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為何非要來此?”書童背著書箱跟在于嵐身后搖頭晃腦甚是可愛,沒聽著先生回復,急忙抬頭。“此處不過是山野田園,先生~先生~你等等我!”
于嵐看到遠處的松山,仿佛看到了什么神奇之事,甩下了身后小書童,急忙跑過去。
這松山,像,真像,和我夢里看到的一樣。
我曾夢中遇見過一位僧人,那位僧人身著百衲衣,手中執一把掃把,站在山下。面向慈善,面帶笑意。
“施主入夢,便與佛有緣。與佛有緣兩種人,一種是能繼承佛祖衣缽,天賦本然,出世潛心修學者便可度世間之人;一種是佛曰可惜,為這世間需要被度之人。”
僧人伸手示意做于山下亭中,亭是八角亭,紅柱綠漆,檐角飛揚、頂巔寶頂。于嵐入亭,正驚嘆于八角亭之精美,一晃神,僧人已坐于亭中,桌前茶具一應俱全。
僧人拿一小扇,輕輕地擺動,架在小爐上的水已開,隔著白布,入壺洗茶。三起三落,鳳點頭。
“上好的明前茶,施主不妨一品。”僧人依舊面帶笑意,攏一攏衣袖,把剛沏好的茶放在于嵐面前。“施主,請。”
白瓷清透,日光下,更是喜人。難得珍藏,雙手執杯,瞇上眼細細品味,先聞再品。“好茶!好茶!”于嵐面露喜悅,沒想到這看似普通的寺院也有如此精品。連連點頭贊嘆。
“施主,可知今日為何而來?又為何到此地?又是為何與小僧坐在亭中品茶?”邊說著,又幫于嵐再切一杯。僧人依舊笑瞇瞇。
于嵐垂目片刻,思索半分,饒是怎么想,都不知道答案“小生愚鈍,不知何答。愿師父為在下指點一二。小生不勝感激。”連忙雙手拜前。
“說不上指點,施主言重了。”僧人轉過身,手指著身后的大山“此山,叫松山。松山下有口井,此井旁有顆歪脖子松樹,若是井中水哪日枯竭,你便在井周圍修一座莊園便能心想事成。”
“師父為何會來指點我?于某實在不知自己何德何能,能得到大師指點。”
“你前半生孤苦,佛祖憐憫,便許你此生命中有良人相伴,若是拋之,便是佛祖也救不得你。”
“謝師父提點,那我的良人是何人,何時能遇到?”
“該遇到的會遇到。施主謹記,至善至真至純,好好待你身邊人…………”
夢醒,便拖著書童去找夢中松山,仿佛中了魔一樣。一路問,一路找。
進村中,一家一家問,一家一家找,終于找到了那顆歪脖樹,找到了那口井。掏了些盤纏,住在村中,等井水枯竭。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春去秋來,于嵐已經在村中住了三年,當了村中孩童的教書先生。
三年又三年,岳州地動,山脈溪水斷流,歪脖樹下井水一夜之間枯竭。村中水源斷了一大半,有一老道士來到陳村,言說陳村得罪了天神,現在天神降罪斷了自然生息,如不遷走必定顆粒無收。各家情況不甚明朗,陸續遷走。
村長問書生,你為何不走?書生答,曾受一僧人開示,我與松山有緣。若是村里都要遷去別處,不妨把田地、宅地賣于在下。成全我緣分,也給大伙遷走多一些盤纏。
村長感謝書生為村中孩童開蒙,便聯合幾家與書生交了房契、地契。書生也守諾言,遣書童去岳城去了銀錢。打聽了官價,每家每戶又多給十兩做盤纏。
村中來換地,換房人陸續多了起來。換的人多了,走的人也多了。村中慢慢變得冷清,不過還有有幾家沒走,其中就有歪脖樹一家,家中一對父母,一雙兒女。一家人卻遲遲不遷走,只說是念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