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中午,蘇州城閶門外熱鬧異常,攘來熙往。得月樓內,人聲鼎沸。蔣靜雯約了蘇丹妮、李明誠三人一起吃中午飯。剛剛開門,蔣靜文就來到二樓,找了靠窗位子,泡了壺碧螺春茶,品茗等客。將近十一點光景,蘇丹妮和李明誠先后也到了。蔣靜雯看譜點菜。
“丹妮,好久不見,在忙什么呢?”李明誠問道。
“我還能忙什麼呢?上班、做家務、帶孩子,整天忙忙碌碌。你呢?聽說和靜雯混的不錯,小店有起色。”蘇丹妮說道。
“哪里,只是過得去。全虧了靜雯的幫忙。剛剛開業的時候,生意比較清談,現在蘇州火車站改造好了,客流量多了,生意是有了進展,今后還是要靠你多多指點。”李明誠說道。
“開玩笑,我能指點什么?幫不了什么忙。不過聽靜雯說,你想搞一個刺繡精品館,這個想法是不錯,我也贊成。不過需要資金還要有懂行的人來經營。否則,搞不好要虧本。現在蘇州經營刺繡的很多,有些飽和。”蘇丹妮說道。
“你看看,還說幫不上忙。說出話來,都是內行話,你家過去不是搞過刺繡嗎?”李明誠說道。
“是的,她姐姐和母親都會刺繡,還賣過繡品。”蔣靜雯說道。
“我家搞過繡品不假。那時我家貧窮,人口多,我媽和姐利用業余時間,刺些繡品,在巷口擺個小攤賣。那時都是人工繡品,小本小利,還好賣,東西少,有人要。后來就不行了。”蘇丹妮說道。
“那為什么呀?”李明誠說道。
“后來都是機器繡了,效率高,出貨快,價格便宜;我們人工繡的慢,價格高,成本大,自然就被淘汰了。”蘇丹妮說道。
“那市面上不是還有人工繡品嘛。我們店里進的就有。”蔣靜雯說道。
“現在市面上是有的,但是與機器繡的完全不同。好的繡坊精品價格上萬過千,一般也是百元以上;機器繡的,好的上百,一般幾十塊不等。像繡品坊的人工繡品,大都是海外訂貨;還有的是上海和大城市畫廊來定制,市面上賣的,不是很正宗,或者不是名家的。”蘇丹妮說道。
“怎樣來區分優劣高下呢?”李明誠問道。
“這個我也講不清楚。比如,像過去環秀山莊內的蘇州刺繡博物館內的一副長400,寬33的《姑蘇繁華圖》刺繡長卷,里面的構思、布局、針法、繡工非常有講究。就拿針法來說,里面有接針、套針、纏針、盤針、滾針等十多種針法,500多種色線,前后左右、里外上下,一針一針,銜接縫合,沒有針法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纖毫畢具、淋漓盡致的精品。因為作品要盡情體現瑰麗的場面、眾多的人物、繁華的場景、渲鬧的氣氛。所以,要經營刺繡精品,就必須要懂蘇繡的針法。”蘇丹妮說道。
“哎喲,我的媽,刺繡還有這么多的學問,我以前只顧買賣,而不看門道。”蔣靜雯說道。
“這個就好比隔行如隔山。說起評彈來,你也會是頭頭是道。什么源頭啦,傳承啦、流派啦,曲牌啦、彈詞啦、唱腔啦。那么,這些我們也不懂,所以呀,行行有狀元。”李明誠說道。
“好了,你也不要嘲笑我啦。菜上來了,今天點的都是招牌菜,你們慢慢吃。”蔣靜雯說道。
侍應生端上漆盤,蘇丹妮一看菜就樂了;有松鼠鱖魚、清溜蝦仁、得月童雞、蜜汁火方、蟲草酺鴨、蘇式船點、棗泥拉糕等,一會兒就擺滿了。
“嗨吆,明誠哥,今天恐怕你是要破費了。得月樓改建,我是好久沒來了,今天逮住機會,我真的要好好品嘗了。”蘇丹妮說道。
“明誠哥,今天就是想好好犒勞你。一來我們很久沒聚在一起了,二來也是誠心誠意向你請教。剛才你談的這些,的確對我們很有用。以前我們只是做些小買賣,誰知這里有大文章。”蔣靜雯說道。
“是啊,蘇州刺繡名堂多著呢,我也不懂,以前只是聽我媽和我姐閑聊時,知道一些。今天就做批發了。”蘇丹妮說道。
“丹妮,再請教一下,做買賣繡品的,一定要看的懂繡工的針法嗎?”蔣靜雯問道。
“那自然的。以前,我哥的一位外商朋友去鎮湖蘇繡一條街買繡品,當時看中了一幅精繡五魚戲水圖,說是模仿李娥英老師的繡作,開價3000元。買回來后,我媽說,這幅繡品絲線色彩斑斕,構思也很巧妙,繡工也很講究,但是針法有漏。特別是魚尾處顏色有點色差,就是虛實針沒到位,光潔度不夠。所謂用線要細,排線要虛,虛實結合。后來,請我媽到鎮湖,再重新換了一幅。你看,要是你不懂得話,就被蒙混過去了。”蘇丹妮說道。
“哦,我明白了,靜雯,看來,我們假如要搞精品館的話,一定是要請繡娘,或者要請專業人士來坐陣,否則,進貨出貨就有麻煩了。”李明誠說道、
“丹妮,不要光說話,來,多吃菜,再加些飲料。”蔣靜雯一邊勸吃菜,一邊在給丹妮倒飲料。
“說到繡法,蘇繡是歷史悠久,推陳出新。江蘇吳中一帶最早形成,已經有二千余年的歷史。稻菽之鄉、蠶桑發達,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傳承到現在,主要是四大流派,一是南通派,通常就是,‘仿真派’,針法細膩,栩栩如生;二是無錫派,‘精微派’針法靈秀,虛實結合;三是揚州派,‘融合派’,濃談有致,水墨寫意;再有,就是蘇州派,‘寫實派’,錦繡瑰麗,疏密有致。以針為筆,以線為色,變化萬千,色彩斑斕。從過去傳統的十幾種針法現在發展到四、五十種,因而蘇繡的前景很可觀。”蘇丹妮說道。
“不過,我怎么聽說現在傳統的繡娘是越來越少了,手工刺繡精品也越來越少了,那又為什么呢?”蔣靜雯問道。
“主要是繡工是一門巧活,又是藝術。一是要靜,二是要凈,三是要細,四是要韌,五是要靈。一般人難得堅持下來,清靜耐勞。再說,從單面繡發展到雙面繡,要求更高。所以,現在盛行機器刺繡,人工逐漸褪卻了。”蘇丹妮說道。
“今天真是難為你了,說了這么多,簡直是上了一堂刺繡課,下次有機會,再來請教你。謝謝!”李明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