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海上孤獨家》譯者序

郭著章

關于我這本澳洲小說《海上孤獨家》(亦譯《吾兄杰克》)的漢譯,我首先想到有幾個時間應值一提。一是1981年吾之不惑之年的9月,我開始學習澳大利亞小說,輔導老師蘇珊·M.漢考克女士高度評價這本英文原作;二是自1990年起,為了服務于我講授的“英漢互譯”和“澳洲文史選”這兩門課程,我開始選譯前三章的一些段落,供學生做翻譯作業時使用;三是2016年至2019年,也就是我的75歲至78歲這三年時間,我終于有了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閑暇,才得以心無旁騖地集中精力完成了全書共17章的翻譯;四是2020年適逢原著者逝世50周年,拙譯若能在此年出版,也可以作為對作者的一種介紹和紀念。提到了上述幾個時段,不禁使我想起世界文學經典《浮士德》的有關情況:歌德為了完成此巨著,斷斷續續幾乎持續創作了60年時間;大名人郭沫若把這一德文巨作譯成中文,從開始到完成前前后后綿亙了差不多30年時間。我原本根本沒有想到:我譯《海上孤獨家》和郭沫若譯《浮士德》竟會有如此有趣的巧合!論名氣,我無法與吾之本家郭沫若相比,但是論起我們兩人對翻譯名著的嚴肅認真態度來,不可不曰何其相似乃爾!也許我家門的這位前輩和我一樣,都深知清朝學人袁枚《遣興》一詩所說的道理吧:“愛好由來著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對此詩今人可以理解為:這是詩人設想的一個比喻,用以比方自己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他雖然已是一位有著豐富創作經驗的詩人和詩論家,但對自己的作品仍像一個初學者一樣,要進行反復的推敲修改,直到自己完全放心了才拿出來給別人看。我們都知道好的翻譯也是一種創作。回顧余之生涯,我直至古稀之年還未徹底退休,當時就想我若能活得長到有充分余暇時候就一定要把這本書譯完,到自己完全放心時才拿出來讓外人(包括出版社)看。在寫此序的現在,我可以高興地說吾之譯作可以給人看了!

我為何在這漫長的30多年時間里對此書念念不忘,又決心在自己的耄耋之年(這是我終于有幸活到了既有余暇又有健康的年頭),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把它譯成漢語呢?原因除了不負我40年前在澳洲留學時就開始有的心愿之外,主要是想把澳洲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及其經典之作介紹給我國讀者,以期對祖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稍盡綿薄之力。

關于原作者喬治·約翰斯頓(George Johnston)差不多所有有關澳洲文學史的資料均有介紹,現錄其部分簡介如下:

喬治·約翰斯頓是一位在海外居住過很長時間的澳大利亞作家。他是澳大利亞20世紀60年代最主要的小說家之一。其代表作《海上孤獨家》獲得了令人欽羨的邁爾斯·富蘭克林獎。這本書描寫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澳洲第二大城市墨爾本的真實生活,成為他之漫長作家生涯中一個重要里程碑。

他1912年出生,在墨爾本長大,后成報社記者。他既有畫畫的天賦又有寫作的天賦,和畫家拉塞爾·德賴斯代爾與西德尼·諾蘭長期是好友。他雖在澳洲國立美術館藝術學校學習了很長時間,但是新聞事業在他生活中占了主要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身為有影響的雜志的知名戰地記者,去過海外許多地方實地采訪。采訪者有包括美國名將麥克阿瑟在內的各國政要和各界名人。戰后,他把家搬到了希臘,在希德拉島住了十年,就是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其最佳小說《海上孤獨家》的寫作。他于1964年結束了僑居海外的生涯,攜婦將雛回到了澳大利亞,在自己祖國首版了這一杰作。此作問世6年后的1970年他與世長辭。

《海上孤獨家》出版后,在海內外都好評如潮。現將此類好評之一二做個介紹。

一、《墨爾本時代報》

“令人神迷……使人心醉……生氣橫溢而又獨出心裁……約翰斯頓先生了解澳洲,熟知澳洲;因此,寫起澳洲來,他能那樣充滿激情和表現純真。”

