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農村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臨近春節,無論遠行的游子,還是遠嫁的女兒,都要聚到一起,過個團團圓圓的大年,這是一種儀式,更似一種信仰。對于傳統中國年最初形態的保存,想來只有在農村才能得以尋覓,城市的快節奏,摒棄了繁文縟節的形式化的東西,實用為上,簡潔而務實,卻遺失了好多原始的情愫。自幼生活在鄉村,鄉土鄉情融于血脈,置身其間的時候并不覺得它的價值或意義,當逐漸遠離的時候才恍然間發覺,一切竟是那般的美好,令人向往、眷戀。
對于過年,老百姓多有“年關”一說,究竟起源如何并不清楚,但它卻是各行業人士進行階段性總結與新開始的標志。舊時的“年關”,貌似是為普通人設置的一道“關卡”。小時候,一到“年關”父母也總會流露出一些愁苦,因為有太多的事要在年關時節解決,畢竟大人操心的事情要多很多,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過年卻意味著的快樂和誘惑。
一、趕年集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是我們那的“小年”,從這一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最后的沖刺階段。一切應該準備的物品都要準備得當,“年集”便是解決所有“年貨”的重要場所。每逢年關,四處大大小小的集市便擁擠起來,即使以往不為大家所關注的小集市也會吸引平日里兩三倍的人流量。對于平日里節儉的農村人來說,過年當頭總會打開平日里裹得緊緊的錢袋,而精明的小販是不會錯過這個掏老鄉錢包的機會的。
年底會有幾個比較大型的年集,時間地點小孩子都了如指掌。每逢較大的年集,小孩子總會想法設法地好好表現,以期父母能夠帶自己去趕大集,在年集上,平日里實現不了的愿望,往往會得到回應。除了購買瓜子點心等各類小食品,鞭炮、煙花等春節“必需品”也是孩子們翹首期盼的。當然,新年最大的獎勵還是新衣服,不管什么人家,年底總是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添置一身新衣服,這也是孩子們新年最大的期待。等大的時候,才會慢慢明白,那個年月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過年只是小孩子的事情,大人更多的是辛勞。
鄉村的集市大都是周邊的村民自發聚集起來的,多是售賣自家多余的物品,主要以農產品為主。散布于各個村落的年集聚集著來自小鎮各處的人,而商品也是品類繁多,琳瑯滿目,雖然多數是一些廉價而低成本的物品,但卻是生活所必需的。年集中總是洋溢著和平和喜慶,平日里趾高氣昂的小販此刻一口一個“老鄉”,叫得格外甜,在每個人的臉上也總是流露著快樂。
大人們趕集時,總習慣帶一只大大的尼龍袋,多是裝化肥飼料一類的袋子,將買的雞鴨魚肉、蔬菜甚至衣物全部集中在編織袋中,歸納方便,攜帶順手。老家人買東西都習慣批量購買,比如豬肉,一買就是幾十斤的買,冬天倒是不怕壞,一股腦地大鍋里一燉,放在一個陰冷的角落里,有些雞魚等肉類則直接埋到雪堆里。各類蔬菜也是批量購買,大多數都是自家地里產出的,或直接埋在地里,或放在家里的地窖里,集市上買來的則格外珍貴些,存放的也更加的精心。趕幾個年集,幾乎把接下來一個月需要的生活用品都備齊了,接下來就等待春節到來,佳客盈門了。每到此時,人人都平和許多,鄰里和睦,親朋友善,就連平日里時常被責罵的“皮孩子”也看到了父母臉上慈祥的笑容。
過年嘛,老百姓圖的就是個平安、喜慶。
?。ㄎ赐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