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觀眾們互懟了半個時辰,劉清明都懟累了。
觀眾們的心情,倒是好了很多。
圍繞著青蓮妹妹,開展的一場互懟大戰,不出任何意外的觀眾們最終取得了勝利。
“你們都是爺,我不理你們。”劉清明敗下陣之后,看著何福等人來送水,端著小麥種子走向地頭。
“青蓮還在傷心?”
“老爺,青蓮不娘不在府中,婉兒姑娘帶著她出去走走散心去了。”何福回答說道。
劉清明點頭。
有溫婉兒在,他當真省心不少。
這個心思細膩的女孩子,也當真很難得,府中大小事務不但能處理的很好,也很懂得照顧人。
“你們去跟大家送水吧。”劉清明將陶碗還給何福。
“是,老爺。”
何福帶著兩個下人,推著水繼續給其他人送水喝。
劉清明剛返回田間播種,余光看到方綏鶴的身影,向這里走來。
吃完午飯后,方綏鶴沒有來耕種,孔慶希也沒有來,劉清明也沒管他們去干什么了。
此時方綏鶴來找他,不僅僅跟著孔慶希,還帶來了兩個看起來很有書卷氣的老者。
“大人!”
“大人!”
方綏鶴先向劉清明行禮,隨后兩個老者也向劉清明行禮。
“這兩位是?”
“大人,這兩人是我找來的私塾先生。”方綏鶴說道,因為劉清明之前跟他說過,要建兒童福利院和敬老院。
他便想著,劉清明很可能還會開辦私塾。
所以,這幾天除了招募官吏之外,也一直在尋找私塾的教書先生,這兩位便是了。
“還是方兄知我!”劉清明頓時一笑,私塾的事情當然想過,只是這事還沒有提上日程。本想著等難民的安置問題解決了,再考慮建私塾的,畢竟這事與其他事情相比沒那么急迫,沒想到方綏鶴自己先辦了。
“這事方兄處理就好,需要建私塾的話,給諸功曹說一聲,在城東或者城里,選個地方建造就好。”劉清明說道。
“大人,私塾不用另選地址。城中就有,這兩位本就是教書的先生,只是因為城中出現瘟疫之后,有孩童染上了瘟疫。他們怕傳染到其他孩童,便停止了課堂,一直停到現在。”方綏鶴說道。
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難民涌進城后,封丘城的百姓生活也受到波及,很多人家吃飯都成問題,更不要說讓孩子學習了。
加上瘟疫出現,蔣懷為了中飽私囊,僅僅控制住瘟疫,卻不管得了疫病的人死活,親自下令讓私塾關門。
現在疫病沒了,看到方綏鶴又在招募教書先生,這兩人才主動找上他。
“那就更好了,還有什么困難?”劉清明問道。
“大人,城中的孩童很多,尤其是難民家中的孩童,雖然私塾是有,但就這兩位先生恐怕不夠,還有書本的問題……”
“這些不用跟我說,需要什么方兄自己去辦就行。需要的銀子,到縣衙庫房自取就是。”劉清明說道。
方綏鶴點頭應了一聲是。
他來就是為了向劉清明匯報一聲。
“還有什么事情?”
“還有,難民的名牒都已經做好,分發了下去。不過新的難民來了。”方綏鶴回答。他們卻是幫助劉清明辦了很多事。
難民安置在封丘城東,除了一些封丘本地的人之外,還有一些外來的難民。從外地來到封丘安家落戶,不是想來就來的,需要給每戶人家重新登記入戶。
所謂名牒,就是身份證!
這幾天,他也在忙著這事。
中午吃完飯,諸功曹便找到他,告知難民的名牒都已經做好,剛才發的時候,見到不少難民從南方回來,詢問才知道是逃難離開的人,在外面也沒能找到安身之所,不少人聽說大水已經退去,便紛紛返回。
“有多少人?”
“還在統計。”孔慶希說道。
難民并不是一次性一起來的,稀稀拉拉的從其他地方返回。有的難民是全家一起返回,有的是孤身返回,也有的是逃難的時候,撇下親人在城外。
而且,也不止是封丘本地難民,還有其他地方的,路過這里,或者還在逃難來到這里。
看到封丘有飯吃,自然不肯再離開。
諸功曹已經派人專門對新來的難民做統計,是封丘本地的人,自然收留下來,一些回來跟家人團聚的,也重新做安排。
但是那些路過和逃難來的,總該向劉大人請示一下,該如何處理。
劉清明明白孔慶希什么意思,點頭說道:“繼續統計吧,要是人多院落不夠住,就新增建一些沒事。都按照之前的辦法處理就行。”
“人要是多了,糧食恐怕……”
“糧食不夠嗎?這個也不是事,不夠再去開封買。”劉清明說道,再多的糧食也夠啊,開封糧倉那么多儲備的糧食。
上次買糧,給尤大人和四夫人那么多好處,不就是為了給下次買糧鋪路的嗎。他不怕貪財的,越是貪財越好辦事。
“知道了。”
孔慶希應了一聲,便返回封丘城。
方綏鶴和兩個教書先生,也跟著告辭返回。
“老公,是主播最得力的助手。”
“就是主播有老公在身邊,是最大助力。”
“委屈,老公了,給主播當手下。”
“孔慶希也變化不少,跟以前判若兩人。”
“不止他們,你們看看韓士曹佐。”劉清明轉身看向正帶著兩個衙役,統計耕種土地的韓士曹佐,接著說道:“都在改變,現在好多事都不用我管了吧。東城有周武和鄭旺,孔慶希自覺負責難民吃飯問題,當真是輕松多了。”
“慢慢就步入正軌了,這就跟管理公司一樣。”
“主播,像接手了個半死不活的公司的新任總裁,將封丘這個公司管理越來越好。”
“突然很期待,將來碧蘅回來的時候,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封丘,會不會很驚訝!”
“就是太慢了,天天看主播種地。”
……
“不慢了,這有不是現代,要是有個大拖拉機,耕地種地同時進行很定快,五個大犁耙速度已經很快了。”劉清明笑笑,收回目光一邊跟觀眾們閑扯互動,繼續播種。
耕種的速度已經相當的快了,五個大犁耙就相當于五個手扶拖拉機。
時至傍晚。
劉清明返回封丘城,沒有立刻回府,來到城南看看。
“大人!”
“大人!”
“他就是劉大人?”
“早知道換了縣丞,就不去逃難了。”
難民們見到劉清明自然熱情打招呼,粥飯都做好了,孔慶希和辛戶曹佐,正監督難民們領粥飯。
看到劉清明,不少回來的難民議論紛紛。
為了活命,他們遠走他鄉,就沒能找到安身之所。回來后才發現,留下的人比他們過得好,有吃有喝,還有在建的新家等著入住!
“新增了多少人?”劉清明詢問辛戶曹佐。
“大人,請看。”辛戶曹佐將登記好的冊本拿給劉清明,同時在一旁解釋,告訴他外來的難民有二十來戶,歸來的難民基本上有親人在,單獨回來和全家一起回來的不多。總共增加了三十三戶需要安置的人家。
這些人家,全都安置到城東,房屋也夠。
“逃難的人都回來了?”劉清明詢問。
“沒有,這個沒辦法統計,下人已經問過,有些難民餓死,也有的人家找到安身之所。還有多少人會回來,這個……”
“沒事,這也不怪你,再來人你接著統計便是了。人要是多,住房不夠便曾建。”劉清明說道,將冊本還給辛戶曹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