二、《倫敦新聞畫報》月刊

“我讀過的書中最深刻感人、最攪動人心者,《海上孤獨家》無疑是其中之一……故事發生在墨爾本市郊;父親好酒好斗,常以強凌弱;母親是位護士,成績卓然;長子杰克,即書中‘吾兄杰克’,一個十足的小無賴——斗毆,酗酒,說話下流,并常常尋花問柳;杰克的弟弟戴維,也就是書中的我,有點兒自以為是,一本正經,又有點兒像個懦夫。作者以其非凡的手法、巧妙的技藝,將那些也許略顯諷刺意味的人物性格發展之剖析內容,一筆筆,一步步地寫成了一種苦心孤詣的自我流露悲劇。我衷心認為,本書是20世紀最佳著作之一。”

三、原作出版者

這本有關澳大利亞兩兄弟的小說,從他們的童年寫起,當時的雙親——當坑道工兵的父親和作隨軍護士的母親,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回到祖國;最后寫到他們在墨爾本市郊的那段痛苦而又每況愈下,單調而又令人沮喪的生活。約翰斯頓先生以其才氣飛揚的筆觸,把兄弟兩人那激勵人心的童年時代的件件小事、青春期的種種插曲以及最終到了成年之后的一個又一個情節,都描述得活靈活現,使人感到的是查爾斯·狄更斯式的生動傳神,栩栩如生。

緊接著,來到他們面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血性之男,這兩兄弟不得不和大多數人一樣,做出自己的決定與人生選擇。該書使用的是托馬斯·沃爾夫(1900—1938)這位美國自傳體小說家的非凡筆法——以自傳體為主:在書中主要人物杰克·梅雷迪思身上,澳大利亞人看到的,既是他們自己的,又為他們所樂于承認的典型形象。

翻譯全書的過程,也是對上述各方好評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現將本人理解特別深刻的幾點寫在下面以饗讀者,亦可作為對該書閱讀的一種導讀吧。

一、對現實的生動再現

文學作品是對社會現實(包括歷史)的反映,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馮驥才說“文學是時代的記錄”,蔣子龍認為“生活就是最好的小說”,這一觀點不僅為中國優秀作家所接受,也為外國現實主義作家所認同,《海上孤獨家》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作家,此書卷首的一段引語就是證明:

世有小說,就有歷史。某些眼光敏銳的批評家一直認為:小說即歷史,一種也許已經發生了的歷史;而歷史亦即小說,一種已經存在的小說。我們必須承認:小說家的藝術創作時時迫人信其真,就像現實有時使人疑其實一樣。唉!天下竟有一種智者,他們總愛懷疑:不管發生了什么,只要是一顯反常,就一概否認其發生的可能性。我絕對不是為了這種人才寫作的。

說這段話的人,是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現代文學之父安德烈·紀德。作者把這段話作其小說的卷首引語,這無疑表明他旨在用自己的小說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地再現他所處的時代和記錄澳洲的歷史與現實。白人到澳大利亞以來約兩百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諸如罪犯殖民地、淘金熱、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兩次大戰之間的經濟大蕭條,都通過對小說人物和環境的生動描述得以再現。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吧,歷史書和文學書的記述是不同的:前者科學冷靜,后者更多的是生動和激情。澳史書有這樣的記載:根據戰后的統計數字,澳大利亞全部約400萬人口中有42萬多人在戰爭期間服役,其中約33萬人被派往海外戰區,超過6萬人陣亡,近14萬人受傷。該小說對這次大戰的描述多集中在開頭幾章。第一章開始不久就有這樣一段話:“瓊在我們姊妹四人中年齡最大,嫁了一個截了一條腿的回國兵。這一點在當時的我們看來,全是正常和意料中的事情。在杰克和我的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腦中總是有這么一個固定不變的信念:身體健全的成年男子很少見。所謂健全,是指他們目不失明,耳不失聰和四肢齊全。然而,我們知道,健全的男人雖然存在,但很少遇見。”這就是一戰剛剛結束后的澳洲社會現實留給杰克兄弟這一代兒童的記憶,生動表現出一戰給澳大利亞造成的慘重犧牲。

再說二戰之于澳大利亞吧,澳史書有這樣的記載:1941年12月,澳洲總理柯廷在媒體上公布了歷史性的決定:“我要毫不遲疑地、明確地指出,今后澳大利亞指望美國。”近100萬美軍官兵經過澳大利亞的城市,走上前線作戰。盡管同一時間駐扎在這個國家的美軍很少超過10萬人……該小說對此背景有諸多涉及。比如:正因為這么多美軍先后來過澳大利亞,就出現了一些意外的負面后果,許多澳大利亞女人成了美國軍人的情人或妻子,就連已成成功記者的書中的“我”戴維·梅雷迪思,其妻海倫也做了一幫美國軍官的情人。最后一章寫到二戰已近尾聲時就有“滿載美國兵的新娘們的船只一艘艘離澳開往美國”這類句子。原小說中還有“有成千上萬的澳人婚姻已經破碎,全毀于戰時離散和時代之嬉鬧的歇斯底里……”這不禁讓人感慨:澳人有幸啊,“指望美國”的確趕走了日本兵獲得了二戰的勝利,但同時又不幸啊,他們雖然減少了折兵,但不少人卻賠了夫人!真是“福者禍之先也,利者害之始也”。宋朝人崔敦禮的這句話至今不無道理呀!

