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母親的思路,突然直接跳到了當前,我也就只好這樣去寫,因為我覺得,以這樣真實記錄的形式,加上我作為見證者的一些感悟,讓人感覺會更加紀實一些。
母親的思路為什么直接跳到了現在呢,具體是因為該到了一年一度新農合繳費的日子了。
新農合繳費額度,由原來的每位村民十元,漲到了今天每位村民二百五十元,期間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發展,村民的醫療水平也得到了長足的改善。
有了這樣的政策支持,村民在面臨大病突然來襲的時候,也就不會再手足無措。作為農村戶口的母親來說,沒有什么醫保,也沒有什么可以購買的商業保險,新農合就是母親醫療保障的唯一途徑。
今天我問母親要身份證繳250元/年的新農合費用時,母親卻怎么也不給我身份證,其實母親也沒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只是因為母親舍不得那250元。
新農合的大局意義和個人意義,母親做了一輩子的鄉村醫生,能不懂嗎?可是母親就是不配合。
對于這樣的保險來說,我想不止母親明白其中的意義,應該是所有農村戶口的村民,都明白這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可是母親就是不配合,我想母親是有點糊涂了。
250元╱人╱年,對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就是家里沒有機會拆遷,多嗎?一點都不多,也就是一季一畝糧食的三分之一左右,當疾病危及到生命的時候,一點都不多。
母親在用僥幸心理來對抗250元的得失,面對母親的執拗,我下意識的覺得,母親做了幾十年的鄉村醫生,真的是白做了。
因為即使250元/位/年的新農合,對于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村家庭來說,一年也就是1250元,多嗎?一點都不多。
一個五口人的農村家庭,一般是由兩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兩位三十多四十歲的中年人,一位十幾歲上高中或者大學的青少年組成,
兩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也可以繼續在土里刨食,兩位中年人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拋下老人孩子出去打工,一年下來除去租房等的必要開銷之外,還剩不下孩子的上學錢和老人的養老錢嗎?不就是一年幾萬塊錢嗎?
要是真的剩不下多少,那就只能怪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了。你小時候就不能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博個掙大錢的機會嗎?
雖然兩位中年人其實是兩個經過計劃生育家庭的產物,他們其實是要負擔四位老人的養老和生活的,曾今的婦女主任說過,計劃生育好,g家來養老,現在交上一千來塊錢,就可以有得病不死的機會,為什么就不懂呢?
至于孩子上學,能上幾天上幾天算了,反正將來打工也可以多少掙點錢,雖然改變不了命運,還要繼續周而復始的悲催,那也總比四個老人老無所養要好。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曾今一年10元/每人/年的新農合,那都是老黃歷了,就不想想現在收入也漲了幾倍了嗎?面對現在250/人/年的新農合,也就是漲了25倍嘛,許多農民家庭緊吧緊吧,還是能夠交得起的。
你如果是覺得有壓力的話,誰叫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的,誰叫你不努力跳出農門的,誰叫你投胎的時候,一點都不知道這是個技術活的。
看似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可每年都還是有一部分人跳出農門的,一切只是你不努力罷了,寒門出貴子,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極有可能性的,一切都是不努力的結果。
當你今天手里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元錢,上高三的兒子要交什么費,家里五口人要交新農合,你是先交兒子學校的什么費,還是先交一家人有可能會家破人亡的新農合,我先交新農合,因為活著總是好的。
至于孩子的前途命運,他應該頭懸梁錐刺骨的,畢竟有多少名士都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后,才跳出農門的,別人可以,為什么他就不可以呢?
自古每個人都想忠孝兩全,面對孝道,我們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古訓,面對現實,我們有少說話多做事的諺語,面對孩子,我們可以教他頭懸梁錐刺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面對‘忠、孝,養’自己的選擇之間,那種痛快,真的難以形容。雖然那一千二百五十元的新農合是保障,可真的還可以僥幸一下,其他有太多個一千二百五十元,比這個都要來的迫在眉睫。
但是還是要交的,老人和孩子的,一定要交。
命運就是一場賭博,而你要想有更好的機會和原生平臺來博弈命運,還是要學會投胎,這些只有人到中年才會懂得。
如果全文看下來,有點亂,又有點矛盾,那就對了,中年人的生活有時候就是這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