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道,存乎于心。
釋加牟尼放棄肉身(以肉喂鷹),而悟道成佛;陶淵明放棄功名,歸隱山林,成為一代田園詩人;吳越王錢弘俶“納土歸宋”,使百姓免受戰火;魯迅棄醫從文,而成為一代文豪。“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其實,取舍不就這樣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到什么,必然也會因此而失去什么。關鍵,是看你如何取舍。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那些不懂取舍,又不懂進退的人,注定了是失敗的那群人。而像這樣的人,古往今來又豈在少數呢。你比如說項羽,說起項羽來,大家可能都不會太陌生。因為這個人很出名,也確實是一位英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這里的“楚”就是由項羽所率領的楚軍,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分封諸候,諸殺義帝,使其在政治上失策;屠城燒宮,坑殺秦族,使其在關中民心盡失;剛愎自用,不聽諫言,使其錯失除掉劉邦的良機;識人不明,不賞其下,使其韓彭二人歸劉之用;衣錦還鄉,棄天下形勝之地而選四戰之地彭城為都,使其陷入危局;兵敗垓下,退于烏江,不愿渡江以圖東山再起,而是選擇自刎。你比如說將介石,國共抗戰八年,艱苦卓絕。而由蔣介石所負責的正面戰場,在八年抗戰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抗戰結束后,將介石卻因不愿放棄獨裁統治而悍然發動內戰,致使生靈涂炭,導致兩岸至今未能統一。倘若蔣介石愿意放棄,或可成就另一個華盛頓,留下美名。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選擇不放棄,或許很難。而選擇放棄,也未心就很容易。因為你讓一個習慣了榮華富貴的人,放棄眼前的生活去選擇一貧如洗的人生,的確難以抉擇。而當你讓你一個本該要即將開始榮華富貴了的人,放棄前者,選擇后者那種窮苦的生活,也很難。
縱觀歷朝歷代,沒有幾個開朝帝王是能同患難共富貴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什么“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類的話了。而往往在這種時候,你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如何取舍,看似簡單,實則很難。西漢初年,本是立下不世之功的張良卻選擇了隱退。旁人很難想明白,跟劉邦一起患難這么久才打下的江山,本該享富貴的時候,卻選擇了歸隱。韓信沒有像子房那樣選擇了激流勇退,也沒有將子房的話真的放在心上。而之后的事實是,韓信身死,子房逍遙。
俯瞰于青山白云之上,遨游于五湖四海之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惜,并非所有人都能向范蠡和張良那樣,看的透徹,不追逐于權,懂得取舍,收放自如。
而取舍之道,不就在于人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