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樣的鼓聲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中文版序
大約6歲時,一天下午,我站在垃圾堆旁看別人殺雞,突然閃出一個念頭:“總有一天我也會像這只雞一樣死亡!”
意識到自己會死之后,我害怕得要命,仿佛魂魄被吸走,一個人呆傻地坐在地上。
我想:“我死之后,我的一切都沒有了,我見不到爸爸,見不到姐姐,也見不到其他小朋友了。”
想到這些,我陷入了更深的恐懼和無助,不吃不喝,哭了很久,孤獨之極。
現在想來,我害怕死亡,其實是害怕關系的消失,因為我死之后,我就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朋友,沒有了喜歡我的人,也沒有了討厭我的人,我將獨自沉入不可知的空洞和虛無。換言之,死亡,意味著我不存在了,我失去了與自己,與別人,與這個世界的一切聯系。面對這樣的空洞和虛無,有誰不恐懼和戰栗呢!
人活著就是在建立關系,戀愛關系、夫妻關系、家庭關系、親戚朋友關系、同學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一旦你在某方面的關系坍塌了,說明你的那方面已經死亡了。人生的飽滿其實是關系的飽滿,深入的關系能給人帶來堅實的存在。但是,隨著將關系推向深入,我們或許會感受到“他人即地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作家史鐵生說:“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或者說,只有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進深處,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處境。”
深入人與人的關系,我們感受到的往往并不總是溫暖與幸福、快樂與喜悅,還伴隨著分歧與沖突,擠壓與驅使。在人性的深處,每個人都是自戀的、固執的,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別人。在看似彬彬有禮的背后,深層的沖突和碰撞異常激烈,令人感到厭惡、憋屈和窒息,也讓人真切感受到,社會猶如一個熔爐,試圖將里面的所有東西都熬成一鍋粥,讓每個人都失去完整性、獨特性和個性。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在深層關系中迷失,讓我們變得極其平庸,極其愚蠢,淪為一群烏合之眾。
然而,斯科特·派克這本《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樣的鼓聲》卻醍醐灌頂,讓我們猛然醒悟:在關系的深處,我們其實不必成為一鍋粥,每個人都可以像沙拉一樣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豐富的口感,彼此都將對方視為珍貴的生命體,相互接納、相互欣賞,讓關系充盈著真實、真誠、同情和善意。斯科特·派克用畢生精力努力建立“真誠關系”,并把這樣的群體稱為“真誠共同體”(Community)。
真誠關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聆聽不一樣的鼓聲,接納個體的差異,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欲望和情感,不排斥,不強迫,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為真實的自己。當一個人在如此真誠的深層關系中將自己的生命慢慢展開,他也就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真實與完整是相輔相成的。
真實造就完整,完整確保真實。
不真實,必然導致不完整。我認識一個女孩,人很漂亮,工作也前程似錦,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奇怪的是,她自身條件這么好,卻30歲了還沒談過一次戀愛,而且一涉及這個話題就如臨大敵。一切源于她青春期時的遭遇,因為暗戀男生的事被媽媽發現了,媽媽勃然大怒:“小小年紀就想著勾引人,不要臉!”媽媽的話在她的心里鑿了一個“洞”,她真實的需求從這個洞不斷流走,導致她后來即使到了可以談戀愛的年紀,也覺得愛慕異性是件羞恥的事。有同事曾經追求過她,她其實也對對方心存好感,但為了掩飾真實的情感,故意表現得十分冷漠,最終錯失了這段姻緣。
青春萌動是人性的自然,任何壓制和屏蔽,都會導致人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真實一旦無法保證,完整性也必然遭到破壞。就像這位女孩,當她作為女性的真實性遭到重創后,內心的洞難以修復,完整性也就無法保全,以至于在生活中無法擁有完整的人際能力,成了“戀愛無能”。
心理學家榮格說,人成長的過程就是成為真實自己的過程,他將這個過程稱為“個體化”。人如果充分地實現了“個體化”,成為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獨特的、真實的,同時也是完整的,具有包容性的。這意味著他能夠接納別人的不同和差異,傾聽不一樣的鼓聲。
我曾經對人性感到悲觀,對烏合之眾感到絕望。但榮格的觀點和派克的實踐在這里天衣無縫地結合,讓我相信,人完全可以在真誠的關系中成為真實而完整的自己。
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是每個人來到世上的使命。
祝愿那些勇敢的人們,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聆聽著不一樣的鼓聲,不畏艱險,不懼風雨,一路前行!
正清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