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好口才的藝術和魅力
口才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語言技巧、學識水平、思辨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想擁有好口才,僅憑技巧是不夠的,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質培養只能是舍本逐末。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技巧的同時,還應全面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培養思辨能力,掌握應變技巧。
擁有好口才之人,講話時立意明確,內容集中,條理分明,邏輯嚴密,語勢連貫,用語規范,話語得體,貼切易懂,而且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會根據聽眾的反應隨機應變。
好口才的特征
好口才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現實性。口才屬于現實活動范疇,而不是藝術活動范疇。好口才者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判斷和評價,直接向聽眾公開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是一種現實活動。
第二,藝術性。好口才的藝術性在于它具有統一的整體感和協調感,即好口才中的各種因素(語言、聲音、形象、時間、環境等)有一種相互依存、彼此協調的美感。同時,好口才還具備戲劇、曲藝等藝術門類的某些特點和獨立特征。
第三,“鼓動性”。沒有“鼓動性”,就不能稱為好口才。好口才者以自己熾烈的感情去引發聽眾的“情感之火”,容易達到“鼓動”聽眾的目的。好口才者講話時的“鼓動性”使其與聽眾直接交流,極易感染和打動聽眾。可以說,“鼓動性”是是否擁有好口才的一個重要標準。
第四,工具性。好口才是一門技術,也是人們進行交流思想的一種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學識、任何發明和創造,都可以借助好口才這種工具來傳播。
好口才的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好口才的藝術和魅力無時無刻地存在著。隨機應變的據理力爭可以讓你把話說得理直氣壯;字斟句酌的溫言和語可以助你跨過語言的“陷阱”;察言觀色的不卑不亢可以讓你把話說到別人“心坎”上;深思熟慮的口才藝術可以幫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
通常情況下,好口才有如下幾種。
1.表達立場、闡明觀點或者對問題加以說明的好口才
這種好口才,通常是當一個問題、一件事情被人誤解、曲解,聽眾不甚明白或不明真相時的一種解釋。這種好口才既可以指出問題,也可以為自己或他人辯白,如和盤托出,以明真相,澄清事實。這種好口才是在道理上充分地加以闡述或說明,以抓住問題或事情的實質,但切忌使用“描繪”、“夸張”等發揮性言辭,否則會適得其反,把本來容易說明的問題復雜化,招致聽眾反感。
2.排疑解惑、說服動員、教育勸諫的好口才
這種好口才,通常是在會議上、法庭上或學術性的討論、答辯會上的發言。這種發言受發問內容或發問主題的限定,因此,就發言范圍來講是容易把握的,只需要將所需回答的問題,做條理清楚、內容完整、是非曲直分明的闡述就可以了。如果被人質疑,那就對“疑點”所在,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做出符合事實和理由充分的回答。
3.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好口才
這種好口才,通常是表達美好的祝愿、希望等的發言,也就是說出打動人心的話。另外,發言的內容要能使聽眾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和知識上的啟迪;發言者要注意自我形象和語言的感染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要擁有好口才,除了要重視平時訓練和理論修養外,還要掌握以下技巧。
1.克服緊張情緒
在一定場合下,說話前人免不了會緊張,我們應該正視這種緊張,并去努力克服。可以試一試如下方法調節情緒:眼睛微閉,全身放松,心里默默地數數,深呼吸,這樣可以使血液循環減慢,心神就會安定下來,全身有一種放松感。
焦點的轉移也可以緩解緊張情緒。英國有個企業家叫詹姆斯,因怕在眾人面前丟丑,每次演講或說話時都特別緊張。有次演講前他狠狠地擰了自己的大腿一把,突然變得出奇的鎮定,結果講得非常成功。
2.了解和掌握聽眾的反應
好口才是一種高水平的的說話,要根據聽眾的文化水平、職業、年齡、性別等決定說話內容和方式,也要從聽眾的立場來思考:哪些內容聽眾比較難理解,哪些內容會使聽眾感到煩瑣。在穩定情緒的同時要厘清說話思路,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要注意對于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不要在公共場所談論別人的缺陷,不要談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不要到處訴苦發牢騷。
3.旁征博引,吸引聽眾
在與人談話的過程中,最好旁征博引,加入一些小故事或奇聞軼事等來串聯整個說話的內容,這樣有助于增強說話內容對聽眾的吸引力。
4.恰當地使用熟語
歇后語、諺語、俗語等都是熟語。恰到好處地使用熟語會使講話生動活潑,給聽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但是,熟語作為語言中的“調味品”,不可用得過多、過濫,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流于膚淺和滑稽,令人生厭。
說話最忌陳詞濫調,如果你可以基本上做到表達正確,那么接下來就要盡量使自己的表達具有新鮮感與創意,以另一種方式把你自己想要表達的說出來。
當然,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敢說自己的口才好到每個句子都是獨創的。縱使是最偉大的演說家,也要借助閱讀的靈感、書本的資料和實踐的經歷來充實自己的語言。