二、揭露戰爭罪惡,表現愛國情懷

本書用不少篇幅寫到了兩次世界大戰。對一戰造成的人間災難和慘烈狀況描述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前面提到的它帶給澳洲的巨大民族犧牲之外,作者還通過拉馬克的漫畫,讓人們看到了它在歐洲犯下的滔天罪行。舉例說,在第一章就可看到這樣的話:“畫面上,有滅絕人性的暴行和地獄般的景象;有長著獸蹄、戴著比爾皇帝帽的惡魔,它們把刺刀刺進婦女和兒童赤裸的身軀;在被劫掠一空、大火滾滾的城鎮前,有牧師或教士手腳被普魯士人砍斷,然后給釘死在十字架上;有頭戴槍騎兵鋼盔、齜牙咧嘴笑的骷髏樣的死神,揮舞著戰刀,正穿越彈痕遍地,已被玷污的無人地帶;還有兇暴的德國兵,把即將餓死的比利時兒童的五臟六腑都挖了出來。”也是在第一章,還是兒童的戴維看到了一戰時的《戰爭新聞畫報》刊登的照片,知道了戰爭的可怕:“從畫報的照片上看到的是:被毒氣殺傷的人;雙目失明的人;系著繃帶,從康布雷趔趔趄趄地走回來的人;還有戴著鋼盔,形容枯槁,蹲在泥巴地上目睹裝著被毛毯裹著的尸體之擔架不斷從墊路木板上抬過的人。其他還有:或者是橫七豎八躺在臟亂地面上,或者是泡在淹了水的炮彈坑里,或者是像被扔掉的破衣裳一樣懸在纏結在一起的鋼絲網上的死尸;開進戰壕里的坦克;橫卷城鎮的滾滾濃煙;教堂的尖頂被打翻,倒掛在一座座教堂上。”一戰不僅對歐洲造成了災難,對其他許多國家也是一樣的。第一章的另外一句話就是證明:“在一戰結束和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的1919年和1920年這兩個年頭,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相當混亂的爛攤子,需要清理,實在是百端待舉:死尸要安葬,大墓地要開辟。”讀了這類對一戰的記錄,我想任何讀者都會深感戰爭的可恨與和平的可貴。

但是為了祖國的利益,再可怕的戰爭也嚇不倒有愛國心的人民。作為澳洲普通百姓的梅雷迪思一家人,在一戰和二戰時的表現都堪稱這方面的表率。一戰戰火燃起不久,杰克的父母就義無反顧,先后自愿上了歐洲前線。他們夫婦約有四年時間同在法國,由于戰事緊張,雖設法聯系過,但一直都沒有聯系上。他們留在家中的是4個孩子和70多歲的老母,大孩子才十來歲,小的只有兩歲。一戰結束回國后,做戰地護士的母親又一連數年繼續為傷病員服務:她每天到軍醫院上班,下班后還要照顧她帶到家中來住的傷員。約20年后,二戰來了,杰克的父母雖已過中年且都有一戰艱苦留給他們的有傷健康的負面影響,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又自覺自愿參加了支援二戰的組織和行動。家庭成員中表現最突出的當推已長大成人的杰克。在小說后半部分的許多篇幅里寫的都是杰克在二戰開始后所表現出的愛國思想和愛國行動。如他一聽到二戰在歐洲開打的消息,還沒等到澳政府宣戰,他就激情滿懷地搶先去報名參軍,盡管此時的他已經有家,有自己無比摯愛的妻子和幾個年齡小小的可愛的孩子。參軍后他意外受傷,不能去海外作戰,這一點使他極度失望和苦惱,但他不灰心,一直想方設法爭取實現去海外服役,報效祖國的決心。在第十六章有一長段杰克夫婦和戴維的對話非常令人感動。從這段對話,讀者可以知道杰克為了能奔赴前線抗日南侵,保家衛國已努力爭取了三年,就連他一貫堅強自立,萬事不求人的妻子希拉也在對話結尾哭泣著破天荒第一次向戴維求情說:“戴維呀,你必須,這一次你必須為他盡力,你要是不盡力,我認為他就會瘋的。”

