內化為品質,那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能力和成績,更是一種非常豐富的生命行為,學生將受益非常。比如,一位同學文筆優秀,這和其樂于讀書、勤于動筆、善于思考等平時的良好習慣是分不開的。

在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的課非常精彩,但是學生的成績和學科能力卻不令人滿意。像這種“花瓶教師”的出現,多數是老師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所致。

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伊始,一般要依靠有效訓練和老師指導。最主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嚴字當頭,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示范指點,表揚激勵,直至最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是提升學生能力、厚淀學生素養、內化學生品質的必由之路。

以語文學科示例。語文學科的學習習慣包括:

1.積累的習慣。要積累語言、生活經驗、思想。其中積累思想很難,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措施,激活學生思維,具體如:使用專門的筆記本積累語言,寫日記、周記、札記,感悟哲理名言,等等。

2.讀書的習慣。一是廣泛涉獵;二是誦讀,經典名篇熟讀成誦。

3.表達的習慣。口頭表達:讀書匯報、課前演講、美文欣賞、工作述職。書面表達:又快又好地書寫。

4.思考的習慣。動腦思考,不要變成兩腳書櫥。

如果一個學生形成了樂于積累、勤于思考、善于表達、工于讀書的習慣,學生的語文能力及素養怎會不高呢?所以,教師必須要善于結合學科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管理生態化——生態管理、民主參與是課堂組織的核心

管理理論的新概念是生態化原則,表現在課堂教學上主要是: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民主、寬松、和諧的關系,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學得自由,教師教得愉快,讓不同質的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收獲。具體就是形成以小組合作、團隊學習為保障的管理機制。

學校實際上應該是個生態園,具有培養完整的人的獨特使命,還要為實現人的各方面潛能提供條件,并關心學生基礎性的情感及道德品質的養成。各學科內容復雜,以語文學科為例,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并且語文能力的形成又要靠大量的實踐。因此要建立科學生態的管理系統。語文學科的生態管理系統包括:優化學習合作小組,優化班級管理機構,編制學習日歷,建立個性檔案。

其中,組建小組是關鍵所在,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將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有效合作。

1.責任命名。發言人、計時員、計分員、組內學科長、班級學術助理、學委。

2.構建體系。學科團隊:組內學科長→班級學術助理→學委→學科教師。管理團隊:組員→小組長→班長→班主任。教師團隊:任課教師→班主任→教導處。

組內人員互相監督,每人負責一項監督項目:閱讀、寫作、聽說、課外活動,等等。注重考核,小組長發揮作用。

同時,要優化班級管理機構:

1.設立監察、后勤、財政、衛生、保健、學習、勞動、生活、文藝、團委等十個部,各部設部長一人,其余所有成員均為部員,承包班級各項工作。

2.各學科設班級學科學術助理一人,溝通師生的教學情況。

3.成立讀書會,每月組織一次讀書報告會,并組織學生課前演講,舉行學生作文展評。

在整個宏觀的國家教育課程管理中,也要實施生態化管理。目前總體上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機制。這無疑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一大突破與創新,學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課程自主權,同時也承擔相應的課程責任。在課程管理方面,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學校課程管理中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管理要為學校服務,主要由核心機制和保障機制完成。核心機制主要有三個組成要素:學生需求評估機制、學生選擇機制、學生參與機制。

為保障課程管理的有效性,還要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學校除了給課時費外,學期末還要組織對實施課程改革的教師進行績效考評,根據評價等級給予獎勵。

五、德育學科化——立德樹人的根本所在

立德樹人的做法,抓住了育人的根本,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身上,放在了人的品德上。對于學校來講,如果不能在學科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那么其他的德育方式都是蒼白無力、收效甚微的。

對于學科教學來講,學科本身的知識、相關的能力、內在的邏輯本身就會實現世界對人的一種作用。學科知識、相關的態度和方法,這些都會作用于學生,改變學生的思維態度和學習方式,是知識人格化的過程。

教師有了對學科獨特的、正確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將立德樹人融入自己的學科、自己的課堂。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挖掘學科知識中的良知和德能,這既為學校立德樹人提供了載體與陣地,更為自己的學科教學尋找到了科學方法與歸宿。

由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由學科學習走向學科素養的養成,是師生共同深化課改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而這也恰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和基礎——德育學科化。品德只能由品德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教育的本質是精神的流轉,所以,教師的境界有多高,教育的境界就有多高。

德育學科化,要做到育人為本、情感滲透、加強研究、全程滲透。

“五化”課堂的研究與實踐,是在傳授知識、培養習慣、科學管理的過程中,實現立德育人;在研究的過程中,系統構建基于自學加展示的課堂教學范式。“五化”課堂創新了常規教學,有效地實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進一步落實了新課程理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了教育由知識本位向學生綜合素質本位的轉變,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和自主發展。

上架時間:2019-11-21 15:18:09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正镶白旗| 本溪市| 鹤壁市| 嫩江县| 安徽省| 台江县| 明星| 谷城县| 卢氏县| 江都市| 称多县| 若羌县| 邹平县| 随州市| 永善县| 固原市| 周宁县| 安陆市| 武川县| 阳城县| 休宁县| 和田县| 汤阴县| 会泽县| 祁门县| 湾仔区| 阳信县| 江津市| 荃湾区| 南华县| 稷山县| 彭水| 五家渠市| 潮州市| 彭州市| 南靖县| 沾化县| 志丹县| 麻江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