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都死這么久了,你們居然現在還要扶柩回鄉?
不應該就地安葬的嗎?關鍵是,你們回去了,我的文姬妹妹怎么辦?
蔡家表示也很無奈啊。蔡邕死了,他們也想把死者安葬回老家。但是喪事剛辦完,你們這里砰砰碰碰的就打起來了。
打完了,王允死了,呂布跑了。長安城中混亂動蕩幾個月。而且天氣最熱的夏、秋兩季不好動,再向長安城的親朋故舊辭行,再挑個日子。這拖來拖去,這不就拖到了現在?
古代人就是死在萬里之外,只要有可能,也會想著葉落歸根。長安到陳留,并不是太遠。蔡氏族人自然不想蔡邕一個人孤零零的葬在長安這個地方。
這蔡邕要葬回陳留,蔡家人自然也得回去。而蔡文姬這個小寡婦,自然也得跟著家人一起走。
這一走,李利的心就不平靜了。舍不得蔡文姬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穿越者,他很清楚的知道,就是這幾年,四處流竄的於夫羅,掠奪陳留,把蔡文姬給搶走了。從此蔡文姬在胡人部落中一共生活了十幾年,直到歷史上的建安十一年(西元207年),曹操這才用重金把蔡文姬給贖回來。
這么好的一個妹子,李利他怎么能忍心讓她沉淪在胡人之中如此之久?那些胡人,無禮儀廉恥,生活條件又艱苦,水靈靈、滿身仙氣的姑娘,去了那里,還不得立馬變成個勞動大媽啊。
后世文姬歸漢、胡笳十八拍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但這卻并不美好,而是一個莫大的悲劇。李利心想,來都來了,難道還要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幕悲劇上演不成?沒能力拯救世界,總能拯救個弱女子吧?
只是李利想來想去,頭發都抓下來幾根了,卻還是沒有想到合適的理由。人家父親要歸葬鄉梓,你怎么攔著?難道說你們其他人都走,蔡文姬給我留下?不被天下人噴得滿身口水那才怪。
左思右想之下,李利想到了賈詡。這些日子,李利天天在腦海里呼喚游戲界面,然后天天給自己的幾個“好友”贈送金幣。一天2個,蚊子再小也是肉。所以賈詡等人的好感度,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上漲。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賈詡等幾個,一定是李利的鐵桿心腹,不離不棄的那種。就像關二爺、張三爺對待劉皇叔那樣。同甘共苦。
賈詡素來足智多謀,那就問問他唄,看看他有什么好辦法沒有。于是李利便著人去請賈詡。賈詡到后,聽李利把這事一說,賈詡臉上就似笑非笑起來,賈詡道:“惠民這是知慕少艾啊。哈哈,這是好事。”
賈詡也年輕過,二十來歲的年紀,看到貌美的女子,心動那是必然。李利這個猴急的表現,那是再正常不過。只是要留下蔡文姬么,卻真的是沒有太好的辦法。
天大地大,孝道最大。漢朝以孝治國。人家父親要歸葬老家,你用什么理由都不可能把人留下來。
賈詡皺著眉頭七想八想,心里面卻是轉悠開了。于是便道:“惠民,你想留蔡氏女,意欲何為?”
李利啊的一聲,卻是沒反應過來。
賈詡見了,就正色道:“惠民,你可得想好了,蔡家女郎雖然是寡婦,但要想讓她做妾,卻是不太可能。”
漢朝民間有不少婦人為死去的丈夫守節不嫁,但朝廷卻大力鼓勵寡婦再嫁,為了人口的增長也必須這么做。要是寡婦都去守節不嫁了,這漢朝得少多少人口?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和匈奴打了幾十年的仗。一年青壯都不知道要死多少。
漢朝上至士大夫,下至庶民,對再嫁的婦人,并無什么特別的看法。再嫁的婦人過得生活滋潤如意的不在少數。漢武帝的老媽王皇后就是個二婚女,和前夫生娃了又再入皇宮,服侍漢景帝。
其實華夏一直到宋朝,士人們對婦人的改嫁都是非常寬容的。舉兩個小例子,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女兒,也改嫁了。和陸游有著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的唐婉,和陸游離婚之后,嫁給了宋朝宗室趙士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只有到了宋朝之后,士大夫們才會大力提倡婦人守節,夫死之后終身不嫁,然后給這些貞潔烈婦們立下一塊塊貞潔牌坊。卻不知道這是多么的壓抑人性。在道德、禮法上,扼殺了多少婦人的生活與希望。讓她們日復一日的苦熬,然后死去。
賈詡現在就是正兒八經的提醒李利,你搶了個貂蟬在身邊,沒名沒份的跟著你。貂蟬本來就是董卓的侍女,后又跟了呂布,所以你私納在身邊,大家也不去管了。
但蔡文姬可不同。別看人家是個寡婦,但人家要出身有出身,要樣貌有樣貌,要才學有才學。你想納她做妾,那是想都休想。聘為正妻,還得看人家愿意不愿意呢。
李利這才反應過來,賈詡的意思,這是想要讓自己去蔡府提親?李利的心思就飄動起來。
以前自己是個盧瑟,自從在大學里享受過一段甜蜜的愛情后,出了社會,除了經常給那些大半夜站在寒冷天氣里瑟瑟發抖的姑娘們送過溫暖、給過關懷外,就沒怎么認真談過了。畢竟那會的女孩子,大多數都變得很物質了。世界那么忙,誰有閑心跟你慢慢談戀愛?誰又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沒車沒房,那就再見吧。
甚至某個城市大規模掃黃之后回去的姑娘們,都不是李利能夠觸碰到的。她們之中很多人在重新包裝之后,搖身一變,就變成了自帶工作室的所謂主播、演員……
單身許多年,幸好有雙手相伴。五龍抱柱神功練到了化境的李利直到穿越過來,這才知道了溫柔鄉是什么滋味。
想著貂蟬,李利心里就是美滋滋的。這樣溫柔如水的漂亮姑娘,一個怎么夠。自然得再多來幾個!
李利想了想,提親就提親吧,只要能把文姬妹妹留下來就好。人家如果能看上自己這個涼州派系的“大老粗”,那就謝天謝地了。不過這事他說了不算啊。他父母俱亡,現在家中也只能是他叔父李傕給他做主了。
于是李利就寫了封信,著人送去長安給李傕,讓他出面去提親。
賈詡見李利答應下來,欲聘蔡文姬為正妻,心中不禁大喜。李利要是能娶蔡文姬為妻,那蔡邕的生前故舊,自然會對李利另眼相看。不說給予多少幫助,但最起碼,不會再有之前的敵視了。而是會變成中立甚至是友善。
李利若是在讀書人中間有了個立足點,未來的作用,那就大了去了。蔡邕不但生前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他死后,后人一樣對他贊譽如潮。蔡邕在文學、書法等方面的造詣,值得人們永遠懷念。
而蔡邕的親朋故舊,在這當世,仍然是一支很大的政治力量。所以賈詡對于李利和蔡文姬的結合,表示樂觀其成。抓住了這個機會,到時李利的發展,絕對會和李傕等人不一樣。

黃牛道人
感謝書友打工仔的黃哥的100書幣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