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的眼光沒資格打敗你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有一次,我偷懶沒更新文章,把個人微信號放到后臺,配上文字:今天晚上和讀者們聊天,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想問的都可以發過來,盡我所能,知無不言。
發問的人很多,大多數人的問題集中在人際關系上,主要表現為:長得不好看,被人議論怎么辦;努力學習,被同學嘲諷稱為學霸,感覺被排擠,內心很難受;由于某些原因,被同學或同事在背后議論,心里很不舒服;打算改變自己,著手做一件事,在還沒開始的時候就被潑冷水說“你不可能成功的”,很郁悶,很不甘心。
這其中,有一個女生的留言讓我印象很深刻。她在讀大三,正在準備司法考試,然后每天早上很早起來去圖書館復習考試,每天晚上基本也是在圖書館待到十點才回來,跟室友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感覺錯過了很多事。她們吃飯的時候不再喊她一起,出去逛街的時候也不喊她。時常,對于她們聊天的話題,她感覺自己參與不進去,更感覺到她們在有意排擠她,營造一種“就你是好學生,就你愛學習”的鄙視感。她一邊努力復習考試,一邊被宿舍這種人際關系弄得很憋屈,她很疑惑:有意地想去討好室友,甚至一門心思地想著積極上進是不是錯了。
這種被孤立感,我也經歷過,所以我特別能明白她當時的心情,也真的特別害怕她因為受不了這種孤獨感而想著為了合群去討好室友,放棄自己心里的計劃和目標,乃至否定自己的努力,當時我很直接地跟她回了一句:別人的眼光沒資格打敗你。
別人對你的態度并沒有那么重要,你沒必要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懷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任何積極努力。
我曾經真的是一個特別在意別人眼光的人,而且是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有人說我不好,我第一反應就是覺得自己一定是哪里不夠好的那種。從不思考那個說我不夠好的人說得到底對不對,從不去想對方是信口胡說,還是真的發現了我的問題。
我曾有過一段特別不好的戀愛經歷,在我表達出很介意男友跟他的女性朋友們走得太近之后,他的紅顏知己指著我的鼻子罵:“究竟是一個長得多么丑的女孩子,才會這么沒自信!”聽到他紅顏知己說完這番話后,我的前任一句話都沒說,沒有替我澄清,更沒有替我說話。
當時我真的挺自卑的,哪怕被人欺負到家了,也依舊不敢吭一聲,甚至還對著鏡子看自己,一遍遍地在心里嘀咕:“我真的長得很丑嗎?我是不是不配被愛???”可能是因為我的前任太懦弱,在自己的女朋友被欺負時不敢吭一聲,也可能是當時的我真的挺差勁的,反正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挺大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竟相信了那個女生的話,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而且還不聰明。我變得越發地不自信,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我長得丑。我變得患得患失且極度地沒有安全感,我害怕見他的一切朋友,怕被人說我不夠好配不上他,我更變得特別討厭別人跟我開類似“你怎么這么沒有安全感”“你怎么這么自卑”的玩笑,因為我真的沒有安全感,我真的自卑,很容易把別人的只言片語當真。
當然,這段感情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了,而我帶著“你怎么這么丑,這么不自信”的陰影走了很久。在那之后,我拼命地想著把自己變得更好看,從內到外,從減肥到看書,注意點滴行為舉止,培養氣質。
我背負這段不自信的過去很久,不敢愛人,甚至被愛時,還會不斷懷疑:這么差的自己有什么值得被喜歡的?
過了好幾年,我才慢慢變得好一點兒。
有一次,我跟好朋友聊天,無意間提到了這件事,我特別認真地跟朋友說:“你知道嗎,我現在還會偷偷去看那個女生的微博,還會在心里跟她暗自較勁,因為當初她指著鼻子說的那句‘究竟是一個長得多么丑的女孩子,才會這么沒自信’,真的傷到了我,讓我覺得自己好差勁。”
在聽我講完和她的這段故事之后,朋友特別心疼地對我說:“你這么好,又聰明又漂亮,情商高能力強,肯定值得被愛啊,為什么會那么傻地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呢?當初我們都覺得那個男生配不上你,幸虧最后沒在一起,而且那個女生從頭到尾都不是什么好姑娘,搶自己閨密的男朋友,人品又差,名聲又不好,你為什么要那么傻地相信她隨隨便便說的一句話啊?”
我的朋友去她微博翻出她的照片,當著我的面說:“我真的沒覺得她比你好看?!笨赡苷娴母袅撕芫茫叶嗌儆辛它c底氣和信心,再看她的照片時,竟然發現她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女生,而我并不是她隨口說的那么差。
多年來的自卑感,終于頃刻消散了。我覺得自己真的可笑,別人隨隨便便說的一句話,讓我自我否定了這么多年,真不值。自己真的是太傻太天真了。
朋友一直跟我強調:“在大多數人眼中,你很優秀,而且聰明漂亮,很多男生、女生都是喜歡你的。你值得被人愛,你可以擁有一份百分之百完整的愛,你要相信你自己,不要因為別人隨便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否定自己,她們說的很有可能是錯的?!?
