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混在北宋

第八十八章 二百五與他的朋友們(一)

混在北宋 胡渣唏噓2 3125 2020-03-02 07:23:45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方仲永對自己施政的成果是非常滿意的,更是因為一代“完人”范仲淹回京了。

  前生上中學的時候,老師講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方仲永和一幫同學只是記住了這句話怎么翻譯成現代文。

  至于范文正公是什么樣的人,做過什么利國利民的事跡,重要嗎?考試會考嗎?

  以至于老師說“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人”的時候,方仲永與同學們發出了很不厚道的哄笑。

  老師您可別扯犢子了。這么個私德上毫無瑕疵,能力上善執政、能治水、精通兵事,還能寫一手好詩詞,當大學校長都能當得有聲有色的全才。你直接說他是把內褲穿在外面的超人不就得了。還信誓旦旦地說,據史料記載,時人皆稱之為“完人”。

  完人是假,老師您在玩兒人才是真的吧?

  不成想,魂穿后一打聽,修宋史的元朝人脫脫不花還真沒有瞎掰,這位范文正公還真得很厲害。(脫脫不花哭道,俺又沒有得他一分錢的好處,用得著為一個前朝的臣子吹噓嘛!)

  要說這范仲淹也勉強算是個官N代了,祖上那也是曾經闊過的。只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只能當了個相當于市級秘書的小官了。

  據說,天要給某一個人降下大任,一定要給他制造點麻煩的。諸如喪父、喪母呀甚至是父母俱喪什么的,頗有些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意思。如包拯,父喪;如楊察,父喪;又如范仲淹,父早喪。

  兩歲的時候,范仲淹的父親范墉病逝于任所,母親謝氏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吳縣老家。掌書記是一個從八品的小官,范墉為官又清廉,沒有積下什么錢財,孤獨寡母馬上陷入了生活無著的窘境。

  平江府推官朱文翰妻子新喪,經人撮合,謝氏帶著整天只知道撒尿和泥的兩歲兒子改嫁給了他。范仲淹小朋友就成了人憎狗討厭的拖油瓶,還取了個新名字,朱說(同悅,不是什么豬說之類罵人的。)

  不久,朱文翰調京任職,就把母子送回他的老家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生活。朱家兄弟姐妹多,家境并不寬裕。謝氏想讓兒子早些賺錢補貼家用,就安排他到一家店鋪當學徒。但僅僅干了一個月,朱說就炒了老板的魷魚,逃回家中,請求母親讓他繼續上學。

  朱文翰知道后,不但不加責怪,反而夸獎他志存高遠,支持他繼續在本地私塾讀書。

  朱說就在新家住了下來,渾渾噩噩地過了十幾年。

  直到有一天,他的便宜哥哥外出做了些賭錢、喝花酒等等不健康的活動。一向講究勤儉持家的范仲淹勸解說,爹爹的銀錢來之不易,哥哥您要節省點花用才是。

  早就看這個整天張口子曰閉口詩云的便宜弟弟不順眼的便宜哥哥傷人的話是張口就來,我自花用我朱家的錢財,與你個外人何干?

  范仲淹如同五雷轟頂般,問明母親,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要是按照武俠、玄幻的套路,這個時候,范仲淹應該被反派打落懸崖,得授絕世神功,爆出頂級裝備,一路打怪升級,最終破碎虛空才是。

  可惜生活就是生活,哪怕是范仲淹這種自帶主角光環的人,也要吃飯穿衣,也要有老師教導。

  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聰明的孩子不可怕,因為聰明人往往會偷懶;勤奮的孩子也不可怕,他只能按部就班的學習,而不能“舉一而知十”。最可怕是既聰明又勤奮的,他會很快掏空你的學識,讓你很快就感覺到如果自己再去教他就是誤人子弟。

  很快,塾師就頂不住了,推薦范仲淹到一高僧慧通處學習。

  慧通大師佛法高深,學識淵博。

  朱說聽慧通大師講《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學業日益精進。進山一年后,參加科舉考試,被舉為學究,意思是精通《易》《詩》《書》《禮》《春秋》五經的人,朱說從此名聲大振。

  三年后,高僧也感覺身體被掏空了,就忽悠朱說,想更進一步,就要走出長山,走向更高更遠的天地。

  于是,朱說去了應天府大宋四大名校之一的南都書舍,投師在大儒戚同文門下,也就有了“斷齏畫粥”的典故。

  大中祥符八年(1015),朱說即將赴京參加省試,能否成為天子門生,就看這臨門一“舉“了。心中難免忐忑,先到到祠堂求簽。

  第一簽問他不能當宰相,判詞寫:不能!

