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行動,劉寵這邊也沒有閑著,兩州之力要遠強于一郡,而且還是民風彪悍的北地,長久的和平并沒有磨滅燕趙子弟的熱血。
徹底運轉起來的王府,效率高得嚇人,太史慈、公孫瓚、黃忠等等將領全部被召回薊都;數不清的情報被送到錦衣衛、中情局的手上;無數的糧草、軍械被調往靠近冀州的范陽郡,此時此刻,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這位沉寂許久的陳王要展露鋒芒了!
在劉寵的王宮內,有一個專門的宮殿,名為“軍機處”。不同于滿清統攬軍政大權的軍機處,幽州的軍機處是最高軍事指揮所,平日里只能由劉寵召開,負責安排戰略部署。
此時此刻,縱使已經是深夜,軍機處內還是燈火通明,一干文武全部到齊,就連遠在并州的陳宮,也被八百里加急叫了回來。
劉寵抬了掃了一眼,只見桌子兩旁,文武都已經到了,左側依次是陳宮、荀攸、沮授、田豐、崔琰、鐘繇,右側則是黃忠、典韋、公孫瓚、劉征、太史慈。唯有樂進在并州防備鮮卑,沒有出席這次的會議。
“好!既然人都到齊了,那就開始這次的軍議吧!”劉寵低沉的聲音從首位傳來,讓兩側的文武為之一振。
“先由驃騎校尉簡單地介紹一下現在的情況吧!”在如此正式的會議上,劉寵也是叫了劉征的軍職。
劉征站了起來,微微頷首,隨后走向了劉寵身后支架式可移動的木板上,與此同時,諸多文武學著劉寵,轉動座椅,轉向了劉征。
看到文武都看向自己之后,劉征才掀起了蓋在木板上的灰布,眾人這才看到,灰布上,赫然是一副精致的河北地圖。
“各位,我先來說一下目前的情況!”劉征嚴肅道。
“首先是我們的敵人!”劉征抽出了一根不知道被藏在哪的鐵質細棍,指了指地圖上的一個點,點下標注有“渤海郡”三個字。
“這里是袁紹的所在地,根據情報,近年來由于袁紹不斷地招兵買馬,現如今已經有了兩萬精兵了!袁紹手下的將領主要有顏良文丑,這兩個人十之八九都是練氣成罡,統兵能力也不俗。其次有高干、蔣奇、淳于瓊之流,這些人統兵還不錯,實力就一般了。”
“此戰的關鍵在于這里”劉征先是點了點地圖上的安平、清河兩地,接著又放下了細棍,從后面的桌子上拿起了兩張畫像和四個小釘子和兩根細線,接著把兩個釘子釘在了安平、清河兩地,把兩張畫像釘在了地圖之外的地方,用細線將釘子兩兩連接起來。
做完這些之后,劉征無意間瞥到了黃忠有些肉疼的表情,笑著解釋道:“各位不用心疼,這幅地圖還有很多張,會議之后會給每一位都發一張的。”
接著劉征回到正題,拿著細棍沿著細線從安平指到了一幅畫像,說道:“冀州有八萬兵馬,韓馥死后,其將士一分為三,一部分兵力在安平,以騎都尉張郃為首。”隨后劉征又指著另一幅畫像說道:“另一部分在清河,以偏將軍麴義為首。其余的分散在冀州各地,成不了氣候。”
黃忠看在眼里,驚在心里。黃忠也知道劉征手底下有一幫探子,但是沒想到這幫探子這么厲害,不僅打聽到了敵人的兵力分布,還能畫出對方將領的相貌。這可真是了不得!
“如果我們能勸降麴義和張郃,那么冀州就唾手可得了!”
劉征往左側了一步,示意自己已經講完。
“諸位還有什么疑問嗎?”劉寵問道。
“袁紹不過只占據了一個小小的渤海郡,如何養得起兩萬精兵?”公孫瓚毫不客氣,對劉征的情報發起了質疑。
“韓馥畏懼袁紹,給袁紹提供很多的糧草,才讓袁紹發展壯大到今天!”
黃忠想了想,也開口道:“張郃與麴義各有多少人馬,什么實力?”
“兵力不清楚,但是張郃是練氣成罡的水平,麴義要次一些,可能只有半步成罡!”
等了一會,看到沒有人再問的時候,劉征才看向劉寵,發現劉寵對自己點頭示意之后,才恭敬地坐回位置上。
劉寵緩緩站了起來,掃視一圈之后,淡淡說道:“公孫瓚聽令!”
“末將在!”
“你統領七千鐵騎,進駐泉州縣,袁紹膽敢帶兵離開,就直逼南皮!”
“太史慈”
“在!”
“你統領三千水兵,從海上進軍,協助公孫瓚!”
“黃忠、典韋、陳宮、荀攸、鐘繇、田豐聽令!”
“在!”
“你們隨我親征!”
“諾!”
“劉征!”
“末將在!”
“我令你以太子的身份監國!”劉寵接著腰間的佩劍,交給了劉征,說道:“敢有叛亂者,先斬后奏!”
“諾!”劉征恭敬地接過代表了劉寵的寶劍,那是一柄帶帶相傳的寶劍,是第一代陳王,明帝之子陳敬王劉羨的佩劍。如果說王印代表的是陳國最高的政治權力,那么這柄“陳王劍”無疑是陳國最高軍事權力的代表!
最后,劉寵鄭重地看向了沮授,恭敬地施了一禮,說道:“公與,后勤就交給你了!”
沮授不敢接禮,拜道:“臣必肝腦涂地,以報君恩!”
此戰事關重大,如果劉寵能拿下冀州,就會大喘一口氣,冀州殷實富饒,能夠緩解現如今劉寵治下,糧草不足的問題。
而且一旦拿下冀州,就等同于河北之地被劉寵全部拿下,下一步就可以直逼中原,到時候往東可以拿下同樣富饒的青州,也可以挺進中原,同樣能西進長安、洛陽!做到“興復舊漢,還于舊都”!甚至還可以繼續西征,打通西域,重現當年絲綢之路的盛況!
尤其是劉征獻上世界地圖,對劉寵進行了一番詳細地介紹,讓劉寵明白了絲綢之路能日進萬萬金之后,劉寵更加意識到了冀州一戰的重要性!
“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