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不過詩經:在古詩詞里邂逅最美的愛情
最新章節
- 第48章 婚姻是愛情的歸宿——《周南·桃夭》
- 第47章 用天真去愛——《邶風·雄雉》
- 第46章 人生自是有情癡——《秦風·晨風》
- 第45章 想見不能見最痛——《陳風·澤陂》
- 第44章 埋首在靜謐的時光中——《周南·葛覃》
- 第43章 不被知曉的愛——《小雅·隰桑》
第1章 序:思無邪
最純粹樸實的愛情,散落在《詩經》中,待有心之人一探究竟。
孔老夫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甚至直呼:“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意味著創作了《詩經》的那些人,是中國最早的詩人,他們以詩歌言情,所思所想不加掩飾,質樸純粹,直抵人心。
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千余年間,先人們以詩歌的形式吐露心聲,或悲或喜,或昂揚或低沉,一字一句皆是真情實感,不夾雜半點虛假之意。于后人而言,《詩經》能夠流傳至今,是一大幸事,透過簡短的詩歌洞悉愛情最初的模樣,有幾分相似,又有幾分不同,終歸來講,我們對愛情的向往始終未變,有些情愫埋藏在血液中,任由時光飛逝,都難以抹去。
在那個沒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年代,人們不懂紙醉金迷,有了心事就吟誦成詩歌,毫不隱藏自己的赤誠之心。透過《詩經》,我們才知曉,原來感情真的可以如此純粹,完全是本能的渴求,不由得羨慕幾千年前的人們,天性不曾受到抑制,暢快淋漓地愛我所愛。
讀罷一首首《詩經》中的詩歌,也就讀了一個又一個的愛情故事,有濃到化不開的相思,也有揉碎心腸的哀怨,詩歌中的癡男怨女以鮮活的生命力出現在眼前,或耳鬢廝磨、如膠似漆,或久經別離、肝腸寸斷,即便隔著數千年的光陰,仍能感知他們的情緒受愛情拉扯,我們如此不同,卻又如此相同,一時間竟難以辨明古今。說到底,愛人之心是一成不變的。
《詩經》中的男男女女,勞作在郊外田野、鄉間山林,或是征戰沙場戍邊,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他們的愛情故事。或明戀、或暗戀、或情投意合、或一廂情愿,當走過愛情的熱情和濃烈,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幸福美滿的相知相守,有迫不得已的分隔兩地,也有移情別戀難續前緣,喜悅和悲傷在《詩經》中交織成一幕幕情景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想他念他,“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情意深重,不分彼此,“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欲作新娘喜欲狂,濃施淡抹巧梳妝。紅衣一襲憐嬌軟,梨靨雙渦惜嫩香。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癡如醉擁難將。天公酬得佳人意,嫁個多才好婿郎”。
《詩經》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統統源于生活,愛情就如同祭祀、狩獵、遠行、游玩一樣,鑲嵌在尋常的每一天之中,原野、山川、河流都可能是愛情的發源地,采摘、砍伐、游樂都有可能邂逅愛情。
每一首詩作都承載著一位癡男怨女,或是甜蜜相擁、或是絕情別離,從相遇相知到相戀相守,最后的結局又有所不同,落得相棄相離的苦惱,或是擁有相伴相生的美滿幸福。純粹無雜質,所以才能穿越千年的迷霧后,仍讓后人如癡如醉。《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讀罷《關雎》后而漸生情愫,感嘆道:“圣人之情,盡見于此矣。今古同懷,豈不然乎?”
如果你愛過一個人,那一定要讀一讀《詩經》,囊括了愛情的起承轉合,其中滋味你必然會懂;如果你尚未對一個人動心,那也一定要讀一讀《詩經》,為何說愛情“直教人生死相許”,《詩經》之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