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灼兒還在吃飯,就聽說季康來辭行。連忙出來相送,有急忙寫了封書信讓他回京城交給紅菱。季常送他出城拜托他一件事,讓他回去后為馮青請封。季康一口答應下來,他知道皇兄的顧慮,如果有明王開口,一定會遭到太子的反對。由他開口結果自然不同。況且據他了解,西芒大將軍的職位,馮青是最合適的人選。
季康回道京城,隔日在朝堂上提出把馮青提拔上來做西芒守軍大將軍的時候,太子果然是反對的。太子當然想安排個自己人去接任大將軍之職,一來可以監視明王的動靜,二來可以給明王搗點亂。
季康的理由卻很充分:“馮青在西芒多年,熟悉那里各種情況,況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而且為人忠義正直,才識過人很會用兵,在西芒軍中的威信還在段石毅之上。這樣忠君為國的人不能提拔必定會寒了數萬將士的心。”所以力主皇上封馮青為大將軍,又有陳孝先等大臣極力支持。太子和呂相國的意見就被壓了下去。
原本太子打算讓呂相國的侄子呂衍去接替段石毅,但呂衍在聽說了明王在西芒所干的事,段石毅是被莫名其妙殺死的,還當眾斬殺了一個朱貴,吳起去了西芒至今也生死不明,現在明王還在西芒呢,自己這一去還能回來嗎?因此他說什么也不肯去,他不敢對太子說什么,于是找到自己的伯父呂相國:“你們這不是明擺著讓我去送死嗎?明王心狠手辣,詭計多端,你們不是也拿他沒辦法嗎?我哪里斗得過他,這一去難保全身而退。連命都沒有了,還要什么榮華富貴?”他顯然是個怕死鬼,任由呂相國威逼利誘也無濟于事。因此太子雖然反對因沒有推舉出合適的人選,無可奈何只能任由皇上下了旨意。
這日太子下朝回到東宮,呂相國緊隨而至,說道段石毅之死也是心有懷疑。其實太子并不在乎段石毅,他根本沒料到明王會斬殺朱貴,他以為有自己在,明王多少會有些顧忌。他心里計算的是指使段石毅不配合明王,明王應該會當眾斬殺段石毅震懾人心。那樣的話他就可以在父皇那里奏上一本,無視父皇旨意,擅殺朝廷官員。不管他的差事辦得怎樣回來迎接他的定是父皇的雷霆震怒。哪想到明王早就防備他的手段,干凈利落的斬殺朱貴一介草民,即起了震懾作用,在朝堂也引不起任何風波。對于段石毅則設計成被奸細害死,他誅殺奸細為大將軍報仇的戲碼。真真氣死他了,不但事與愿違還白白丟了一個聚寶盆。
呂相國搖頭嘆道:“明王真是好心計,我們以前真是太小看他了,他連殺死大將軍的名聲也不肯但,說什么被奸細害死的?哪來的奸細,還不是憑他一張嘴說什么是什么,誰人見來?”呂相國說著說著忽然想到什么?停了口看著太子喃喃說道:“奸細!會不會是??????”
“??????是吳起?!”太子駭然明白過來,恨得咬牙切齒的說:“沒錯,應該就是吳起。不然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是怎么回事?”
“這是一箭雙雕啊,好厲害!”呂相國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
“該死的混賬。”他氣的一掌拍在桌子上,桌子上的茶具也跟著彈起,咕嚕嚕的滾到地上摔成碎片。這一回合自己賠了夫人折了兵,一次輸了兩顆棋子,那可真是慘敗,怎能不讓他怒火攻心。
“來人。”太子大聲喊人,門外進來他的潛龍衛。
“收拾一下即刻去西芒,不把明王的頭拿回來我誓不罷休。”只要明王活著他的心就越來越不踏實。
“殿下不可,殿下三思。”呂相國連忙勸,眼看中秋節到了,太子不在宮中,本該有太子負責的中秋節祭祀活動皇后必定會爭取都有康王來替代。這可是大事,不能為了除掉一個明王,卻把機會白白丟給康王,這才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呢。
呂相國拉著他苦勸:“太子要除去明王何必親自動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難道他就沒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太子何必臟了自己的手,好歹是骨肉兄弟,傳揚出去還不是壞了自己的名聲,白白的顯出一個康王忠孝節義。眼看中秋節就到了,皇后可巴不得殿下出點狀況,祭祀的大事就有康王代替了。小不忍則亂大謀,殿下千萬要三思啊!”
太子只是一時被氣昏了頭腦,被岳父大人這么一提醒也回過味來,自己跟明王相爭,康王在這里毫不費力的撿便宜,那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還是暫且忍耐一時,另做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