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是一項偉大的事情,本著長期發展穩打穩進的教育方針,合理有效的安排教育大綱,對學生們個人能力重點培養,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促使學生從好學到愛學,物盡其才,為國效忠。
好吧,其實扯這么多楊一帆是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開始教書。三字經,這個時代好像還沒有;百家姓,好像也沒有,教授論語,這幫孩子連字都不認識,教半天可能孩子們都不知道講的什么。
大廈千層,始建于底。孩子們還是一張白紙,在上面寫意人生還為時過早,還是踏踏實實的先把字識全。
華夏民族自古為禮儀之邦,自孔圣人廣收門徒,教化四方伊始,儒家思想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更有漢朝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儒家思想獨自統治天下文教千年之久,后世帝王為利用儒家思想愚弄百姓,也為感激孔丘禮儀教化之功,尊封孔丘為圣人,天下萬師之表。所以學堂開學的頭等大事就是拜師禮。
“五弟,東西都準備好了,三叔公差我過來問一聲,你這邊帶著孩子們過去吧。”楊一明輕叩幾聲,推開學堂門問道。
按照楊鐵牛兄弟們兒子的出生遲早,楊一明排行老大,楊一帆出生較晚,在家族中一字輩排行老五,故而親人之間稱五郎,當然族里關系較遠的為了區別開來,也有人稱他鐵牛家大郎。
“大哥,有勞你了,我這就帶著孩子們過去。”看著楊一明嚴肅的表情,楊一帆點點頭說道。
“咱們兄弟之間說這弄撒,走吧,不要耽誤了時辰。”楊一明擺擺手,學堂里的氣氛總讓他有些壓抑,雖然沒有進過學,但老爹說要在學堂里保持恭敬總是沒有錯的,哪怕教學授課的是自家堂弟,也不能不成禮數。
在楊一帆和學生們談笑間,三叔公已經帶著族人將拜師需要的所有東西準備妥當,靜等時辰到了,就開始拜師禮。
楊一帆帶著孩子們們到學堂正廳的時候,院里已經站滿了圍觀的人群,有的是學生家長,有的純粹是來看熱鬧的人。
“五郎來了?!?p> “五郎往里走,三叔們等你咧。”
拜師禮安排在學堂的正廳,長輩們已經按照輩分就坐了,楊一帆分別和三叔公、四叔、五叔等長輩行禮后,楊一帆覆手坐在屋里的最末端。
三叔公和楊鐵牛老神的坐在左右首坐,其他族人以次排開就坐,只有孔圣人畫像下案幾無人就坐。
插在香爐里的香燒完的時候,二伯站起來走到門口,對著站在院里的學生家長喊到:“吉時已到,眾學童及家長進正廳行拜師禮。”
院里一陣騷動,沒有孩子進族學的族人趕緊把朝前的位置讓開,讓有學童的家長往前走,當然,學堂里的女童是沒有資格參加拜師禮的。
待學童家長都在正廳前站好隊形后,二伯才開始喊到:“拜師禮開始?!?p> 楊一帆上前幾步,整理好衣衫,從香龕中拿出三根供香,對著孔圣人畫像三拜,恭聲道:“至圣先師大人在上,今天下太平,世道安靜,學文之風漸起。今我楊氏一族為教化族童,重開宗族學堂,弟子楊一帆才疏學淺,受族中大人錯愛,恬為宗族學堂授業之師,弟子深感資質愚鈍,故今日拜習至圣先師大人,賜弟子戒尺,為我族中學堂學子鞭策,弟子叩謝?!?p> 上香,三叩九拜之后,三叔公從棗紅色盒子里拿出戒尺,還有一套文人青衫一并交到楊一帆的手里。
楊一帆進到內堂將青衫換上,出來后走到孔圣人畫像前,對眾學童說道:“眾人入,拜先師。”
學堂正廳里學童按照個頭大小依次排開,楊一帆站在畫像左下角看著學童給孔圣人行禮,學童都是雙膝跪地,九扣首之后,才站起來站到堂下。
楊一帆在學童們走在堂下的時候,跪坐在孔圣人畫像下的那張案幾,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后背挺直,目視前方,就單看形象,確實像為人師表。
二伯看到楊一帆坐好之后,向堂下學童家長喊到:“行拜師禮。”
學童依次上前,家長緊隨其后,走到離案幾三尺處,學童依次跪下,行拜師禮,三扣首,待到楊一帆喊起身,眾人起身,依次站好。
這時家長們把手里的六禮束脩遞給學童,學童依次把六禮放到楊一帆案幾前。束脩是古代拜師禮中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也是相當于學費。自孔子時代就有,最早的束脩是指十條臘肉,到后來因為文人覺得臘肉有傷風雅,就將束脩改為六禮,分別為,芹菜,寓意勤奮好學,業精于勤;蓮子心,寓意苦其心智;紅豆,寓意鴻運高照;大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園,寓意功德圓滿,剩下的一禮就是干瘦肉條。
拜師禮物送完就是老師回禮了,楊一帆準備的禮物是毛筆和一張紙。筆是四叔幫忙坐的,紙是花了幾十文去鎮上買的,畢竟自家條件有限,自己也給孩子們買不起好的筆墨紙硯。
拜師禮的最后一項便是朱砂開智,楊一帆手里持著站滿朱砂的毛筆,在每一個孩子的眉心處用力的點上一個紅痣,寓意孩子從此開啟靈智,明目亮心。
每給一個孩子點亮紅痣,孩子的家長都激動萬分,要不是害怕影響楊一帆得操作,有的家長可能會哭。這不光是在眉心點了一顆紅痣,這是開啟了擺脫農家身份的一個希望。
點完最后一個孩子的紅痣,楊一帆讓學童們站好在自己面前,家長們離開學童,重新站到人群中,注視孩童半刻,楊一帆躬身從香龕上請下戒尺,看著學童說道:
“今日汝等拜我為師,你我之后便為師生。汝師雖不才,但天下大勢,人文地理也知一二,吾當盡心教書授業。
汝等雖年幼,但不可無志,今后汝等學有所成,上可封侯拜相,下可領軍牧民,但切記不可欺凌幼小,不可亂政忤逆,負責將逐出師門,眾弟子可清理門戶,汝等可知?!?p> “謹記師尊教誨,弟子不敢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