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初冬總是伴隨著綿綿細雨,山間道路難免泥濘難行,大隊人馬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付出的心力必然要比平常多上許多。
因此,若非必要,要走遠路的人都會等到泥土凍成硬土才選擇外出。
而在南丹衛西南方向四十多里的一條小徑上,有千余清軍卻在這惡劣的道路上艱難的行進著,他們對南丹州的地界并不熟悉,一路上又沒有什么標志性的建筑,幸虧有隨行的騎兵可供探路,不然恐怕早就迷失了方向,更別說完成征南將軍交付的剿敵任務。
這支清軍隊伍在重新踏上廣西地界后,一路上已經遭受了多次明軍的襲擾,不過明軍力量明顯不足,沒能給予他們多少有效的殺傷。
襲擾的明軍人數雖少,卻充分發揮了熟悉地形的優勢,清軍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會來,又會在哪里出現,所以就得時刻保持高度戒備。
而明軍攻擊一旦受阻立即就會遠遁,清軍每次追擊都是無功而返,還讓隊伍越發的疲憊不堪。
此時,黃昏將至,清軍停止了趕路,決定就地休整一晚。
這支清軍的統領是個參將,名叫劉玉坤,曾在平賊將軍左良玉手下為將,后隨左良玉之子左夢庚一起投降了滿清,如今當上參將一職也算得上官運亨通。
凜冽的寒風中,劉玉坤頭戴護耳鐵盔,身穿魚鱗甲,胸口八卦護心鏡,肩頭睚眥吞肩獸,下身八片戰裙,戰裙下露出一線雪白的內衫,這一路上雖然不止一次與小股明軍作戰,道路又泥濘不堪,但他仍是一塵不染,威風颯然。
劉玉坤看似精神氣十足,可心情早已煩悶至極。
五日前,趙布泰聽聞南丹衛有敵情出現,就派了劉玉坤前往穩定后方,保證南丹衛一線物資輸送的暢通,并盡可能的消滅流竄的小股明軍。
劉玉坤得到趙布泰的命令時,本以為這是一次立功的機會,憑他手下的千余精銳,剿滅那些不識時務,非要逆勢而行,在他眼中不過是些跳梁小丑的敗兵必定是手到擒來,到時候斬獲個數百首級,他頭上的頂戴說不定又能換上一換。
然而,實際情況與劉玉坤想的大相徑庭。
他一路確實和明軍接觸頗多,可總共加在一起才讓對方丟下十幾具尸體,反倒是己方付出了傷亡六七十的代價。
那些明軍簡直就像是滑不留手的泥鰍,任由你費盡心力都無法抓住他們。
劉玉坤這些日子以來,不知罵了敵人多少遍鼠輩,奈何人家臉皮夠厚,就是與他游斗而非正面交鋒。
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劉玉坤也不敢派出他僅有的二百騎兵全力追擊,萬一陷入了對方的埋伏,導致無法完成趙布泰的命令,那可就升官不成反而有受軍法的風險。
當然,如果劉玉坤手上的千余兵力都是騎兵的話,那他一定會選擇追擊敵軍,就算是中了埋伏,他也不信明軍有本事吞下一千呼嘯來去的鐵騎。
對此,劉玉坤心里沒少偷偷的埋怨趙布泰,畢竟圍剿在后方流竄的明軍,騎兵才是首當之選,用在二軍對陣以及攻城拔寨上的步兵,在眼下幾乎發揮不了作用,他率領的八百步卒純粹就是用來壯軍威的。
趙布泰當然懂得剿滅流竄之敵該用騎兵的道理,可他的注意力都是在攻滅南明的正面戰場,如何能把戰場上發揮作用力最大的騎兵,浪費在穩固后方的治安上。
如果不是為了確保物資通道的安全,他連二百騎兵都舍不得派出。
劉玉坤可不知道趙布泰已經十分慷慨了,他現在唯一想著的只有早日進駐南丹衛,確保這個物資中轉站的安全,至于剿滅那些行蹤飄忽的明軍,他是不再抱有希望了。
夕陽西下,空氣中的寒風吹得更勁。
劉玉坤所率的清軍都裝備精良,可即使他們穿了七八層盔甲,也擋不住寒風往脖子里透進去,清兵們一個個凍得嘴唇發青,只要有剛搭好的帳篷,就有人急不可耐的往里面鉆,暫時輪不到住帳篷的人都圍在燃起的篝火旁,焦急著等待著火上熬著的肉湯。
隨著肉湯煮沸之后,那股誘人的香味隨風一散,營地外圍的清兵哪還有心思警戒,本就精疲力竭的他們恨不得立刻就有人來換崗。
而此時,盤旋在天空中的蒼鷹可以看到,在清軍營地的前后兩端,各有一千五百多人的隊伍,正像兩股泄洪一般撲向了這支毫無防備的清軍。
清軍雖然懈怠,但到底有游騎在周邊徘徊,發現有敵軍來襲后立刻急射響箭示警,可是清軍遭遇的襲擾次數太多,還以為這次同樣只是碰到了小股明軍,因此許多清兵依然渾然未覺的喝著熱湯,甚至連兵器都沒有拿在手里。
直到示警的游騎返回,告知來襲的明軍數量極多,而且還是前后夾擊,劉玉坤才頓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這時撲過來的明軍距離目標已經不到四五百米,一時蹄聲雷動,隨風而來,清軍營地頓時騷動起來。
正面沖擊清軍營地的明軍,豎著一面楊字大旗,大旗旁是一個身材高大如同巨人的壯漢,穿了一身黑色戰甲,護耳口罩一應俱全,只露出一雙兇狠的眼睛,手上舞動的一把形如板斧般的巨型戰刀,即使相距甚遠,都能讓人心中生寒。
望著帶著碾壓之勢沖鋒過來的明軍,劉玉坤又驚又怒,歇斯底里的大喊道:“怎么可能會有這么多的明軍,他們都是從哪里冒出來的?”