古人云:“胸存語庫,文則生輝。”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是不可能應對如流的。學識是一個“利器”,只要加以巧妙地運用,就可以使你的講話變得豐富、深刻、有吸引力。所以,要想擁有好口才,必須平時多學習多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
好口才者須具備的能力
說話的內容和方式是要隨著該時該地而變的,絕不能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的技巧,這樣是不會擁有好口才的。要想擁有好口才,應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搜尋有意義的、深有感悟的經驗,然后從這些經驗中汲取精華,讓自己說話的內容和方式更為豐富、生動。
好口才者須具備以下能力。
1.敏銳的觀察力
達爾文曾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我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方面,可能在眾人之上。”好口才者同樣需要這種敏銳的觀察力。有了敏銳的觀察力,就能從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獲取大量的典型材料,并加以分析、判斷,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不僅會使說話的內容豐富,而且也更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質。
說話人需要充分考慮場合以及聽眾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否則就難以達到所期待的效果。所以,在說話前應當細致地觀察當時的聽眾和環境,加以綜合分析,想好之后再開口。
2.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保證講話內容生動、有趣、精彩的關鍵。法國19世紀的評論家讓·保羅曾說過:“想象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變為完全的整體,使缺陷變得完滿。”聯想力則是在類似的或相關的條件刺激下,回憶起過去有關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它可以豐富講話的內容,增強情感色彩。一個人的想象力和聯想力越豐富,思維才越活躍,才會越有創造力,說話的內容也才會越加充實、新穎,從而增強說話的效果。
3.較強的記憶力
好口才者通常擁有由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較強的記憶力。知識是需要積累的,擁有高超的口才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博覽群書,廣于閱歷,吸取豐富的知識,儲存大量的材料,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耳濡目染,有所感悟,才會擁有較強的記憶力。沒有一點知識積累,講出去的話又怎么能說服聽眾、感染聽眾,使聽眾產生濃厚的興趣呢?好口才者講話時會不時地產生靈感,當一個靈感出現時,卻想不出用來闡明思想的原材料,又怎能為說話增光添彩呢?可見,在整個說話的過程中,只有有了較強的記憶力,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才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有些人認為好口才者是天生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好口才是練出來的,好的表達能力是經過后天的勤奮培養、鍛煉而成的。所以,要想擁有好口才,就要在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聯想力和記憶力,有意識地鍛煉并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水平。
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視,掉以輕心;因其“細”而容易使人厭煩,不屑一顧。但正是這些“小”事和“細”節,卻常常是事情發展的關鍵和突破口,關系到整個事情的成敗。說話也是如此。
成也細節,敗也細節。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個細節,這樣你才能言談自如,揮灑有度,擁有令人贊嘆的好口才。
1.說話要直奔主題
說話要直入核心,直切要害,精確、到位,言簡意賅,不要兜無謂的“圈子”,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要啰里啰唆。
有個人當記者時,隨身帶著筆。一次,她托一位同事買圓珠筆,再三囑咐那位同事:“不要黑色的,記住,我不喜歡黑色,千萬不要忘記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筆交給她時,12支,全是黑的!同事振振有詞地說:“你一再強調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昏沉沉地走進商場時,我腦子里只有印象最深的兩個詞:黑色,于是只找黑的買。”
這個人啞口無言。如果她當時言簡意賅地說:“請幫我買12支筆,全要藍色的。”相信同事就不會買錯了。
可見,說話時要言簡意賅,直奔主題。
2.有意識地鍛煉口才
你的口才怎么樣?要在心中自我評估一下。可以從這些方面評估:詞意是否委曲婉轉?話題是否恰到好處?言談是否中肯、把握要領?口齒是否清晰明白?說話是否不犯嘮叨瑣碎的毛病?音量是否大小適度?說話速度是否不急不緩?話語是否簡潔有力?措辭是否恰如其分、不卑不亢?話中是否不帶多余連接詞?內容是否真實具體?說話目的是否能充分表達?說話時是否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說話時是否心無旁騖、專心一致?話語中是否含有自我吹噓成分?是否經常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有沒有無心卻出口傷人之語?與人寒暄客套是否得體?是否能巧妙掌握說話契機?等等。
這樣多評估多反思,就會了解自己的語言表達有哪些尚待完善之處,以有意識地鍛煉口才,使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
