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假日游記”這一章,算算時間,和之前的“當代年輕人精神狀態”中間又是隔了一個多月,也多虧這一個多月的醞釀,假日游記寫完后,感覺還不錯。瑕疵肯定是有,但這種一口氣寫19首的大章,本來就很難做到完美,寫的越多,出錯就越多。
但若沒有這種“允許自己出錯”的精神,恐怕很多有意思的靈感也不會誕生。
(話說回來作家助手的智能糾錯功能確實好用,因為大多數作家寫東西時處于半游離的狀態,注意力都在構思上,手只是下意識的打字,偶爾打錯字也很難發現,甚至自己來回檢查幾遍也很難找出全部錯字,但有了這個功能真的可以節省大量檢查時間,在這里不由感慨時代進步就是好!)
我對假日游記的評價是不錯,這種不錯主要體現在松弛感,寫的比較順手,幾乎沒有寫完后爛到一直改那種,基本都是一遍就弄好詩的主體輪廓,后邊修一修就能用了。
但是寫的過程比較熬,因為有一天晚上稍微熬了會夜,十一點半左右吧,結束了寫作任務,熄燈準備睡,一點多被蚊子咬醒了,偏偏還打不著,氣的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繼續寫,一直熬到三點半多,感覺快猝死了才重新躺下。自那一天之后,后面連著好幾天都沒補夠覺,而這一章的大多數詩都是在那非常困倦的幾天里寫出來的。
因為我這個人深知狀態來了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輕易不動筆,動筆就意味著整個人身心都進入緊繃的亢奮狀態,大腦被迫一直高強度構思,導致想補覺也很難多睡。偏偏這種狀態我自己也控制不了,只能強撐著一直寫。
好在過程比較順暢,一連幾天都沒什么阻滯感,后面甚至越寫越有手感了。
順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隔的時間長,加上靈感一直在記小本本,幾乎每天都要記十來個關鍵詞,時間長了素材就有了,因此,這一章我幾乎沒有再借助任何AI,回到了純人工制作。
當然,這一章其實并不是這一個月每天都在寫,實際上寫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一星期,如果不是上班的話,完全空閑的狀態下只會更快,而且最近我一直在沉迷番茄小說無法自拔,不然應該也能提前幾天收工。
還有一部分原因,還是要感謝前些天的雨,陰冷的天氣,加上連綿夜雨,空無一人的宿舍(室友調班回家了估計),這種環境不寫點東西說不過去,畢竟,文藝青年都愛雨天,一到陰雨天我就可以半死不活地emo了,昏暗的環境,很安靜,很放松,很適合寫些騷話。
創作的過程中,耳機里循環完了孫燕姿的所有專輯,沒錯,我又解鎖新的冷門歌手了,以前覺得孫燕姿老唱傷感情歌不太感冒,現在倒是接受能力好了,聽聽挺好的。
上一次單聽某一位歌手創作,還是李健,那時候我寫的是“秘境”,音樂風格確實能潛意識影響我的創作,比如我聽李健的歌,寫出來的“秘境”就比較柔和醇厚,充滿鄉土情懷,聽孫燕姿的歌,寫出來的“假日游記”就多了一些青春活力。
接下來單獨講一講這一章的創作背景吧。之所以最近兩年多了這個環節,是因為我覺得這些幕后創作日常對于一些喜歡文藝創作的的兄弟姐妹來說可能會很有親切感,另外也是我抒發心情緩解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還有,很多事如果當時不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再回憶的話,是怎么也捕捉不到當時那種感覺了。
也許在多年后,我在翻閱自己作品的時候,也會納悶自己當時為什么要這么處理,可是看到后面的解析后,遙遠的記憶就破冰涌現了,那種感覺該是多么珍貴。
這一章和其他章節不同的是,這一章特地先列出了目錄來,然后才開始進入正文,這種操作在我的詩歌章里并不多見,之所以這次又搞了,是因為這一章的詩整體感極強,包括詩名也是,放在一起極具現代文藝小清新的感覺,從視覺上是就很有吸引力。
而且在詩名的順序排位上,我也特地花了心思。
本來按照計劃,我只想寫10-12首左右的詩,原本的順序應該是:
1.《星》
2.《野》
3.《街道》
4.《櫻花雨》
5.《漫畫》
6.《呼吸感》
7.《一件風衣》
