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危機時刻
如今火星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而當約翰率領著十萬之眾的機器人初來咋到這片荒蕪之地時,卻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
他們還在地球之時就制定了縝密的殖民火星的計劃,包括對火星的地質、礦產、氣候等資料的收集,設備的制造,能源的開采,城市的選址、建造等等。約翰將首個火星殖民基地建在火星的北極——那里沉積數千年的冰層經處理后,可以提供水資源;除此之外,兩極土壤中還富含硅、鐵、鋁、硫等多種資源,用于制造磚塊、玻璃、塑料等建筑材料。
當他們前往火星時,還從地球上帶來了一個“人造太陽”設備,這為他們初期在火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他們在登陸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盡快能夠在火星上獨立自主地生產出用于制造機器人的零部件,而為了實現這個任務就需要大量的礦石和水資源。
在火星的最初幾個月時間,這些機器人在嚴酷的火星地面活動,使得他們的零部件損耗非常嚴重。雖然火星也在太陽系宜居帶內,但是由于它處在邊緣,接收到的太陽熱量比地球少了很多,所以火星的大分地區溫度都要比地球上低很多。只有在赤道附近的溫度中午的時候才能夠達到20攝氏度以上,不過到了晚上這里又會下降到零下100攝氏度左右。這樣嚴重的溫差,再加上這里經常有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伴隨著強烈的陣風和太陽輻射,加速了機器零部件的老化。
雖然,他們從地球帶回來了相應的備件,但儲量不多,很快就消耗完了。而此時,距離他們能夠制造出機器零部件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所以,他們只得將一些損耗嚴重的機器人設置成休眠狀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將機器人的休息場所轉移到了火星的洞穴之中。這些火星表面多數洞穴是由遠古熔巖流在火星表面固化后形成的,而管狀結構內熔巖已排干。并且這些洞穴中還存在著冰水物質——火星白天溫暖、易漂浮的空氣并不會進入到寒冷洞穴,從而保持洞穴內的冰水不被融化:在夜晚伴隨著外界空氣溫度降低,冷空氣將下降至洞穴,并形成水蒸汽,像霜一樣凝結在洞穴壁上。這些洞穴就成了他們那時候的避難所。
而禍不單行的是,他們的“人造太陽”設備在受到小型的隕石襲擊后,重要的部件受到破壞,癱瘓了整個基地的電力供應,這使得整個基地的發展陷入了停頓。而修復這個設備可能需要數月的時間,關鍵問題是還沒有相應的零部件。這使得整個火星的殖民計劃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約翰望著這個變得寂靜的基地,面對著還是荒蕪的紅色大地,開始惆悵起來。
面對危機,在“超網”中,很多人開始獻計獻策了。有人建議使用飛船上的能源;不過,經過估算,“火星一號”的動力系統確實可以用來提供足夠的電力;但將其拆除的話,它會喪失動力,將會墜落火星;再者,那個動力系統體積龐大,反重力飛行器還沒有辦法將它運回火星。若將它拆成小的零部件的話,需耗費很長的時間。另一個方案是使用反重力飛船的能源,問題是,即使所有反重力飛船上的能源都用來發電的話,還不足以驅動整個工業系統的運作,大概還差1000 KW的電量;再則,如果這些飛船喪失動力的話,會使得他們在火星上的活動范圍大大縮小。
所以,有人建議使用太用能和風能來補充缺失的電力;但問題是他們來到這里根本就沒有攜帶這些設備;現在也沒辦法生產這些裝置。
約翰想到了地球人在火星上留下的數個基地——在那些基地中有數十個小型的核反應堆。這些核反應爐的架構較簡單,沒有蒸汽渦輪,可直接將反應產生的能量,透過熱導管帶到引擎轉換成動能,再于發電機中轉化為電能。每個核反應爐的發電量可在 10 KW 左右。可以將這些核反應爐可串連在一起,再加上在他們的基地上還有太陽能電站,這樣加起來的話,可以提供大約1000 KW的電量。這樣的話,這些電量配合反重力飛船的動力系統所提供的電力,就可以驅動整個工業系統的運作了。
約翰建議,先使用反重力飛船從火星的北極采集足夠的礦產和水資源,然后,拆除他們的動力系統用來發電,配合人類基地的電力,集中能源,制造修復“人造太陽”設備的零部件。他的這個建議獲得了“超網”的同意。
不久之后,他們終于提煉出了制造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并使用3D打印技術快速生產出了零部件;又經過數月的努力,他們終于修復了‘人造太陽’設備。整個基地的工業系統終于得以恢復運作。危機解除后,火星的發展也開始步入了軌道。約翰此時也松了口氣。
經過這次危機,“超網”決定將這個最初的殖民基地分散成數個小型的基地,每個基地的上空由屏蔽罩保護;并開發出了一套隕石撞擊防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