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都會總結學習一下前朝滅亡的經驗。不過,人的事情總是很奇怪,往往總結完了,也改革了,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西漢亡在王莽這個外戚手里,東漢就一直捂著口袋,嚴防外戚,結果宦官又出了大問題,弄出個黨錮之禍,勾出了黃巾軍起義。
司馬炎篡魏建晉,認定曹魏亡原因在沒自家人幫忙,一上臺就封了27個司馬宗室為王,結果'八王之亂’把西晉鬧騰死了。
東晉死盯諸侯王,大搞門閥政治,世家大族的瑯琊王氏王敦、龍亢桓氏桓玄接連起兵,又毀了東晉。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也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北周亡在丞相篡位。(嗯,楊堅就是那個篡位的丞相)
楊堅掰著指頭,數了數之前出名的丞相:曹操父子(廢漢建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篡魏建晉)、王導倒是沒篡位的心思,但人家‘分贓'分的好,東晉一開始就是“王與馬,共天下”,后來又有劉裕(代晉建宋)、蕭道成(篡宋立齊)、高歡、宇文泰、宇文護,再加上自己。
楊堅數完之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丞相沒幾個好東西。
為避免重蹈覆轍,楊堅下定決心,要收拾丞相制度!
楊堅從小被養在寺廟里,文化水平不高,改革方法卻簡單有效:一個人容易專權,我弄他一窩,大家都是宰相,互相制衡,誰也別想專權!
于是,中國最偉大的z治體制誕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顧名思義,就是三個省、六個部。
嚴格來說“三省”應該是五個省: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但這個內侍省跟秘書省看名字就知道是伺候人的部門,管不了事。
內侍省是宦官機構,秘書省管的還不如現在領導秘書管的多,就管書籍和歷法,以權力大小來說,這兩省都屬于靠邊站類型的。
所以,五省中,掌握實權的就三省。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這三省是正經的權力部門,具體分工如下:
內史省負責領旨、制詔,老大叫內史令;(唐朝改叫中書省)
門下省管審核、蓋章,老大叫納言;(別的朝代一般叫侍中,楊堅為避諱他爹的忠字,所以叫納言)
尚書省負責執行,老大原本是尚書令,可楊堅生怕有人權力過大,再干‘丞相篡位’這樣沒生兒子沒py的事。
所以尚書令職位存在,但一直空著,誰也不讓當,尚書省的實際老大就是左、右仆射(ye)。
官階上,左、右仆射是平級,但實際中,左仆射稍微高那么一丟丟。
三省里邊,尚書省人最多,權力最大,楊堅就又把尚書省給分成了六個部門:吏部、禮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
六部老大叫尚書,副職叫侍郎。
這個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吏部、禮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自打隋文帝楊堅創立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套制度就沒丟過,一直被模仿,從末被超越!
肯定有人好奇,三省六部制到底怎么運轉呢?咱們再舉個例子說說。
比如,年度財政報告出現赤字,國庫錢不夠花,有官員建議適當加稅。
皇帝同意了,就讓中書省起草加稅法令。
中書省寫好了,送到門下省。門下省一看:不行,加太多了,不合規矩,老百姓受不了。
門下省不同意,就會把原件改一下,寫上審核不通過意見,送回中書省,這叫涂歸,也叫封駁。
中書省一看:太多了?得,內部開會討論吧,根據門下省的意見,再細算一下,看看到底能減多少。
中書省算好了,再寫一份,再送去門下省。
門下省一看:嗯,行,這次沒問題。老大納言給簽上字,門下省給寫上審核通過意見。
門下省審核通過后,要送給皇帝過目,皇帝看看沒問題,確實是自己意思的準確表達,用御筆寫上一個“可”表示同意了,然后門下省拿回去,原件存檔,工工整整抄一份,蓋上玉璽大印,這份詔書就成了正式的紅頭文件了,轉發給尚書省,執行去吧。
詔書到了尚書省,左、右仆射就把民部尚書叫來,傳達中央精神,你們民部就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吧。
這樣,這個加稅的法令就在全國開始執行。
為了防止專權,這流程一樣不能少,一切都得按程序來。規矩就是規矩,誰都不能越格犯規,別說宰相,就是皇帝想越權干點什么也是白搭。
要是尚書省收到的詔書,沒有門下省的蓋章,對不起,拒絕執行。你就算找皇帝簽上字,尚書省也不執行,這叫沒法律效力,必須門下省蓋章,這是死規定。
自打有了制度的約束,歷史上就時常會發生官員不給皇帝面子的事,宋朝最多,經常讓皇帝顏面掃地,不過宋朝不光是因為政治制度,還跟“不殺士大夫”的基本國策有關,咱就不說了,說個唐朝的。
唐朝有個叫李藩的牛人,一個小小的中書省給事中,膽子賊大。皇帝發來的密旨,他也敢不同意。
不光不同意,李藩還把他認為不對的地方,在圣旨上打上x ,涂涂改改,把圣旨這么神圣的東西抹的跟菜販子的記賬本一樣,最后再總結性的寫上個大大的“不可”,給皇上扔了回去。
關鍵皇帝還不能怎么著他,這是人家給事中的權力,這就叫‘用制度約束權力,把權力關到制度的籠子里去’。
任何一個偉大的盛世,都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里程碑,是古代政治體制最偉大的發明。
唐初中央的管理,承襲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其中中書省負責草擬詔書,制定方案,門下省負責駁正違失,審核蓋章、尚書省具體執行,其中尚書省的權利是最大的,因為負責全國的行政事務,而且六部直接受它的領導。
六部分別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六個部門所管轄的事務,基本上囊括了一個國家的總體事務。(民部改成戶部,避諱李世民的民)
而唐初所謂的“宰相”其實就是三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門下省長官叫侍中,尚書省長官叫尚書令,其中尚書令這個官職因為李世民即位前曾經擔任過,所以他當皇帝后,不再設尚書令一職,而改設左右兩個仆射。
除此之外,凡官員頭銜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機務”、“參知政事”等稱呼的,都算作“宰相”。
ps:申明——原本這個科普貼我是準備自己寫的,這樣的話,就可以光明正大放在正文里水字數。
但動筆之后才發現,自己寫的東西太干,在趣味性方面,比上文差了許多。
再三思考之下,還是決定稍加整理后,引用百度貼吧里的內容。
如果只有幾十字,我就當引用了一首詩,厚著臉皮也就放正文里了,但歸納整理后,發現居然有兩千多字。
這下子就算我臉皮再厚,也沒辦法用它水字數了。
因此放在作品相關中,并加個申明。
有興趣的就看下,沒興趣的可以略過,左右只是科普一下,對主線情節不產生影響,不看也不會引起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