8.《面包房的貓》
9.《肖邦的夜色》
10.《沙灘》
11.《日落以后》
——
但是這樣的話,因為篇幅少了,每首我都需要完成度很高才行,而且會因為少了緩和,顯得太緊繃,加上寫完《肖邦的夜色》和《沙灘》后,我有點沒自信了。
《肖邦的夜色》是第一首寫出來的,也是唯一一首和AI一塊寫出來的,第一段還借鑒了杰倫的夜曲歌詞,寫完后,感覺過于抒情,想修改發現整體感已經形成了,沒法再改,最后還是用了這個版本。
里面的某些意象,像什么“被削得很細”,“墨水喂養著饑餓”,“反光的樂譜”“手指發芽”這些機械冰冷的,就是典型的AI風格,但“琴鍵,飄落如秋”“吻著夜幕,死得其所”“玫瑰拋棄靜美”這些偏抒情的就是我的風格,兩種風格摻了一下也算相互彌補,寫完后我個人并沒有很滿意,主要原因還是我對肖邦和古典音樂并不了解,屬于是知識盲區了,只能瞎寫。發給deepseek看,它倒是覺得不錯。
和它打交道這些日子,我算是明白了,想在它這里得高分,就得多用冷僻意象,隨便摻和一下,讓人越看不懂越好,反正在它這里,再抽象的內容都能解讀出來。
而《沙灘》,確實是因為前段時間去海邊逛了一次,躺在沙灘上曬了會太陽,回來后寫的,當時耳機放的是陶吉吉的藍專,里面剛好有流沙和沙灘兩首歌。
我自己寫的沙灘,第一段完成度不錯。
“逆風灑落的流沙
藍藍地竊吻,
一步一步,浪花
含著細碎寂寞
就這么嘆息、折射。”
——
如果沿用第一段的精巧感續寫的話這首絕對不差,但我又想加點空間感,后面就出現了“你”,如此一來,寫著寫著就轉向抒情,甚至有點說教,最后淪為平庸了。
但我也沒有修改,因為這首詩不負責深度,也不負責美學,它就像我心里的沙灘,簡簡單單的,表達我心里沉悶的情緒。
寫完肖邦和沙灘后,我意識到,后面的創作如果還是這種質量的話,那就很尷尬,保險起見,我又新增了幾個詩名,用來負責轉場,放松讀者視覺,本來想隨便寫寫糊弄完事,結果寫完后發現好幾首寫的比正文還好,屬實是倒反天罡了。
沒錯,臨時新增的幾首,就是這種帶冒號的:
《序:扛上背包出走》
《想象:日出》
《休息:躺在沙發逗狗》
《下午茶:玩耍、澆花》
《累了:回家路上》
《屋頂》
《Love is departure》
《終幕:萬籟俱寂地等待漂流》
——
其中《屋頂》和《Love is departure》是后面興起又加的,那句英文詩名的意思是“愛是離開”,最初想寫的是依然愛你(Still love you),想表達的是一種對愛情的浪漫不渝,但寫到后期發現整體氛圍已經低沉下來了,這首如果再忽然激昂起來,反而不合群,索性就改了。
而屋頂的靈感來源于溫嵐和杰倫的那首屋頂,本來也是想按這個寫,主題青春純愛一些。但真正寫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變成了迷幻孤獨的氛圍,雖然最終效果也還不錯。
算了,繼續回顧。
第三首和第四首相繼寫出來的就是《星》和《野》,這兩首的靈感是同一個晚上出來的,也是后面同一天寫出來的,但是內容完全不一樣,《星》延續了我一貫的冷色調和克制的冷抒情,外形有點像之前的《極夜》,但內在又不一樣,極夜是一種很輕短干凈、快要碎掉的安謐孤獨感,而這首星,多了倔強和救贖的味道,而“黑衣人”的離場,和后面的歸來,便是代表隱藏在內心的救贖力量。
其實“黑衣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之前的《白云雪山連綿夢》里,那個騎三輪車的怪人,也是代表這種救贖,但那種是外力介入的,是不可預知的,而《星》里的黑衣人則是自己內心的頑抗,看似微弱,卻從未離開。
《星》在我的詩里比較獨特的一點是,開頭的稱呼對象不是“你”,也不是“親愛的”或者“朋友”,而是“Dear”。其實一開始寫的就是親愛的,但怎么看怎么不對勁,后來想明白了,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極度含蓄的浪漫,“親愛的”這種直白的稱呼并不適用于本土環境,所以我干脆換成了Dear,看上去就沒那么違和了。
相比之下,《野》就寫的非常狂野,最有靈魂的就是開頭第一段:
“潦倒潦草醉倒在這坡野草,
扛著打折的壞話心情
濫情發泄似的天性撕咬,
不管春夏秋冬吹起流浪小號,
裹緊漏風棉襖,淡淡假笑,
群山小妖不敢問我討要。”
——
