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沐熙宸早早地就起床了,收拾好了之后沒吃早飯,直接就開車到公司,安排沐柏韻去別墅區巡視的事情。
沐熙宸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快速做了一個計劃書,叫來秘書安排相關人員會議室開會,會議時間初步定為三十分鐘。沐熙宸走出辦公室接了杯咖啡,加了兩塊方糖三勺奶,進了會議室等待開會的人員到齊,開始安排巡視相關事宜。
市場部經理和質檢部經理陪同沐柏韻巡視,中間記錄和發現問題,及時作出回應和調整計劃方案。現場監工領隊,保安部排四人同行負責開車和安全相關事宜。秘書室指派一名秘書隨行,負責沐柏韻私人各項事宜。宣傳部指派一名人員隨行,負責跟蹤記錄和巡視后出刊報道等宣傳相關事宜。
沐熙宸讓秘書通知現場監工,提前一個小時先行巡視整個別墅區,尤其環保綠化區域,重點巡視。必須對已發現問題做到心里有數,免得二次巡視時直接被發現,難以及時想出應對方案,影響改進后的別墅區在沐柏韻心中的印象。
一切安排妥當,沐熙宸看了一眼手表,才到沐柏韻出門來公司的時間,他示意大家散會,各司其職,然后端著咖啡回了辦公室。
沐柏韻的車到公司門口的時候,相關隨行人員已經全部到齊,恭敬的站在大廳列隊等候。沐柏韻坐在車上,隨行秘書來到車窗前,和沐柏韻確認出發時間,隨后通知車隊領路,向別墅區開進。
一路上,沐柏韻查閱了關于別墅區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設施,又讓質檢部經理提供了建設相關提案以及最后的實施方案,最后查看了中標方使用的材料及招標合同。
沐柏韻途中忽然感覺有些不舒服,他掐著額頭緩了好一會兒,從上衣兜里顫顫巍巍的掏出一個紙包,小心翼翼的打開紙包,把紙包里的藥倒在手上,讓秘書開了一瓶水,一仰頭把藥送服進了肚子里。
十分鐘后,沐柏韻感覺狀態好些了,又繼續查看下屬提供的材料。一直到下車前,都不曾休息。
現場監工和工程公司負責人站在別墅區展廳門口迎接,隨后一行人進入展廳,有專門的人員進行規模、行情、市場預估、宣傳特色等簡單講解概述。
休息了半個小時之后,集體出發進入別墅區巡視。
他們沿著綠化大路向中心廣場走,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稀疏的建筑群錯落有致,園丁修剪的花圃和草坪飄出來一股淡淡的花草香氣。遠處的建筑施工還在進行,會聽到機器轟鳴、人員嘈雜的聲音。
沐柏韻在心里計算著綠化區域的占比和投入,不斷地向隨行人員提出問題,對比著商業別墅區的利潤和發展,緊皺著眉頭,腮幫咬的緊緊的。
到達中心廣場的時候,正前方放著一個雕塑:銀河。下面的簡介石碑上刻著方書冪的相關資料以及“銀河”的價值屬性。
看到“方書冪”這三個字的時候,沐柏韻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十多年前,那些和大嫂相處的時光,那些他們之間說的話,那些他對大嫂做的事……
回憶在他的腦海里肆虐,讓他不能專注的巡視。這么多年沒人提及的往事,塵封在記憶的角落里積了厚厚的灰塵,多少次沐柏韻都真的把自己當成大哥沐松敬了,恍惚間仿佛自己還是那個離家出走前的少年。那些在沐家生活的日子,那些大哥對自己的包容和關心,隨著記憶閘門的開啟,逐步根植于他的腦海里。
沐柏韻盯著雕塑“銀河”出神,忽然間開始回憶關于沐家的每一個人,尤其“方書冪”三個字,像一把匕首,一刀一刀的將他的靈魂凌遲。
他想起沐展麟去世前在醫院里的樣子,想起父親拿著全家福照片懊悔惦念小兒子的神情,想起葬禮上悲傷絕望的趙宇柯,想起弱小無助的兒子沐熙晗,還有那最無辜的沐熙宸,背負了多少年的辛酸隱忍,“認賊作父”,不明真相。
沐柏韻忽然一陣暈眩,隨行人員扶著他在廣場的藤椅上坐下休息,為他打開一瓶水備用,詢問他是否有事,需不需要就醫。
沐柏韻緩慢地搖了搖頭,閉著眼睛強忍身體上的不適,可是回憶,沒有就此放過他,還在腦海里反復播放著曾經,沐柏韻的精神折磨就此開始。
在大家的陪同下,沐柏韻巡視完了整個別墅區,那些現代化設計和整體美感交相呼應,這片商用地可能意味著要轉型成為養生系列的民用住宅區。沐柏韻是個商人,他也只是在權衡,哪種營銷方式和經營策略對企業的利潤最高,能實現投資最少化而盈利最大化。這場父子倆的博弈以沐柏韻的妥協而告終,他實在無法強硬要求沐熙宸做出改變,明明他占著理,他也只是靠著莎麗來拮抗沐熙宸的作用,而沒有過度的打壓。也許是他于心不忍,也許是他羞愧難當,誰知道呢。
那天下午,沐柏韻一行人回到公司,立刻召集各部門領導到會議室開會,全體就此次別墅區巡視發現的問題和有待協商的事宜進行談論分析,并要商量出解決方案以備日后施行。
大家也不明白為什么這么著急,但都還是全力以赴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那場會議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大家都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刪改實施方案。
沐熙宸和莎麗坐在對面,兩個人泰然自若,各抒己見,爭奪別墅區總負責人的頭把交椅,沐柏韻并不表態,而是任由權力爭斗的存在和發酵,他沉默的外表下,藏著以人養人、以人克人的內心。
大多權力在握的企業領袖,用人識人,運籌帷幄,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青年們所看不懂的,無需奇怪。
你只要記得,罰也是獎,獎也是罰,就可以了。
無為有處,高歌輕語。有皆無時,心悉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