這情形在二戰期間的澳洲普通男女中是堪稱普遍和司空見慣的,也就是說人們當時都有這樣一個共識:若在抗擊祖國敵人的戰爭中不能有所貢獻是恥辱的。杰克夫婦這種令人敬佩的愛國甚于愛家的情操也是有代表性的。

三、人生成敗的活教材

文學是人學,是寫各種各樣人生的,本小說《海上孤獨家》自然不會例外。它除了戴維和杰克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不少非主要人物。不管是主要人物還是非主要人物,其人生都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給讀者以深思、啟迪和教育,成為人們領悟人生的活教材。比如杰克的外公、外婆和媽媽的幾姊妹這幾個人物吧,在書中對他們的描述都令人印象深刻。外公成了腰纏萬貫、擁有兩家大報和一個金礦的資本家后,變得自私、虛偽和腐敗。由于他包養情婦,外婆只好和他分居去周游世界,放棄了對其子女的教育,使自己的幾個子女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先后墮落,有的甚至觸犯了法律,成為罪人。這說明家庭的正確教育對人生的成功是何等重要!反之,又是多么危險!他外公的人生令人想到萬惡淫為首或淫乃萬惡之源之類的中國老話。

書中另一個人物的人生教訓亦令人難忘。這個人就是戴維在藝術學校的同學之一薩姆·伯林頓。這個伯林頓家庭富有,為人聰明能干,畫得一手好畫,學業優秀,就差一點兒沒有拿到赴歐留學的獎學金。但是,他不重視自己品德的培養,生活鋪張浪費,雖然在墨爾本市中心擁有個人畫室,但常在自己畫室組織聚會與紈绔子弟少男少女們花天酒地,亂交女友并讓女友夜不歸宿,還不時去找妓女,一味地尋歡作樂。因女友之一、家庭也很有錢的杰斯被殺一案受到牽連和懷疑,他一時覺得名聲掃地,感到在國內難以待下去,就去了歐洲,這一去他就單身在海外度過了默默無聞的一生,做了一輩子種玫瑰的花農。伯林頓的人生從反面應驗了“儉以養德”的道理。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思及此,唐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似乎又言猶在耳了。

反觀戴維,戴維從用“翼帆”為筆名的十幾歲起就成了作家,后深得《早晨郵報》總編賞識成了該大報少數幾個最佳筆桿子之一,被報社同事們稱為“得志少年”,二戰開始后他被派往海外擔任戰時記者,足跡遍及幾大洲多個國家,采訪各界名人和多國政要,其文章頻繁見諸海內外多家雜志與報端,成為聞名世界的記者和作家。為何戴維會有如此突出成就呢?第一個原因是他個人一直在努力學習,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他從小就被家人視為蛀書蟲,嗜書如命,無論他哥哥怎么反對和嘲笑他,他都不改初衷。第二個原因是他很注意道德的培養,嚴于自律,他直到二十歲以后都很少與女孩子交往,不管杰克怎樣鼓勵他去找個姑娘交往,他都不為所動。第三個原因是他很小就在印刷廠當學徒,受到工人師傅們各種高尚美德的熏陶。第四是他知識的獲取主要靠自學,自學書本,自學社會,在社會這個大學里刻苦學習,因此他像早于他整整一百年前的英國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那樣,雖然沒有高學歷,雖然出身于普通百姓家,但他的刻苦學習成就了他。對比戴維和薩姆這對同代人,不是很容易讓人想起“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和“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這類飽含中國智慧和歷史事實的古訓嗎?

四、為何大多數澳人都喜歡杰克·梅雷迪思?

這是本篇譯者序要談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話題。此話題源自原作出版者對全書內容簡介的最后一句話:“在書中主要人物杰克·梅雷迪思身上,澳大利亞人看到的,既是他們自己的,又為他們所樂于承認的典型形象。”

首先,作者把“我”的兄長命名為杰克并不是隨意的,而根據的是澳大利亞的一種生活實際,這實際就是澳大利亞人給孩子起名的一種習慣。如書中所寫的,多數家庭生的第一個孩子若是男孩,就總是起名叫杰克。以杰克·梅雷迪思一家為例,杰克在罪犯流放時代的一名先祖名叫杰克,杰克的爸爸叫杰克,杰克的姐姐生的第一個兒子叫杰克,杰克自己在生了一群姑娘之后終于生了一個男孩,杰克就毫不猶豫地給兒子起名叫杰克。杰克的母親為了以示區別,就稱自己的丈夫為老杰克,杰克為少杰克,杰克的外甥為大杰克,杰克的兒子為小杰克。這足以說明杰克這個名字有代表性,很典型,可以指代澳大利亞的普通男性。

