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于起義了
子虛笑烏有
歷史已完結(jié)199.4萬
新書《三國:克復(fù)中原》已上線,歡迎追更。 ———— 熹平元年,大宦官王甫誣陷桓帝之弟渤海王劉悝謀反,劉悝獄中自殺,王府百余口皆冤死獄中,渤海國除,幼子劉擎因病逃過一劫。 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fā)。 劉擎以萬石糧食為基礎(chǔ),募鄉(xiāng)勇,舉義兵,奔走各州;平鮮卑,滅匈奴,戍守北疆。 時中原大亂,劉擎率鐵騎南下…… 劉備:劉擎英勇不凡,仁義無雙,當(dāng)為吾輩楷模! 曹操:若無劉擎,這天下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孫策:劉擎之勇,吾不如也,仲謀不可與之為敵! 劉擎:我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
大唐虎賁
無言不信
歷史已完結(jié)148.82萬
在隋末動亂之際,一位少年虎賁橫空出世。 他就是羅士信,演義小說中羅成的歷史原型。 十四歲從軍,單騎于敵陣前挑戰(zhàn),無人敢應(yīng)。隋煬帝聞其名,令畫師畫下他戰(zhàn)場上的相貌來觀看。 他重情重義,驍勇彪悍,征戰(zhàn)沙場僅有六年,卻身經(jīng)百戰(zhàn),勇名赫赫。 唐討劉黑闥戰(zhàn)中,羅士信以區(qū)區(qū)兩百人,于殘敗的洺水小城擋劉黑闥上萬兵馬強(qiáng)攻,苦戰(zhàn)八晝夜,力盡被擒,年僅二十,英勇就義。 秦王李世民大感悲痛,追謚一個“勇”字。 一個現(xiàn)代人,因意外回到唐初,附身于羅士信,時離洺水城破,羅士信死僅有一日。 以最悲劇的穿越起點,以“勇”之名,另創(chuàng)傳奇。
-
陛下因何造反
任國成
歷史已完結(jié)190.34萬
崇禎十七年四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京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殉國。 然而就在吊死的一瞬間,無數(shù)的畫面在他腦中涌現(xiàn),他的靈魂仿佛游蕩在華夏上空,見證了明亡后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一瞬就是百年。 這一瞬間,朱由檢明白了自己失敗之處,明白了大明滅亡的真正原因。倘若大明不亡,華夏何至沉淪數(shù)百年…… 若是能有機(jī)會重來一次,朕定然會中興大明,使得華夏族永立世界之巔! 什么建奴蒙韃,不過是疥癬之疾罷了。 文官黨爭誤國,勛貴武將無能貪婪,藩王宗室吸血鬼寄生蟲,什么?還有無數(shù)流民造反?哼,若是能重來一次,不用流民造反,朕先反了這個腐朽的朝廷,把這些禍國殃民者統(tǒng)統(tǒng)殺光! ............................ 老任書友群:1014630824
-
洪武大明:吾兒怎么還不造反
藍(lán)白的天
歷史已完結(jié)101.52萬
德藝雙馨的漫畫家朱啟穿越洪武大明,竟成了朱元璋的兒子! 為了明哲保身,朱啟早早的就定下了一系列的小目標(biāo)。 解散神羅非法組織,吊死威尼斯總督,在法蘭西投降之前率領(lǐng)明軍進(jìn)入巴黎……才怪! 哄好老爹,巴結(jié)朱棣,遠(yuǎn)離朝政,進(jìn)軍娛樂行業(yè),當(dāng)個人畜無害的紈绔王爺! 然而多年之后…… 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皇家娛樂中心,尊享金鉆會員包間內(nèi),拿起手中臺球桿,對準(zhǔn)白球一桿進(jìn)洞。 邊上的宮女奉上第一艘大明鐵甲艦“殖民者號”設(shè)計概念圖,朱元璋一邊看設(shè)計圖,一邊遙望遠(yuǎn)方,自言自語道: “朕允許藩王奉天靖難的詔書都昭告天下了,吾兒朱啟怎么還不靖難造反,趕緊來接替朕的皇位啊!”
-
周天子
南希北慶
歷史已完結(jié)112.58萬
彼時,西邊秦惠王初露鋒芒,東邊齊威王垂垂老矣,北邊趙武靈王橫刀躍馬,南邊楚懷王合縱天下。 彼時,天下之言非楊即墨...... “等等,這是哪個文盲說的?” “亞圣。” “哦,就是那個遍投簡歷卻終不得志的孟子輿,可真是頗有孔仲尼之風(fēng)范啊。” “你是何人?膽敢如此嘴炮我家二圣?” “不才,張儀是也。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則天下息!這分明就是我縱橫家的時代。小鬼,你又是誰?” “我只是一名國際關(guān)系學(xué)的應(yīng)屆畢業(yè)生,今日湊巧應(yīng)聘上周朝世子一職,請問先生,這附近可有槐樹?” “你找槐樹作甚?” “自掛東南枝。” 讀者群號:334767198
-
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
庭外有棠
歷史已完結(jié)112.35萬
穿越成為天啟朝外戚張貴,因不想將來被李自成拷掠致死,不得不走上禍害大明朝權(quán)貴官僚的道路。 言官罵他挾君亂禮。 藩王罵他貪得無厭。 官紳恨他刻薄狠辣。 但無奈九邊總兵多是他門下走狗,連九千歲都是他干兒子,皇帝也拿他沒辦法。 所以,大明朝就這么被他任意擺布著。
-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后開始
見月明
歷史已完結(jié)137.2萬
【曾用名《盛世華唐》】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皇后長孫氏病危,群醫(yī)束手無策。 恰在此時,隱居太白山的神醫(yī)孫思邈回長安給新收的徒兒申請度牒。 李世民大喜,請孫思邈入宮診治。 “神醫(yī),此病你能救否?” “不能,但我徒兒能。” “不知貴徒在哪里?” “他,就在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