這幾年,我基本是靠好朋友們的鼓勵,才由一個自卑沒有安全感的姑娘,變成現在臉皮超厚自稱“老娘”的女漢子,這一路上,我越來越體會到:你要相信自己對事物的判斷,相信自己深思熟慮后的每一個決定,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當我們與社會交手越久,就越發明白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以好壞來分。人們對你的評價、看法或者是對你說的話,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很可能會特別主觀,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對你的態度是充滿偏見的。
那位“紅顏知己”當時隨隨便便說的一句話,估計也只是因為我搶了她的曖昧對象而口不擇言地說了一句“惡毒話”,其中的真假程度,有沒有基于事實,根本不得而知。倘若你真的如我一般相信他們說的那些鬼話,那就真的掉進了自己人生的陷阱。
我們不能過分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更不能讓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行為,那樣的話,我們就活成了他們想要的樣子??晌覀儜{什么要活成他們喜歡的樣子,憑什么要讓他們通過一句話、一個眼神就對我們的“改造”得逞,憑什么要被他們打敗?
這一路走來,我沒少被各種人用眼光打量。我也曾像最開始提到的那個讀者一樣,因為積極地去圖書館看書學習被人孤立,甚至在沒有早課的上午,我照常早上七點半起來,盡可能動作很輕,卻依舊被室友故意找茬說:“你天天起這么早去圖書館學習,都吵到我們睡覺了?!卑l現這招對我沒用之后,她們干脆拉攏我說:“別那么早去圖書館,反正也是看各種文學書,對你以后發展并不會有多大用,干脆跟我們一起睡覺吧。”
我這個人挺“不識好歹”的,堅持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所以沒少被孤立。起初看到別人都是成群結隊的,我一個人坐那邊吃飯挺丟臉的,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沒有朋友的怪人。后來看到室友一起做一些事時主動把我排除在外,我的內心也是很難過的,年輕的姑娘嘛,肯定都是喜歡跟親近的朋友在一起的。
我曾在一次次孤獨或一人吃飯的時候想過,我要不要變得稍微合群一點,跟她們做朋友,不要那么格格不入地努力著,我也真的嘗試過,但每次賴床睡覺的感覺并不舒服,而是覺得自己在頹廢,在浪費光陰。
當時我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姑娘,真的會在這種糾結憋屈的情緒中不知所措,后來我跟我的一個朋友講了這個感受,當時她就跟我說:“當大家都處于一團泥沼中不斷下陷的時候,他們不會對過往的人說這種感覺多么的不好。相反,為了讓自己頹廢得心安理得一點兒,他們會用各種方法勸你一起下陷,通過言語上的勸說、眼神上的鄙視或者各種別的方法拉你一起。這個時候,你更要堅持自己,你想變得更優秀,就要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
后來,我堅持我的特立獨行,我看了很多別人眼中所謂的“雜書”,在我寫文章的過程中派上了大用場;我早早地習慣了獨處,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沒有浪費我的大學時光。通過四年的時間,我讓自己變成了另外一種人,擁有了另外一種不同的人生。
別人對我們的消耗,不僅僅出現在宿舍中,還頻繁出現在學習、工作乃至更紛繁的生活中。他們通常會用言行舉止暗示你“你這種做法不對”“你不會成功的”來打擊你的積極性,拉著你一起變成平庸的人。
說句特別冷漠的話,撇去拼命努力的一小部分人,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是很懶惰且沒有目標的。這類人自己不思上進還特不希望別人也變得更好,原因很簡單,你變得更好會打破他們原有的生活秩序,會刺痛他們已經接近麻木的“心”,會讓他們變得不那么開心,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將你那顆充滿斗志的心打敗。
你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只要是你真正下定決心做的事,就堅持做下去,不要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而去懷疑自己。世界上最不會欺騙你的人是你自己,你要聽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別人所謂的“建議”“勸說”。
在我最開始努力寫文章的時候,身邊有很多人勸我放棄,包括我的爸爸。他曾說“家里從沒有人靠寫文章寫出什么前途來,你也根本不可能,甭浪費時間了,還不如好好看幾本專業書”;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也大多會說“你肯定寫不出什么來的,也只是寫著玩玩而已”;甚至在我寫作進行得還算順利的時候,我曾經最好的朋友,公然出來酸我說“不就是能寫幾篇文章嗎?我也能寫得這么好,只不過我沒寫罷了”。
在我寫了幾篇還算有點熱度的文章,被各大平臺轉發后,依然還有人罵我,對我進行人身攻擊。我的憋屈和孤獨無人訴說,身邊的朋友全都不懂我,我不知道跟家人說什么,唯有抱著手機蹲在樓梯走道上哭著跟“思想聚焦”的吳老師說:“我好難過,我什么都沒做錯,為什么有人要罵我???!”
那些天,我難過且害怕地把微博所有的提醒都關了。后來,我爸爸知道了這件事,他還一直勸我:“要不咱就別寫了,寫文章還會被人罵,為什么還要繼續寫呢?!”
回首這一路,我身邊很多人用各種看得見看不見的懷疑眼光打量著我,想要阻止我;家里人保守,怕我耽誤學習;關系好點的朋友,出于嫉妒或者各種原因不想我走得太快;同學們也特別不甘心:憑什么我們一起學習四年,只有你能走這種狗屎運?
起初,我會因為各種言語攻擊而傷心難過,后來看多了那種穿著“我是為了你好”糖衣的毒藥,我突然明白:成長本來就是一條孤獨的路,沒有同伴,沒有感同身受,反而還會有各種猛獸,別人不希望我變得更好,我不可以遂了他們的意。
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我堅持了那么久,因為我不想像他們那樣甘于平庸。他們不夠格成為我的對手,哪怕有一天我輸了,我也要正大光明、心甘情愿地輸在戰場上,輸給那個與我相匹敵的對手,而不是輸給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