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2章 社會民生:四大名著折射出的生活百態
- 第11章 政治權謀:四大名著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情節
- 第10章 飲食文化:舌尖上的四大名著是怎樣的
- 第9章 詩詞佳句:為什么四大名著里有那么多詩詞
- 第8章 信仰文化:儒釋道對明清小說有何影響
- 第7章 禮法倫理:四大名著反映出哪些人文社會倫理
第1章 前言
“國學”一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而《禮記·學記》則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總體來說,國學就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學術。
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天道有常”“天尊地卑”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格物致知”……國學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舉止甚至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增多、文明沖突加劇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國學,找回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
如今,很多人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擇手段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卻忽視了生命最根本的價值與最真實的幸福。《道德經》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在劇烈變化的社會中生存發展,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習一下國學知識顯得尤為必要。在強調個性解放以及創新發展的當下,我們格外注重家庭、國家的和諧,只有這樣,地球村的理想才能快速實現。
另外,國學還具有公益性,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田,讓沉浸于功名利祿的人從夢中清醒過來。《易經·系辭》里講的公益是:“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論語》說的公益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子》里面也談公益:“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而《岳陽樓記》更推崇公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市場經濟如此繁榮的今天,在權錢欲望涌動的今天,高揚國學的旗幟,絕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那么,從哪里開始學習國學呢?有人說是《論語》,有人認為是《道德經》或《四書五經》……平心而論,這些讀本的確對了解國學頗有價值,但不能達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的效果,很容易導致讀者心生厭倦,甚至半途而廢,從而對國學產生抵觸情緒。其實,這不是國學本身的問題,而是他們選擇的切入點出現了問題。而較易打開國學第一扇窗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這是我國乃至世界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生子當如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這深刻反映了他對于四大名著的強烈推崇。
四大名著中所蘊含的國學知識數不勝數。通過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了解天下為公的思想理論,明白無論何時都不要以一己私利而拋棄天下公義;通過讀《水滸傳》,我們知道了讓老百姓“寬心”,遏制腐敗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通過讀《西游記》,我們可以不再被迷茫所困,因為腳踏實地的探索往往比一步取得“真經”更加受用;通過讀《紅樓夢》,我們不再相信命運,這部看似帶著“宿命論”色彩的小說,其實是在告誡人們,命運其實就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行為,行善行德必會幸福圓滿,而不勞而獲、信神信鬼終將走向衰敗。
“國學熱”持續升溫,各大書店的書架上擺滿了有關四大名著的書籍。總體來說,這些書籍分為四大類,一是原著讀本,二是名著衍生讀本,三是名著啟蒙讀本,四是名著解讀讀本,其中,前三類雖有其價值所在,卻使讀者很難快速了解并吸收四大名著里面的國學知識。
名著原著讀本在市場上占有率最高,各大出版社爭相翻印。為了吸引眼球,出版商們“創造”了全解版、解讀版、精注版、迷你版、精華版、配圖版、注音版等多種版本,讓人難以取舍。實際上,其中有些書大同小異,高價買來一讀才發現,里面全是年少時讀過數遍的內容。而啟蒙讀本和衍生讀本更不用說,前者相當于文章注釋,后者則是一種原著的精簡版或人物傳記,難以作為學習國學的參考藍本。至此,重擔就落在了名著解讀讀本上面。筆者正是基于此歷史使命才創作了本書。
本書將四大名著中所隱藏的有價值的國學知識提取后進行分類與加工,力圖在保持原著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對國學進行解析,并對原著中隱晦或沒有明確指出的國學內容,進行大膽的提煉和明示,希望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通向“國學名家”的橋梁,真正體悟中華民族偉大的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