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青州刺史之位空缺,袁紹便私下任命臧洪為青州刺史,而臧洪卻極力推薦另一人代替自己,這個臧洪可是最早發起討伐董卓的人,其人十分講義氣,并且大公無私,有很高的聲望。
冀州,渤海太守府。
袁紹對臧洪道:“子源(臧洪表字)為何如此看重這黃勝?”
原來,臧洪推薦代自己為青州刺史的人就是黃勝。
臧洪道:“黃勝之才,勝我許多,并且在青州有很高的名望,現為樂安太守,我去過樂安,其治下之昌盛,當今天下沒有一個地方能相比,前番會盟之時,曹操一萬兵馬敗于西涼軍徐榮,而黃勝三千余人就大破西涼軍,并生擒了徐榮,由此可見,其文韜武略皆世所罕見,明公何不趁此機會結交之?”
袁紹道:“黃勝此人,我也略有所聞,前番在河內時,我見他年紀輕輕,又沒什么功績,故未曾留意,不想,其人竟如此了得。”
想了一會,袁紹道:“好,既然子源如此推薦,我當表奏黃勝為青州刺史,此事勞煩子源去一趟青州,授明我意。”
臧洪道:“明公放心,我亦想去樂安拜會一下黃任孝。”
數日后,臧洪到達高菀,求見黃勝,黃勝聽說是臧洪到來,不敢怠慢,親自出門相迎。
臧洪見到黃勝,抱拳行了一禮,道:“在下廣陵臧洪,見過黃太守。”
黃勝回禮道:“久仰大名,昔日酸棗會盟之時,未得相識,今得相見,不勝歡喜。”
入到太守府內,分主次坐下,張昭也在場,臧洪自然聽過張昭名號,二人又互相客套了一番。
黃勝問臧洪:“子源來樂安,有何要事?”
臧洪嘆了一口氣,道:“唉!圣上如今被董賊所挾,詔令難出京城,各州郡難以理事,前青州刺史焦和病故,袁本初表奏洪為青州刺史。”
黃勝道:“如此,恭喜子源了,子源之才,十倍于焦和,更兼子源仁義遠播,此乃青州百姓之福也。”
臧洪似笑非笑的看了黃勝一眼,道:“可我覺得,有一人,比我更能勝任這青州刺史之位。”
黃勝不解地問:“噢?何人能令子源如此看重?”
臧洪道:“這個人就是你黃任孝。”
“啊!”黃勝聽到臧洪推薦的人竟然是自己,心中比袁紹更加困惑不解,話說,臧洪與自己都不算相識,更別說交情了,但臧洪卻把青州刺史之位讓于自己,黃勝自然是不解其意。
黃勝吃驚地問:“子源這是何意?”
臧洪道:“黃太守不必驚訝,我深知太守之才遠勝于我,在青州極有盛名,前番,諸候會盟之時,各路人馬畏懼不前,唯有黃太守和曹孟德奮勇拒敵,此舉,洪,甚是欣佩,如今,推薦黃太守,乃是發于肺腑,絕無他意。”
黃勝也知道臧洪是個光明磊落的人,說話自然是出于內心,便道:“子源此意,袁本初知道否?”
臧洪便拿出袁紹書信交給黃勝。
黃勝看了信中內容,知道袁紹有意結交自己,言語頗為客氣,便道:“本初美意,我心領了,只是,這刺史之位,恐難勝任。”
臧洪道:“大丈夫該當仁不讓,太守不必推辭,青州萬民皆信賴明公,為了青州百姓,黃太守應有所擔當才是。”
張昭道:“主公,子源之言甚是,除了一番好意之外,也是為社稷著想,主公當領青州,將青州數郡治理成樂安一樣,此乃造福萬民之舉,百利而無一害。”
黃勝道:“如我領了青州,子源能否留在青州助我?”
臧洪道:“我為本初授命而來,不可留在青州,望明公見涼。”
黃勝略顯失望,也知道臧洪非常看重信義,自然是來去明白,便道:“好,那我就順著子源美意,權且領這刺史之位。”
臧洪道:“有黃太守治理,青州百姓無憂矣。”
臧洪又道:“我使命已完成,當回渤海向本初復命,黃太守這里就不多留了。”
黃勝忙道:“子源為何來去如此匆忙?”
臧洪道:“今日就此別過,他日有緣再與太守共謀一醉。”
黃勝再三挽留,臧洪卻執意要走,無奈,只得隨其所愿,并親自將臧洪一直送到城外數里。
臧洪道:“送君千里,終需一別,黃太守請回吧!”
黃勝道:“子源一路保重。”
黃勝猛然想起一件事,按歷史記載,臧洪是被袁紹逼死的,便叫住臧洪“子源留步。”
臧洪回頭問:“太守還有何事?”
黃勝道:“子源覺得袁本初其人如何?”
臧洪道:“本初出身顯赫,又禮賢下士,乃是一明主。”
黃勝見他這樣說,也不好再說什么,便道:“日后子源若有事相求,黃勝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臧洪道:“多謝黃太守,后會有期。”說完,打馬而去了。
黃勝看著臧洪背影,心中只是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