通過對此書的翻譯,譯者深知杰克在書中從小到大幾乎是到處都受人歡迎,招人喜歡,招人喜歡的地方甚至包括他的缺點。為什么呢?原因有許多。如他言行純真,沒有半點虛偽和絲毫做作;他誠實,勇敢,心地善良,辦事公道;他有健康的好奇心態,對什么都喜歡一試;更重要的是他自強自立,自力更生,具有伙伴情誼和愛國愛家等高尚的精神和品德,這些品德都是澳人普遍喜歡的。關于這些原因,在全書的每一章都可以找到實例。

一戰過后不久杰克剛過12歲年紀,但他發育快,性早熟,“此時真正能引起他興趣的,就只有姑娘了……他喜歡姑娘們,也許更重要的是,姑娘們都喜歡他。”少年杰克除了“好色”這個缺點外,他還愛說粗話和喝啤酒,抽香煙。但這些缺點在澳大利亞并不被認為是嚴重的,而是很普遍,很司空見慣,實屬自然。我想這些缺點與澳大利亞風俗習慣和國情有關。不少著作中談到澳人有三大人生愛好,即好陽光,好啤酒,好女人(或曰好性愛)。另一說法是《澳語口語詞典》中把bloody稱作澳語的大形容詞(great Australian ad-jective)。之所以說它大是因為它的用處大,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熟人隨便交談時總愛用它。有書籍中談到澳洲個別的出租車司機三分鐘的談話中就用了幾十個bloody。說它大還因為它有時甚至可以用作副詞。總之它很有點兒像我們中國人的國罵,有時也可譯成普通話中的副詞“很”“非常”。杰克喜歡用這個詞和其他具有他個人風格的措辭,也因此就把他與人交往時的距離拉近了。

正處青春期的杰克上述缺點是突出的,但他的優點也是明顯的。比如說,他從小小年紀起就充滿正義感。他家住處附近有兩個青少年流氓團伙懶哥幫和灰帽幫都請他入伙,他都斷然拒絕,因為這兩個幫總是為非作歹,杰克不愿與他們同流合污。這些幫伙成員做了壞事,一經他發現,他就會把做壞事者狠揍一頓,因為他是學校拳擊賽冠軍。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小流氓當街拉屎,杰克馬上就把他摁倒在地使之嘴吃屎。另有一次他見弟弟欺負一個體弱者同學,他就狠打了弟弟一記耳光并教育其弟說欺弱是可恥的。杰克熱愛生活,他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樂觀的,又是無所畏懼的。第四章有這樣一段話寫他:“他每辦一件事,總是那么全然投入,興趣極濃。幾乎可以說,他對待生活,就像一個食欲旺盛的人對待美味佳肴一樣,大口大口地吞吃。”在另外的章節,可看到他常給戴維說的幾句話也表達了他對待生活所持的這類積極態度:“聽著,老弟,什么事你都得試試,就算你明知干不成,你還是應該試它一下子。就是以后你老干些沒用的事,那也不是說它不值得一試。”

在杰克長大成人之后,特別是在結婚之后,除了他仍有說粗話好煙酒這類小毛病之外,他幾乎沒有什么大缺點了。他徹底改掉了與異性亂交的大缺點,一直一心一意摯愛著自己名叫希拉的妻子,真可謂成了改邪歸正的金不換回頭浪子。前邊已談過他在二戰爆發后表現出的愛國之情和感人愛國行動就是明證。下面著重談一下他自立,自強,自尊和不怕任何困難的自力更生精神。這一精神在第九章表現得最集中最明顯,主要是他在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時段的突出表現。常言道時難節乃見。大蕭條像洪水般向澳大利亞襲來,成千上萬的人突然失了業,領救濟金的人們排滿街頭。杰克也失業了,雖然他結婚不久要養妻子和年齡極小的孩子,但他從不向政府伸手,認為領救濟金有失自尊,靠自己克服困難,度過時艱才是光榮的。來看杰克是如何面對時艱的吧:

事情原來就是:離開溫澤后,他發覺新南威爾士的狀況與維多利亞的相比,就算沒有更糟,也是同樣不好。所以他只好一路穿過人煙稀少的鄉間地帶艱難緩慢地奔向悉尼,經受了只有上帝才知道的艱辛和貧困。到悉尼后他發現悉尼和其他任何地方一樣不能指望,他就上了一艘開往南美洲的智利貨船當了一名普通水手。我一直沒弄明白他如何弄到了自己的身份證件,但至少我知道那艘船到了智利后,因無貨可裝只能進港停航,杰克結清工資后就被解雇了。他找了一個干體力活兒的工作干了幾個月,參與鋪設穿過智利安第斯山脈的輸油管道,可后來因大蕭條這工程也下馬了,此時的杰克極端困頓,只好登上一艘開往悉尼的流浪者輪船,以“貧困的英帝國臣民”身份被運離智利中西部的港市瓦爾帕萊索。

他回到澳大利亞大陸之時已經是疲病交加,而且窮得幾乎身無分文。由于不知去何處才可得到幫助——或者說是他太傲太不愿去求助——他無錢買車船票,決計步行返回墨爾本。他步行回家的路,由于途中找活干需要繞路,成了超過七百英里的漫長旅程,因為他覺得這樣走法比沿著海邊的路走要好一些,利于有較多機會臨時找活干,臨時找飯吃或找個過夜的臨時容身之所。事實上他想錯了。此時是隆冬,到處關門閉戶,幾乎沒有救濟物,甚至連棲身之所都十分罕見,且相距遙遠。按理說,要穿過連綿漫長孤寂的東部林區,他本該餓死、累死或為荒野自然力所吞噬——然而不知怎的他活下來了。過了伊登和圖福爾德灣(我們家族中一位也叫杰克·梅雷迪思的先輩停泊三桅帆船之地),就連居民點之間的路也很危險,豪角和東吉普斯蘭一帶的森林,潮濕,令人生畏,十分不適于人居住,他還是活下來了。在途中杰克當然也會偶然碰到善舉。差不多有一整星期,災難角附近的一位木材工不僅給他吃的,還讓他住在自家簡陋的樹皮小棚屋里;加博島上的燈塔看守人照顧了他一兩天;家離奧爾博斯特不遠的奶牛場主的妻子在48小時不停的暴風雨期間給了他一張床住下,并做熱飯給他吃。可是,過了拜恩斯代爾之后,離墨爾本依舊是道路漫長,有關剩下的回程路他什么也不記得了。他那成了討厭糊狀物的雙腳加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以某種方式支撐著他繼續前行。

讀完上引兩段之后,我們知道杰克回到家時已經快死了,醫生斷言這小子的命是保不住了。但是,在生死間徘徊三周之后,他在家人的照料下竟奇跡般地康復了。這就是吾兄杰克,已經長大成人成了回頭浪子金不換的杰克,一個不怕一切困難又不被任何困難所擊垮的杰克,一個多數澳人都喜歡并樂于視作他們典型形象的杰克。

全書正文共十八章,杰克的感人之處可以說通篇比比皆是,令人神迷,使人心醉,可以攪動人心的地方不勝枚舉。若能對照原文閱讀全書,讀者得到的精神享受和品德教益無疑會更大。

此序只是譯者個人的一家之言,若能讀讀正文之后所附1990年版導言,讀者則會有一個有趣發現:對于同一部文學經典,中澳兩國學者的看法竟會有如此之大不同!同時也會發現二者之言對讀者更好理解全書都不無幫助。

(謹以此書)獻給我胞兄杰克……

世有小說,就有歷史。某些眼光敏銳的批評家一直認為:小說即歷史,一種也許已經發生了的歷史;而歷史亦即小說,一種已經存在的小說。我們必須承認:小說家的藝術創作時時迫人信其真,就像現實有時使人疑其實一樣。唉!天下竟有一種智者,他們總愛懷疑:不管發生了什么,只要是一顯反常,就一概否認其發生的可能性。我絕對不是為了這種人才寫作的。

——安德烈·紀德

譯者:郭著章
上架時間:2020-11-02 18:01:21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松原市| 台北县| 麦盖提县| 平昌县| 张家川| 万载县| 读书| 北海市| 金阳县| 鹿邑县| 弥勒县| 长海县| 巴中市| 梅州市| 盐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嘉祥县| 广饶县| 利川市| 沂南县| 即墨市| 公安县| 湖北省| 军事| 雷州市| 麟游县| 绥宁县| 麻江县| 合山市| 高阳县| 象山县| 阜新| 灌云县| 晋州市| 昌都县| 遂昌县| 化隆| 山东省| 台北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