3.心動不如行動,好口才要體現在行動中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落魄的中年人每隔兩三天就去教堂祈禱,而且他的禱告詞幾乎每次都相同:“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來敬畏您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但他卻從來沒有中過獎。
終于有一次,他跪著說:“我的上帝,為何您不垂聽我的祈求?讓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讓我解決所有困難,我愿終身專心侍奉您……”就在這時,圣壇上空傳來一陣洪亮莊嚴的聲音:“我一直都在垂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也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把練習口才的想法停留在腦子里,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于是常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人有再美好的夢想與愿望,如果不能盡快付諸行動,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若想擁有良好的口才,就應該不斷努力,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的好口才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他年輕時卻膽小木訥,拜訪朋友都不敢敲門,常常“在門口徘徊20多分鐘”還怯于開口。后來,他鼓起勇氣參加了“辯論學會”,不放過任何和對手爭辯的機會。經過千錘百煉,他終于成為演講大師。有人問蕭伯納是怎么訓練口才的,他這樣說:“我是以自己學溜冰的辦法來做的——我固執地、一味地讓自己‘出丑’,直到我習以為常。”
訓練口才,必須樹雄心,立壯志,潛心練習,不斷提高說話的技巧。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學到說話的技巧,關鍵是愿不愿意去努力練習。
4.不放過任何鍛煉口才的機會
如果你想擁有好口才,就要投入到實踐中,多說多練,不放過任何鍛煉口才的機會。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里,人們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她們剛被發現的時候,生活習性與狼一樣,而且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就像狼一樣引頸長嚎。后來,她們中年齡較小的去世了,年齡較大的在經過漫長而艱辛的7年“教化”后,才掌握了45個詞,勉強地學會了幾句話。因此,科學家指出,人的言語能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狼孩雖然具備了開口說話的生理基礎(如發音系統等),但她們沒有學習說話的語言環境,所以也就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開口講話,更談不上擁有好口才了。
由此可見,鍛煉口才,必須有一個特定的環境,有一個交際的人群。只有多接觸社會、多與人交往,才能夠更好地鍛煉自己的口才。如果只是一個人閉門造車,練就好口才根本就無從談起。
交際場是磨煉口才的最好場所
只有多實踐,才能更好地鍛煉口才。
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公開講話的機會,如和別人聊天、大會發言、辯論、演講比賽等。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鍛煉自己的口才,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操千曲而后知音,觀千劍而后識器。”只要持之以恒地實踐,終能成才。
口才是磨煉出來的。只有多參加社會實踐,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擁有良好的口才。
其實,說話的機會到處都有。在公眾聚會里,你可以勇敢地站起身來,使自己“出個頭”。在參加各種會議時,千萬別拘謹,要灑脫一些。另外,你還可以適當參加一些團體活動。只要多留心周圍的事情,你便會發現,沒有哪種活動是你不可舉步向前、開口說話的。如果你不去主動地找機會開口說話,你就永遠不會有進步。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好口才,就必須經歷磨煉,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服輸的勁頭,唯有如此,方能成功。
人的口才不是天生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里所說的“十年功”,很大程度上是指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如果不注意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就會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須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李俊的業余愛好是閱讀各種書籍,無論什么類型的書他都喜歡看。這些書籍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讓他了解到各方面的知識,所以,當他說話時,他通常會旁征博引,說得頭頭是道,非常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他的同學高華卻認為看書是浪費時間,只要口才好就可以了。
在一次辯論賽上,兩人被分配到不同的隊里。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李俊因為學識淵博,所以辯論起來很有說服力,而高華卻只能做一些“詭辯”。在李俊的猛烈“攻勢”下,高華被反駁得啞口無言,最后只能認輸。
生活中,要注意多搜集各方面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學習、利用,學會為自己“投資”、為自己“充電”,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并且在交際場中多加實踐和磨煉,這樣才能成為說話和溝通的高手,擁有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