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煙火金粉里的秦淮河
楔子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
身著青衫的說書先生,從幕后走至臺前。
啪!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好戲開場!
“幾多荒唐事,付與說書人。今兒,咱讓諸君邂逅一出雪月風花。”
“話說,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苦命鴛鴦……”
先生右手握撫尺,左手隨語氣的抑揚頓挫而起伏,時而微眺低垂的眉睫,儒雅之氣油然而生。
講到興起之處,雙目如潭,似乎比聽眾更要專注幾分。
“只可惜,這雙有心人,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天成良緣也敵不過似水流年。”
臺下的聽眾如癡如醉,先生講罷,仍久久不能自已。其中一人更甚,學著先生那般語氣感慨道。
“唉!孽緣吶!何苦何苦。”
悲歡離合總無情!這名聽眾總覺得肺腑中有股氣堵著慌,內心縱然有萬千感慨,可到了嘴邊終究化為一聲嘆息。
“您能否接著講下去?我實在心切的緊。”
先生挺了挺腰板,微微一笑,頗是自得。顯然,他對聽眾們的反應尤為滿意。
只是,滿意歸滿意。
“諸公莫急,欲知后事如何,且等下回。此地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人去樓空,茶館里只剩先生一人望著窗前的秦淮河,悲從中來,由感而發。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人間種種皆是夢,堪愁。鳳去臺空江自流。
乘舟繞水游,不見舊時太平樓。欲問東山公安在?回首。王謝堂前衣冠丘。”
十幾年了,世上再無人知曉他喚作永樂。
……
第一卷雪擁金陵
金陵城
孤舟推煙波,緩緩入秦淮。
適逢漫天飛舞著浮沫般的細雪,天色陰霾,夾岸的常青垂柳亦掛滿了淞花,在此六朝金粉中淡去顏色。
船頭立著一個身披蓑衣的老漢,正用手里的船篙撥開澹澹秦淮水,艙內隱約可見一個紅衣姑娘。
“老船家,可是下雪了?”白采苓欣喜的從艙內探出一個腦袋。
只見她伸出雙手,試圖讓雪于手掌心中片刻停留。
應是白采苓的心太過熾熱,少頃,雪就化為水從指縫中溜走。
放下手中的船篙,老船家坐在船頭,沖眼前這個活潑的姑娘笑了笑“今年雪下的屬實早了些,不過是個好兆頭,畢竟瑞雪兆豐年嘛!”
“再者頭一場雪,可遇而不可求,說明你這小姑娘啊!是貴客!”
老船家是個人精,寥寥幾句話關系也算熟絡起來。
正值雪落時,連風都不似原先那般溫柔,變得格外凜冽,像是一把把尖刀剮在身上,使得白采苓直打哆嗦。
久居金陵的老船家卻早已習慣,自然經受得住風霜。但姑娘家身子薄弱可不比他老漢。
“里面有火爐,小姑娘你就湊合著取取暖。”看著白采苓通紅的小臉,老船家都于心不忍,長的多好看的一個人啊,不能被凍壞咯!
“多謝您的好意,只是……”
白采苓抿著嘴,難為情的看著老船家,幸虧老船家是一個精明人,一眼就識破了她的窘迫。
從船頭走至船尾放貨的地方,老船家扒開布,挑了幾根沒受潮的柴火。
一邊往爐內加柴火,老船家也不忘打趣道“你們這些富貴人家的子女,自小錦衣玉食。被長輩捧在手心,被傭人時刻伺候。但出門在外,可靠不了爹娘,遲早要獨立。”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老船家可不就是吃苦長大的,實在是迫于生計,不然誰會大冷天的還來秦淮河開船?
“嗯嗯,知道啦!”白采苓乖巧的點了點頭。
說來慚愧,自己這么大了,添柴這種事還要勞煩老人家。
老船家呵呵一笑,這姑娘可愛的很!自己也是幸運,居然瞧著了一個像極了他閨女的姑娘。
出自對白采苓的關心,老船家問道“小姑娘,你去太平梨園作甚?”
“那可不是個好去處,叫是叫太平,實則不然,整個金陵城最危險的地方恐怕就是太平梨園了”
他實在想不明白,一個姑娘家犯得著去太平梨園找晦氣?那地方去了準沒好事!
白采苓臨行前也略有耳聞,這不,忙著向老船家請教道“老人家,您能否說的具體些?”
此事并非見不得人,常住金陵城的都知曉,便沒什么忌諱。
“太平梨園說白了就是一家戲樓,只是里面魚龍混雜,加上金陵地處繁華,來來往往的官商賊就以此為媒介,勾結在一處。”
有利可圖,太平梨園也沒人管。這三不管的地方可不就是是非之地嘛!
“前幾年還好,近些年那叫一個亂,時常見到不少尸體從里面抬出來。”老船家說到此處也是后怕,前些日子他只是遠遠的瞄了一眼,都差點被盜匪們盯上。
起初,老船家與白采苓不熟,事不關已。現在好歹混了個臉熟,于情于理都不能坐視不管。
聞言,白采苓有些發怵,這太平梨園和以往記憶中的不大一樣了。
倒也不至于害怕,偌大的金陵城,還能把她吃了?
“老人家,我此行是來投親的。”
白采苓心里挺暖和,遠在他鄉碰到一個如此熱心腸的老人,看來外邊的世界非同家中長輩說的那般危險。
“投親?”老船家反復琢磨,太平梨園里哪有善茬?小姑娘投的什么親?
