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弟子阿難在出家前于道上遇到一個女子,從此便愛慕難舍,日思夜想。于是佛陀問阿難:“你到底有多愛那個女子?”阿難答說:“我愿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只愿她能在橋上走過。”
這個故事很美,也廣為人們傳頌,但是這確實只是個故事,人們之所以傳頌愛情,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稀少,如果真讓阿難化身石橋,等他個幾百年,保不齊縱使你佛法修習的如何精深,也早都等崩潰了吧。而且也沒有人可以給愛情這種行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在我們還是野蠻人的時代,茹毛飲血,這種行為無疑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在經過世世代代愛情文化的熏陶之后,很難保證這種原始的交配欲望是否還原汁原味,現在的人的愛情考慮了太多的因素,也融合了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倫理方面的觀念,大概就是因為長時間形成的這種愛情文化而使愛情和欲望有了區別吧,比如產生了“柏拉圖式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當看一個電影的時候,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總是能賺足觀眾的眼淚,但愛情故事總是充斥著分別以及堅守,甚至是和希望聯系起來,因為這種東西經不住時間的推敲的,如此晶瑩剔透,純真無邪的愛情和生活中的繁瑣結合起來,其美好程度如何也會大打折扣,就像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個詩人叫什么來著,具體名字我也不記得了。他是個詩人,每天媳婦卻讓他洗豬大腸,他拒絕,但是不洗豬大腸又沒法生活,這是讓他很糾結的一件事,優雅的詩和豬大腸總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愛情也是同理,沒有哪個影視劇會對愛情中的繁瑣去大篇幅的塑造的,觀眾覺得多乏味,無法刺激人們的精神感官。因此,影視劇中的愛情故事一般都是一個片段,短暫的相遇之后生離死別,要不就是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后一幕來個接吻的畫面,這一般都會在歐美的影視劇中出現,至于男女主角后來的生活,那就不得而知了,說不好他們兩個為了誰去買醋的問題而大打出手也不一定。
在《泰坦尼克號》3D版上映的時候,我果斷去電影院看了一下這部創造了票房奇跡,讓20億人感動的稀里嘩啦的電影。看完之后仿佛耳邊還隱隱的響著杰克和露絲的綿綿情話,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候,人聲嘈雜的甲板上露絲撕心裂肺叫杰克的聲音,我在想如果杰克最后沒有凍僵沉入海底,沒有為露絲獻出了生命,那這部劇中催人淚下的因素將削減的不是一丁半點,而這部電影中愛情的橋段固然感人,但我覺得卡梅隆重點塑造的還是人在面臨生死之際所表現出的人性,愛情只是這部災難片的潤滑劑,但是不可缺少,杰克和露絲由于一個偶然的沖動而造就了這個美好的故事。有了這個橋段,可以讓觀眾在面對人性陰暗面失望落寞到極點的時候,還有美好的愛情可以向往,生活因愛而變得美好,而最讓我內心備受震動的是,大富豪和藝術家在面對生死時的坦然,以及設計師在沉船時內心的愧疚和對自己的譴責,還有維護秩序的工作人員由于受了別人的賄賂,在內心的煎熬下開槍自殺,這無不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的自私,而一段美好的愛情的穿插顯得至關重要,而現實中也是如此,大部分關于愛情的作品都是悲苦、落寞才感動人心,就像張愛玲說的,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會變成墻上的一抹蚊子血。而愛情的美好也可以斷定為一瞬間的頭昏腦熱!大家都稱之為“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