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風講圣賢家訓
最新章節
- 第11章 曾國藩家訓:內外兼修,立人達人
- 第10章 張英家訓:厚德載物,敬慎謙和
- 第9章 朱熹家訓:寬仁濟世,忠孝治家
- 第8章 蘇洵家訓:讀書正業,重德修身
- 第7章 包拯家訓:清心治本,直道謀身
- 第6章 歐陽修家訓:尊崇孝悌,學貴以恒
第1章 前言
Preface
家庭,是華夏文明傳承的基本單位。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古圣先賢看來,家是國家的基礎,治家與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所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一個人如果不能治家,那么他定然難以治國。
而家訓家風則是中華文化流傳后世的重要一環,也是一個家族文化的靈魂。家訓是治家的儀軌,也是修身的準則;家風則是將家族內部連接起來的一根繩,是營造家族文化的土壤。它們蘊含著長輩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寄托著長輩的殷殷期盼。
中國的家訓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如同一顆璀璨的寶石,歷經滄海桑田,在華夏文明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我們在故紙堆的斑駁墨香中,追隨著古代先賢留下的家訓,學習其精華,領會其精髓,使這些思想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前行。
家訓起源于三皇五帝時期,它支撐著名門望族興旺昌盛,也滲透于平民百姓尋常生活。作者往往是當時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或朝中重臣,也因為這樣,這些家訓不僅對于家族內部具有教化作用,也為全社會教育做出了相應貢獻,同時也給普通家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秦漢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禮教漸漸得到重視,而“家訓”這個概念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到隋朝這段時期,戰亂不斷,朝代更迭,對子弟的教育主要依靠家庭,仕宦家訓體系也由此形成。
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全文智慧理性、簡練謹嚴,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開“家訓”之先河的《顏氏家訓》由顏之推所創,被后世譽為家教的典范,其宗旨是以德立家和以德傳家。顏氏家族的后代子孫無不重視才學和德行,他們為其家族和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遺產,千百年來一直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隋唐時期的顏師古、顏真卿、顏杲卿等顏氏后代,都在歷史的長河里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些人才的出現,也使得顏氏家族的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中最為顯赫的世家之一。
“東晉四大家族”之一的謝家原本并不顯赫,其發展壯大是從謝安開始的,而謝安之后,謝家也陸續出了謝玄、謝靈運、謝眺等名人,于是謝家成為與瑯琊王氏相齊名的江左望族。“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描寫的就是當年王謝兩家的風光。而謝氏家族中世代相傳的《謝氏家訓》給謝家的子孫提供了行為的準則,也為他們指明了人生道路上的前進方向。
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可以說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篇《岳陽樓記》揭示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一生心懷百姓,為天下蒼生而操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每到一處都要開辦學校帶動當地教育,開辦義莊福澤子孫后代。他的《家訓百字銘》文字樸實無華,但內容卻足以讓范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受用一輩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開創了新一代的文風,是北宋文壇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他在家訓《誨學說》里說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以玉喻人,以此來告誡子孫后代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修養。
人稱“包青天”的包拯,斷獄英明,鐵面無私,他的《包拯家訓》也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他的家訓也像他本人一樣,透露著一股凜然正氣。
蘇洵和兒子蘇軾、蘇轍是中國文壇的典范。所謂“虎父無犬子”,父子三人皆在歷史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有蘇洵“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泰然自若;也有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灑脫豪邁;還有蘇轍“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的真摯思念。蘇洵所著的《安樂銘》字字落到實處,是傳家必備經典,給蘇氏家族子孫帶來了無窮的幫助。
南宋中期,封建統治腐朽,綱常破壞,道德淪喪。朱熹弘揚理學,重整道德規范和綱常倫理,《朱熹家訓》應時而作。朱熹倡導家庭和睦,倡導人際和諧。在他看來無論是世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論身處何種地位,都要履行自己的義務。寥寥幾百字的《朱熹家訓》從個人修養到民族文明,其立意之高深,令人嘆服。
風云變幻,朝代更迭,一轉眼就到了清朝。清朝撰寫家訓的風氣很濃,這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張英為官三十余年,康熙皇帝曾經賜給他“篤素堂”的匾額,以嘉獎張英志向專一。張英的治家修身立品之道為世人所稱頌,他的家訓《聰訓齋語》文筆簡練,但讀起來卻意味深長。他以長者的身份向后代子孫講述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經驗教訓,發人深省。張英的家族人才輩出,他與他的兒子張廷玉“父子雙學士,老少二丞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美談。
清朝后期,家訓逐漸衰落,但是在這其中,曾國藩的家訓卻格外引人注目。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作為一個成就了大事業的政治家,一生的生活卻極其簡樸。他反對奢華,曾“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他留下的家訓,是他一生的活動以及思想反映,對其后代子孫影響深遠。曾家的子孫一直恪守祖訓,潔身自好,實現了曾氏家族的先祖對家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期盼。
縱觀古今,一個家族如果有著良好的家風,便更有可能走上興旺之路。這些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家訓給我們帶來了諄諄教誨,也令我們感受到了一股浩然正氣。“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這正是我們要牢記的,而這種高尚的情操也時刻激勵著世人。
家訓、家風之中沉淀著豐富而又厚重的智慧,是我們應當深入研究、挖掘的文化寶藏。也正是由于它們的存在,才使得一個人、一個家族,乃至整個國家都擁有了靈魂,使得我們的華夏文明亙古長青。
生活就如同一望無際的海洋,有的時候風平浪靜,有的時候巨浪滔天,神秘而又充滿未知。多讀書,讀一本好書,修身立心,如此在面對挑戰之際,方能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