涉及別人的家事,也不好多問,反正等送完這一程,估摸著日后也不會有所交集。
老船家回到船頭支起竹篙,小舟又晃晃悠悠的駛了起來。
天色將晚,雪意漸濃。
耐不住寂寞的白采苓,借來一件大衣裹在身上,竟也坐到船頭,好奇的看著被雪擁入懷中的金陵城。
大抵與臨安有些相似,不過各有千秋,金陵城別有一番韻味。
放眼望去,白里透紅。
雪下的久了,梅樹的梢頭也被壓彎了腰,但再厚的積雪也蓋不住這欲與白雪爭春的點點紅梅。
“老人家,你們這里喜種梅樹?”白采苓欣喜的問道。
臨安多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采苓早已看膩了臨安的景色。而今,梅花于枝頭開的何等俏麗,也不枉是一件新鮮稀奇事兒。
“非也,金陵的雪一下就是一季,容易存活的只有梅花,不種些梅樹,白茫茫的一片得多難看。”老船家笑著搖了搖頭。
等到靠岸之時,天色徹底黯淡。
家家戶戶都支起燈籠,猶如一條紅線延綿到巷子盡頭。
下了船,岸邊早已有人等待,白采苓趕緊將銀錢遞給了老船家。
“白姑娘?”那人啟唇問道。
是個俊朗的少年,臉上還有殘余的粉墨胭脂,肩上存有尚未抖落的如絮白雪。想必是來的急,沒能洗凈。等的久,忘了拭去。
他卷開手里潮濕的畫像,再三對照無誤后,向白采苓介紹自己。
“我叫永樂,受謝公所托,特意來此等候姑娘。”說完,生怕白采苓不信,取下別在腰間的玉佩遞于她。
入手溫潤,花紋色澤相差無幾,正是白采苓記憶中謝安的貼身玉佩。
“謝叔呢?可是在太平梨園?”白采苓向永樂身后尋去,仍記得小時候,謝叔就喜歡躲在一旁嚇唬她。
“然也,且隨我來。”
永樂帶著她穿過了好幾個巷子,行進金陵城較為繁華的地段。
這里同白采苓在小舟上看到的天差地別。
游人如織,往來絡繹不絕,遠處傳來幾聲吆喝,撲鼻的香味最先勾起了白采苓的味覺。
人呢?永樂環顧四周,發覺身側空無一人,心都要跳出來了!
呼!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他徑直的走到攤前,原來是嘴饞了,幸好有驚無險!
“孫大娘,來碗鴨血粉絲。”
正在倒騰鍋的孫大娘瞧是熟人,抬頭笑道。“永樂你來了,等等哈,我先給這個小姑娘做。”
永樂連忙擺了擺手“您給這位白姑娘做就行,這錢我來付,她是謝公的客人。”
“是嗎?來來來這邊請坐。”
果不其然,孫大娘起了興趣。謝公的客人,居然是個年紀輕輕的紅衣小姑娘。
“早就聽聞謝叔頗負盛名,今日一見,誠然如此。”自己能被這般對待多半是謝叔的關系,白采苓如是想道。
“此言差矣,謝安謝公的名號可是咱們金陵城的招牌呢!”孫大娘說的不假思索。
朱雀橋邊,烏衣巷陌。除了遠道而來的白采苓,誰人不知王謝兩家地位崇高。
等了有些功夫,香味撲鼻而來,孫大娘用籃子裝好,而白采苓就抱著沉甸甸籃子跟在永樂后面。
“我來提吧。”見白采苓頗為吃力,永樂順手接過。這白姑娘年齡不大,做事倒是周全,里面竟也有自己的一份。
沒了束縛,白采苓兩袖清風,自由自在。時不時在那座橋上走走,這棵樹旁轉轉。似乎想在金陵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回憶。
漸行漸遠,街上的行人愈發稀少,街邊僅有的幾間屋子早已閉緊門窗,就連雪地上都只有新添的腳印。
襲來的夜風卷起皚皚白雪,又將人跡淹沒。
新雪初歇,走在前面的永樂剛好停下腳步,白采苓也看向明亮處。
岸邊有一船舫,舫上有一樓閣。中間豎著一道白門,白門兩旁懸掛著兩個大紅燈籠。
“這便是太平梨園了,以往的那間已經廢棄。”未等白采苓發問,永樂先行解釋道。
古色古香的牌匾上,肆意揮灑的行書頃刻間奪去了白采苓的所有目光。
太平梨園四字,渾若天成,足矣看出書寫者造詣之深厚。
“此乃謝公之友王羲之所書,知王羲之否?就是當今鼎鼎有名被尊為書圣的那位大人。”永樂一談起王羲之,眼中好似有星光閃爍,不再像先前恬淡。
“王羲之?”白采苓搖搖頭,未曾聽長輩提過此號人物。不過,字的確值得千古流傳。
輕推開那道飽經風霜的白門,悠揚的聲音從里面傳了出來。
“麗質天生難自捐,
承歡侍宴酒為年。
后宮粉黛三千眾,
三千寵愛一身專。”
臺上那人身段極其優美,由于臉上的脂粉太多,說不清年齡。
“唱的是貴妃醉酒,好聽吧!他可是太平梨園里的第一人。”永樂湊過來,他對在唱戲的男子可謂佩服至極。
原因無他,男子無論扮演誰人,總能輕易的與戲中角色合而為一,模樣和神韻同本人無二差別,分不清孰真孰假。
白采苓卻不懂這些,只是覺得男子唱的婉轉,唱的悲涼,唱的凄切。
可雙眸過于淡漠,不含有一絲人情味。
白采苓想,世上最是涼薄的大抵就是戲子吧。
都說戲子無心,不過是看透世態炎涼,早已麻木。
皆言戲子忘情,不過是演盡離合悲歡,習慣了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