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門外的棗樹又掛滿了說過。少年坐在階梯上,抱著兩腮,對著山的那邊若有所思。
隨著外出打工的壯漢越來越多,搬出山鎮的人家頁越來越多。再頭幾年,少年還經常見到城里去的人家回到鎮里,但他們大多是回來收拾零碎的。到了現在,回來的人也寥寥無幾了。
少年經常聽到去過城里的人對城市的贊美。什么高樓大廈高得跟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還有水泥路筆直的通往各個地方。原先要走幾個小時的路,現在只要坐汽車,幾十分鐘就到了。
少年無數次憧憬著城市的生活。少年的爸爸是外出打工的壯漢中的一員,少年曾請求他帶自己出去,但不論怎樣懇求,爸爸都沒有答應過,連媽媽也不允許他走出山鎮。
但現在少年長大了,少年有著更加強烈的擺脫束縛的意識。他不再受媽媽阻撓,執意要自己到城里去看看。
媽媽攔不住他,只能幫著為他整理行裝。媽媽千萬次交代囑咐他注意這注意那,少年只是頻頻點頭答應。他的心早已飛往他夢寐以求的城市。門外的棗樹又碩果累累了,那顆顆棗子仿佛是棗樹的眼淚。畢竟那棗樹從少年一出生就種在那里,他們過去從未分開過。
少年踏上了去往城市的路,朝圣般地往前方走去……
城市果真有座座金箍棒般的大樓,坐上那鋼制的汽車果真在幾十分鐘就能到達原來要走上幾小時才能到的地方。
但城市一直彌漫著朦朧的霧色,無論怎么揮動雙手都無法把它們趕走。空氣中還有這一股令人窒息般的刺鼻的氣味,少年幾次被嗆得咳嗽。
不過少年并不以為意,他覺得自己是初來乍到,不適應新環境。他準備去拜訪兒時的伙伴。伙伴早就收到消息,早早地去車站接他。少年跟著伙伴,走過一個個狹窄的通道。他發現家家戶戶都緊閉著門,沒有一戶人家會因外面有人走動而出來打招呼。
少年感覺自己像是在牢房里走過,走得一點也不自在。到了伙伴家里,他送上帶來的棗子,卻發現跟他一起經過塵土洗刷的棗子,似乎也黯淡了許多。
少年匆匆辭別了伙伴,急急趕上了開往山鎮的最后一班車子。回到山鎮,他突然發現鄰里鄰外都在門口等候著他。媽媽站在棗樹旁,仁慈地看著他。棗樹也隨著豐,搖曳著葉子。

二水臺是也
這是我整個高中生涯(實際是高三第一學期),在作文里寫的第一篇小說,最后拿到了44分(總分60分)。作為一個常年作文分數在40分上下(甚至有時候會不及格)的人,這個分數算是比較高的了。老師給的評價是,“鋪墊很重要,這里仍欠吸引力。”“有前后對比,但結尾太過于直白。”實際上,作文紙上已經寫滿了兩頁(一千格),只能匆匆忙忙收尾,而且考試時間也不允許。 高中畢業七年后,碩士畢業,在整理舊物時發現了過去寫的作文。現在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早在我高中時期時就已經對社會上的人文有所感悟。自己在外求學的這些年,確實會發現難以找到能夠深入交談的朋友。初入大學時,作為上大學后才用手機的我,面對熱衷于網上沖浪和聊天的同學,只能拼命讓自己攢表情包、學習網上交流的句式和語氣,來融入集體。但到了讀研時卻發現,僅僅只會在網絡上發表情包和說幾句玩笑話,難以和同學有更加深入地交流,也缺乏知心朋友,也因此,比起社會主流和長輩期待的拼搏、奮斗,我更希望能找到一個自己的支點,或許是旅途美景,或許是興趣愛好,讓自己在這匆忙與迷茫的人世間尋找到自洽的方式。這人生如同一個環,兜兜轉轉之后,才發現過去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