這一段描述的是一種看似擺爛無能的落魄無賴形象,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人在最低谷時依舊保存的最后一份骨氣。
后面的《街道》和《櫻花雨》也是姊妹篇,一首偏諷刺,一首偏抒情,其中櫻花雨寫完后我感覺并不好,主要還是言之無物,整體感很渙散,但又找不出可修改的地方,最終決定把段落重新排序,把“因為趕了很遠……”放在第一段,把原本第一段的“真實的,或許刺眼……”放在最后一段,效果好了一點,起碼不會讓人毫無閱讀欲望了。
《漫畫》和《呼吸感》這兩首兄弟篇倒是很像,都是篇幅適中,修辭比較干凈溫暖,但其實《呼吸感》本來想寫成那種迷幻怪異的味道,可惜腦子沒能爭口氣,編不出來。
《一件風衣》,算是我寄予厚望的一首,所以也是寫的最長,本來想走抽象的文藝氣質,結果現實元素太多,最終還是事與愿違,成了疲憊城市的抽象速寫。
《面包房的貓》是我最偷懶的一首,因為實在不知道怎么寫,干脆把原文復述了一遍再加點雞湯,之所以堅持寫這首,也是一開始我想專門留一首篇幅來寫童話,而我小時候看過的童話,對這首印象很深刻,它并不像安徒生童話那樣黑暗,反而非常溫暖。
最后,正文的最后一首,日落以后。
這首按理說是最好寫的,但是想寫好也很難,但我寫的很順暢,而且感覺還不錯,有一種憋在心里的情緒深吸一口氣嘆出去的感覺。
第一段上來就是宏大的視角,吸引注意:地球,海岸,暖暖的地平線,飛走的鴿子,鮮活的行人和天空。
營造出一種從廣闊視角迅速拉近又放遠的空間感,簡單幾句迅速構建畫面感,為后面的雞湯做好背景。
第二段就是我最想表達的東西:
“其實我很愛這個世界,
雖然這么久以來
都是這么孤單、平凡,
正因如此復雜
產生了血液的共鳴,
也理解了歲月的美麗。”
——
這首詩感情卻并沒有語氣上那么簡單,仔細品味的話,既有對世界的熱愛,也有孤獨的忍耐,歲月的感悟,緣分的無奈……
好了,接下來講講剩下的另一部分。
《序:扛上背包出走》沒什么好講的,《想象:日出》則是為了呼應后面的《日落以后》臨時加的,這首排在《星》的前面也是為了開一個輕松的頭,這首比較特殊的是我用的是女性視角去寫的,主要是因為這一句“我要用長發釣滿陽光”,當然,男人也不是不能留長發,但結合語境,這種俏皮類似撒嬌的語氣還是用女性視角比較好。
《休息:躺在沙發逗狗》是第一個轉場視角,當經歷了星野,逛遍了街道,淋了一場櫻花雨后,該回到家里,躺在沙發上,開著電視抱著狗,好好歇一歇了。
這首分為四個段落,前兩個段落比較低沉,營造一種安靜孤獨的氛圍,后兩段以主人公為視角開始自言自語,他說,狗兒,快來陪我,你是狗,就應該在周末,被主人抱著,一起吃零食,看電視,盡情偷懶。
可是,主人卻買不起大房子,也沒有周末,只有日復一日的輪班,掙錢,這種日子他自己都很累了,已經沒有能力去養狗了,所以他最終放棄了養狗這個愿望。
《下午茶:玩耍、澆花》是第二個轉場,從頹廢的周末來到另一種人生視角,這里的主人公有悠閑的下午時光盡情揮霍,當然,這同樣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所以最后一段說“慢慢等待實現的時光更像無處深耕的漂流”。
《累了:回家路上》,從這一首開始,往后幾首情緒越來越低沉,不復最開始的半憂半樂,但內心深處的細節卻越發清晰起來。
“月亮是莊嚴的柔和,
心事便不宜濫觴,
可多少人無法停止,
因為沒有回應
風一次次吹拂山崗,
而風景卻多久都沒變過”。
——
《屋頂》,前兩段比較抽象,視角縮小在某村午夜,一間書房,一盞燈,一支筆,未來得及寫滿靈感的紙頁,半掩的門和消失的外衣,提醒讀者,主人出去找靈感去了。
所以他來到了屋頂。
第二段寫的最抽象,不太好解釋,我就不解說了,而第三段則打破了前兩段的氛圍,男人發現自己竟也只是別人的一場夢的一個角色而已。
愛是離開沒什么可講的,這首可以當作我個人的負面情緒發泄站。
《終幕:萬籟俱寂地等待漂流》,這首可以稱之為全章最佳了,這是首禪意中國風,但也有現代元素,意象非常密集,某些句子也比較新鮮。
但是我有點恨自己沒憋住。
因為這首詩里面的一些元素我本該放在下一章里,下一章主要就是寫這種國風類,我提前拋出來一首好的,其實也怕后面再寫,寫不出更好的來。
那也沒辦法了。
就這樣吧,晚安,D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