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對李利說,自己命不好,本來自己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樂無邊,還在郡中做著小吏。結果白波軍造反把他給裹挾了進去。好不容易洗白上岸進入了涼州軍,混了個一官半職。誰曾想現在涼州軍老大董卓被人給陰死了,現在涼州軍死了爹媽,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實在沒辦法只好行那謀逆之舉。不管成不成功,下場只怕都不會好。成功了,往前的路只怕也是越走越窄;失敗了,那就一切不用說了。搞成這樣,自己真是對不住老徐家的列祖列宗。
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李利聽明白了。于是就勸道:“公明,你且放寬心。李郭等將軍,只求朝廷給個公道,并無他意。兵圍長安,只是為了清除王允、呂布等陷我涼州軍于兩難境地的佞臣。到時涼州軍脫了困境,你我依然是上奉天子之令,下鎮一方平安的漢家將領。何憂之有?”
徐晃對于涼州軍反攻長安并沒有什么抵觸情緒。因為現在不這么做,涼州軍會死很多人,也很有可能包括徐晃自己在內。徐晃自然不會是個束手就擒、任人宰割的人。不然當年白波軍打進河東,他何必要委身于賊跟著楊奉混,一死以報君王不就行了?
現在擺明了,涼州軍與呂布、王允不死不休。也只有送王允和呂布下去陪太師董卓之后,涼州軍才能夠真正的心安。不然,兩邊只怕是難得安寧。
徐晃擔心的是,涼州軍進了長安城之后會怎么做。董卓、牛輔等人都死了,涼州軍現在沒有個能夠壓制住諸部將校的實力人物。李傕、郭汜等人都是無法無天之輩,涼州軍的成分也比較復雜。羌胡、邊地漢人、農民起義的叛賊,混雜其中。這要是無人控制,進了城,控制了關中,作起亂來。后果只怕是駭人聽聞。
如果真是這樣,這支軍隊就沒有再待下去的必要了。因為,失去了理性的軍隊,必然走向瘋狂,走向滅亡。經歷過秩序年代的人,自然會渴望秩序。涼州軍如果失去秩序,走向滅亡。徐晃不會給涼州軍陪葬。畢竟他的未來還很長。
李利見自己說話,徐晃不作回應,只是埋頭飲酒。當下心中就是一笑,畢竟還是剛剛結交,交淺言深,徐晃不信自己。情有可原。
于是李利便不再多言,把話題一岔,卻是說起了進城之后,如何治理關中起來。整個司隸校尉部,包括河內郡、河-南尹、河東郡、弘農郡、左馮翊、右扶風以及京兆尹。地盤大得很。涼州軍要是進了長安城,那么除開河內和河-南之外,其他地盤,都將會被涼州軍控制。也就是說函谷關以西這一塊,到時就由李傕等人說了算了。
李利開始滔滔不絕起來:“關中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到時我等自當興修水利,鼓勵耕種,軍民合作一起開荒……還當迅速上奏朝廷,罷免靈帝時新增的賦稅,恢復祖制,與民生息。”
徐晃也是做過郡吏的人,聽著李利的一項項規劃,他眼中漸漸就有了神采。涼州軍真要能夠這么做,這簡直就是關中百姓們的鴻福啊。只是涼州軍做得到嗎?
李利繼續說了下去:“農為天下之本,沒了糧食,如何供養天子與朝廷,如何供養軍隊?涼州軍入城后的第一件事,當為盡快恢復社會穩定和生產秩序……”
說著說著,李利就嘆息起來。
徐晃聽得正在起勁,見李利嘆息之后不再說話,便皺眉問道:“惠民為何嘆息不言?”
李利心中一笑,就怕你不問。于是面上就作出一副為難的模樣來:“涼州軍久在邊地,胡漢雜居,良莠不齊導致軍紀松馳甚至敗壞,我很是擔心,大軍入城之后,士卒會放縱胡來。到時難以控制只怕會壞我涼州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我早就有意整頓軍紀,只是涼州軍已經積重難返,實在是可惜。不過進城之后,我意欲編練新軍,從三輔之地招募青壯,用之以守衛三輔關隘以及長安城。到時公明兄可愿前來助我一臂之力?”
徐晃在白波軍中待過,也在涼州軍中待過。說句實在話。除了旗號、甲胄不一樣,他真沒感覺出來,這叛軍和涼州軍有什么區別。
叛軍過境,寸草不生。涼州軍過境,也和蝗蟲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可能是叛軍只能搶,涼州軍是拿著朝廷的軍餉來明搶。看看現在的陳留、穎川,那邊的吏民到現在還在跳著腳罵涼州軍的娘。董卓死了,那里的人要是有鞭炮,只怕家家戶戶都要放個夠。
徐晃之前的一切擔憂,也基本上都來自于涼州軍的不可控。他壓根不知道軍隊進城之后會怎么做。似乎李傕、郭汜他們也沒個什么規劃。李利倒是勸了勸,但到底能有多少效果,其實李利心里也沒底。
殺紅了眼的士兵,你敢去攔他?一不小心就嘩變造反了。
所以李利打算得很清楚,入了城之后,他得親自練出一支如臂使指、沒有惡習(最起碼不能禍害無辜百姓)的軍隊來。這樣的軍隊,才是他徹底改變命運的助力。
不然呢,頂著個接班人的名頭繼續待在李催軍中?兒子和老子都有翻臉的時候。就別說侄子了。李利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很多觀念上,已經很難再和李傕相合。與其說多了徒惹李傕不喜,還不如逐漸保持距離,另成派系。
徐晃聽了李利提出來的建議,心中不禁就是一喜。他覺得在涼州軍中,總算找到了個有共同話題,彼此意氣相投的人。都看不慣涼州軍現在的狀況;都想著把領地變得更好;都想著在這個混亂的世界,活下來,活得更好!那么,就抱團在一起,去努力改變吧!
徐晃對楊奉也好,對李傕等人也罷,感情都很淡漠。畢竟他是被迫的。身不由己。否則在后來的歷史上,他也不會棄楊奉而歸曹操了。
現在,涼州軍中最大山頭李傕的親侄李利,對他伸出了橄欖枝。要不要接還用想嗎?涼州軍一定會進城,一定會控制朝廷,到時李傕等人的官職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升遷,作為李傕派系的核心一員,李利升官加職自然不在話下。
有人脈資源,有理想抱負。這樣銳意進取,意圖改革的實力派大好青年,怎能錯過?反正也沒有更好的去處了,那就跟著李利干吧!徐晃如是想道。
“固所愿也,不敢請耳!”言罷,徐晃和李利對視一眼,就哈哈大笑起來。李利想要調動徐晃,簡單得很。如果他想去郭汜、張濟營中調人,可能還麻煩一點。楊奉本來就是李傕的部下,調個部下的部下到自家侄子營下,還不是李傕一句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