回答他的只有如山呼海嘯般的喊殺聲!
主將的驚慌失措讓清軍無法第一時刻組織起防御,而當有清兵開始勉強結陣時,明軍已經沖到了營前。
天色已暗,空中卻突然耀起一片亮色,那是一把把噬人的戰刀!
劉玉坤總算從驚懼中醒悟過來,原來之前的襲擾只是為了迷惑自己,讓他以為明軍數量極少,對大隊人馬構不成威脅,從而使得清軍放松懈怠,為此時的突襲創造條件。
而南丹衛放出的所謂敵情,恐怕是明軍故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圍點打援,甚至南丹衛已經陷入敵手了。
劉玉坤瞬間都明白了,可惜他還是明白的太晚了。
清軍結陣還沒完成,明軍已沖到近前,楊再興跨下戰馬撒開四蹄飛奔如箭,手中的戰刀高高舉起,在凜冽的寒風中閃耀著嗜血的寒光。
“繃繃繃繃......”一陣弓弦聲響,清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們發出了一輪箭雨,同樣也是面對近在咫尺的敵人時,所能射出的唯一的一輪箭雨。
楊再興長刀翻滾,上護人下護馬,撥打亂箭,一刻不停,在他后面,明軍或以兵器撥打,或以盔甲硬抗,一輪箭雨下去,倒也有些沖鋒的兵卒摔倒,但是根本影響明軍沖擊的速度和步伐。
清軍的箭雨就像一塊石頭拋進了洶涌澎湃的河水,只濺起一抹無關輕重的浪花。
這三四日里,明軍襲擾了整整十次,把清軍拖得人困馬乏精疲力盡,如今又在清軍最為懈怠的時候突然出現,而且無論是兵力,士氣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如此出其不意的突襲無疑是給予了清軍致命一擊。
沖在最前面的明軍都是騎兵,數量不多卻仿佛鋒利的箭簇,在清軍營地中鑿穿而過,前后同時夾擊,就像是咬合的鋸齒,清軍的防御陣線幾乎猶如一張薄紙一般被瞬間擊穿,而明軍騎兵并不停馬戀戰,只是不斷的穿插砍殺,把清軍切割成了一截截的零碎。
正面告破,處處糜爛,陣形松散的清軍被不斷分割、壓縮、沖殺、再切割、壓縮......已是人仰馬翻一片混亂。
交戰才剛開始,清軍就已成潰敗之勢。
劉玉坤眼見在明軍急如驟雨般的強大攻勢面前,被切割開來的清軍只能各自為戰,不由得面色如土。
他知道,全軍覆滅只是時間問題,而他生命的終結,同樣也只是時間問題,就算能夠僥幸殺出,趙布泰一樣會要了他的性命。
悔恨交加之下,劉玉坤舞動一桿長槍,發瘋一般左擋右殺,此戰敗局已定,他注定難活,此時不瘋更待何時!
可發瘋又能如何,戰陣之上哪有萬人敵?就算有,也不是他劉玉坤!
劉玉坤殺得汗流浹背,卻覺得敵人似乎越殺越多,實際上他的戰刀上根本就沒染血,一直都是在胡亂劈砍。
終于,劉玉坤砍中了一人,鮮血飛濺之中,那人雙目圓睜的瞪著劉玉坤,直到倒地身死滿臉都還是不可置信之色。
原來,被砍死的不是明軍,而是他的親兵。
劉玉坤徹底失去了理性,對于一個必死無疑的人而言,也確實不需要理性,他原本一塵不染的風采已全然不見。
當他的汗水模糊了雙眼,雙臂酸軟的已抬不起槍時,忽然現,廝殺已經停止了,在他的周圍是一圈眼中盡是譏諷之色的明軍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