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炤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史料中記載,李自成還未進皇宮,那些原本守城的士兵便已經入紫禁城大肆掠劫了,事后人們發現連崇禎老婆周皇后頭上的寶釵、珍珠白玉鐺都被人搜刮走了。
崇禎皇帝聽此,不禁神色一震,低落的情緒也開始緩緩活絡起來,對啊,如此不就可以逃出去了嗎?他看向朱慈炤的目光中已然多了幾分期待。
只聽朱慈炤接著道:“其二,父皇命各宮娘娘等身穿宮女太監的便服,但卻帶著自己的衣物來乾清宮,是為了,殺死他們......”
朱慈炤森森說道。
看崇禎皇帝面露震驚之色,朱慈炤心知說到了崇禎皇帝的心坎里,便接著道:“當然,并非真死,乃是假死,待各宮娘娘來到后,父皇不想誰死,便尋來誰的替身,穿上娘娘的衣物服飾,父皇再尋來我等的替身,同樣換上龍袍、蟒袍,然后聚之于殿......”
說到這,朱慈炤抬起頭來看向崇禎皇帝,此時崇禎皇帝已然恢復了沉靜淡定的模樣,面無表情的看著朱慈炤,嘴中輕飄飄的吐出了幾個字:“放火,焚之!”
朱慈炤心中一顫,知道這才是帝王,無情寡義,普通人的生命在崇禎皇帝眼中,也就是替死鬼這樣普通罷了,但他還是躬身道:“父皇圣明!”
此時在旁聽著的朱慈烺、朱慈烔二人不禁大喜,急忙附和道:“對對對,四弟此計甚好,我等可以不用赴死了。”
說著二人喜極,相擁而泣。
崇禎皇帝卻不理二人,轉過頭來看向朱慈炤,道:“你接著說?!?p> “是!”朱慈炤聽此清了清嗓子,便接著道:“且此計還有一個好處,我等逃出皇城可能短時間無法到達安全之地,而我等身穿農衣必不會惹人懷疑,兒臣聞李賊兵鋒雖勝,但是自興兵東進以來卻從不侵擾貧民,如此我等也可無憂了?!?p> 朱慈炤如此說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李自成出身貧民,知道貧民百姓并無錢財,所以他所到一處,竟然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糧的政策。
以前的李自成確實每到一處便是燒殺搶奪一番,但自從建立了大順國,決定東進攻打明京師以來,竟然性情大變。
當然,這也得益于他的幾位軍師為他出謀劃策。
具體的改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軍事上。李自成對義軍進行大規模整編,要求行軍必須列隊,夜晚四更即起操練。
義軍令行禁止,對有范軍令者處罰極其嚴厲,“軍令有犯淫劫者,立時梟碟,或割掌,或割勢”,甚至規定“馬騰入田苗者斬之”,一月便改原本流賊面貌,變成了極端的紀律之師。
二、政治上。制定“均田免賦”“平買平賣”“割富濟貧”三大政策,同時在發展經濟上“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一時從者如云,威望大振。
三、紀律上。李自成嚴明軍紀,宣布“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斬首”“不淫婦女、不殺無辜、不掠資材”。
就連一路黑李自成的官修《明史》都不得不肯定“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
占領西安后,他仍每過三日都要親自到教場操練士兵。
李自成還要求將領們不得私藏金銀,打下城邑不得私占宅室,睡覺不蓋絲綢綾羅,時刻保持艱苦樸素,身先士卒的作風。
所以一些歷史小說將李自成的隊伍自1643年正月之后,仍舊描寫的殘暴不堪,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李自成自崇禎十七年正月開始朝著北京的方向一路進攻,短短三四個月便能攻破北京,滅亡明朝,不僅僅是兵力強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順應民心。
大家要問,這樣李自成的軍餉從哪里來,答案只有一個,追餉,追的不是普通的農民,是官紳大戶,每到一處,李自成就打聽當地的官紳富戶、賦閑在家的官僚,按照官級、田畝大小要人拿錢,這是后話,后文細說。
反正普通農民又沒有錢,有錢的都不是普通農民。李自成是很明白這一點的。
史載,京中民眾聽聞李公子前來,倡亂者皆傳賊不殺不淫,所過不征稅,于是引頸西望。且幸災樂禍,具言李公子見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
甚至城中一些人還編些歌謠在城中讓一些幼童傳唱,歌曰:“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能活。”
崇禎皇帝聽了朱慈炤的話卻也沒有反駁,與李自成交戰多年,一些傳聞他還是知道的。
朱慈炤見崇禎沒有反對,便接著道:“其三,自正月李賊來攻,三四月之間,已占領我大明大部分地域,我等南逃,足在明土,實踩賊地,若李賊懷疑我等未死,我等在賊區豈不是插翅難逃?故兒臣此三計,命人奉玉璽待賊,實則為安賊之心,只言奉玉璽厚葬我等尸身,而我等安心南去?!?p> “這......”
崇禎皇帝遲疑了,因為在朱慈炤一開始說南逃的時候,他便已經打算要帶著玉璽南逃了,現如今朱慈炤卻說要把玉璽留下,這讓崇禎帝猶豫不決,這可是皇帝的象征,是權力大握的憑證。
“皇兒,留下一二枚予賊,余者隨朕等南下,可否?”
再三思索,崇禎皇帝還是不想將玉璽全都留下,提出一個折中建議。
“......”
朱慈炤面露難色,崇禎皇帝提出的折中建議在朱慈炤看來,實在不能算是折中建議,因為明王朝的印璽數量是二十四枚!
恐怖吧?
當然,每一個印璽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皇帝奉天之寶,乃是為傳國璽,以鎮萬國,祀天地,用于祭天等大典禮儀;皇帝之寶用來頒詔與赦,屬于皇帝日常用璽;皇帝信寶,為征召軍隊,用于召親王大臣及調兵征伐;天子之寶,以祭享百神,用于祭祀山川鬼神......等等等
這每一個印璽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十分重要的,可要是按照崇禎皇帝的說法,留下一兩顆給李自成,自己這些人豈不是要帶著二十多枚印璽南下?這印璽要是像指甲蓋那么大,崇禎皇帝就是帶上一百枚,朱慈炤也沒意見,可是這可是國璽,最小的一枚都有拳頭那么大,帶上二十多枚,不暴露身份才怪。
見朱慈炤期期艾艾的不說話,崇禎皇帝便道:“帶二十余枚南下是有不妥,不若便帶上十五枚吧。”
說到這,崇禎皇帝一副肉疼不已的模樣。
唉,只帶十五枚印璽,要扔掉十枚,真是讓朕心疼啊!
這個......
朱慈炤還是不說話,低頭不語。
崇禎皇帝見朱慈炤的模樣,知道朱慈炤認為帶十五枚印璽也不妥,不禁有些生氣,氣沖沖道:“十五枚不可,十枚當行了吧!”
朱慈炤抬頭看了崇禎皇帝一眼,急忙又垂下了眼眸——意思很明顯,十枚玉璽,他朱慈炤也是不贊成的。
氣!
十枚竟然也不可帶?
崇禎皇帝大怒,以他節儉的性格,先不說這印璽所具有的政治價值,就說印璽本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那也是價值連城,因為制造玉璽使用的可都是一整塊上好的玉料,每一枚玉璽所使用的玉料價值都在萬兩白銀以上。
朱慈炤一塊都不愿意帶著,就等于白白的扔了幾十萬兩白銀!
肉疼!
崇禎皇帝是真的肉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