  又抽一簽,問能不能當醫生?

  旁邊的兄弟感到奇怪,問道:“男子漢大丈夫,立志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轉眼又想做個醫生,這反差忒大了些吧?”

  朱說答:“最能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者,莫過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做名良醫,上可治療君王和父母,下可救治天下蒼生,中可以教人保健養生。身處底層而能為百姓解除疾苦,還有比當醫生更好的嗎?”

  但是這一簽的判詞仍是不能。

  朱說擲簽于地,慨然長嘆:“兩樣都不能,我如何實現平生之志呢?”

  當然,求簽這種封建迷信的事兒,朱說也不會當真。該讀書讀書,該考試考試。在當年的省試當中,朱說中乙科第97名,實現華麗轉身,寒儒變進士,貴為天子門生。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雖然級別不高,但畢竟吃皇糧、拿俸祿,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對政務做了些安排,便回長山看望朱氏族人,表達了對他們養育和關照自己的感激之情。因為繼父朱文翰已于前幾年去世,他便將母親接來江寧府,由自己奉養。

  兩年后,朱說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從八品的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在同母親商議之后,他上書朝廷,正式歸宗復姓,才算是恢復了范仲淹的名字。

  天圣五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時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天圣七年,時任秘閣校理的范仲淹上疏,諫言仁宗放棄冬至日率百官朝拜太后事宜。未獲回復,隨即范仲淹直接上疏劉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于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并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把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晏殊好好教訓了一頓。

  晏殊一看,好你個白眼狼,若非本官提攜,你還不知道在哪個窮鄉僻壤當個俗吏呢?怎么著,這名聲起來了,連我的好言都聽不進去了?得,您秉公直言,想殺身成仁就去吧!恕不奉陪!

  按說此事就該到此為止了,這位耿直的老倌兒竟然在私下時與友人談及拂了晏參政的面子一事的時候,還說什么與晏殊只是普通的上下級關系,并無私交。從此,二人形同陌路。倒是方仲永的連襟富弼很是欽佩范仲淹的為人,與之相交甚厚。——感謝宋朝文人那些亂七八糟的各種筆記,讓我們對當時的歷史有個全面真實的了解。

  明道二年,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時群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為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為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

  七月,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趙禎:“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趙禎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并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趙禎深以為忠良。

  要是一直按照這樣的劇情發展下去,范仲淹沒準兒真的能夠很快當上宰相,一展他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的抱負。

  然而,區分一名官員是政客還是政治家的標準就在于,做某一件事是從個人利益考量還是從大眾的利益、心中的是非出發。老娘剛死的趙禎想要換老婆,犯言直諫的范仲淹在宰相呂夷簡的推波助瀾下,很快又被貶謫出京,出知睦州(今杭州淳安附近)。

  俗話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是翔總是會發臭的。范仲淹這塊金子,到了哪里都像是黑夜里的探照燈一樣,光芒無法掩蓋。

  景祐元年,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州,辟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時蘇州發生水災,范仲淹召集民眾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

  次年,范仲淹就因治水有功,被調回京師判國子監,很快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蒙山县| 屯留县| 麻江县| 大余县| 象州县| 修文县| 江山市| 遂川县| 丹江口市| 越西县| 甘孜县| 醴陵市| 荥经县| 嘉黎县| 陇南市| 龙南县| 睢宁县| 丹阳市| 西盟| 宁强县| 宝应县| 祥云县| 汝阳县| 温宿县| 阜阳市| 绵竹市| 潮州市| 蒲城县| 土默特左旗| 两当县| 甘肃省| 桃园市| 娄烦县| 定兴县| 宝清县| 太康县| 普宁市| 黑河市| 龙胜|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