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的主流當然是發展了,畢竟不發展連下一次戰爭都沒法打,但是地球上已經榨不出什么資源了,于是人們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頭頂的星空
雖說人類在戰前就已經點出能夠短暫使用的聚變反應堆科技,但由于技術陷入了瓶頸,聚變反應堆的功率一直無法提高甚至還不如裂變反應堆,加之體型巨大,人類往返太空依舊是使用化學燃料
在資源以可見的速度降低的情況下,成熟的核聚變反應堆小型化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由于半個世紀的戰爭積累,核聚變反應堆其實離成熟也就差臨門一腳加之各國在這個問題上也驚人的一致,所以戰后全人類第一次聯合起來參與的研發計劃出現了
終于,在默默發展3年后,人類的第一臺聚變反應堆出世了,又過了30年,小型化的聚變發動機才被制造出來
說是小型其實也有接近100噸的重量,不要覺得太重,燈塔國的土星5號推力都有3408噸,這還是兩個世紀前的東西
但因為核聚變發動機所提供的推力不足以掙脫地球引力,于是發射地點就選在了太空
得益于半個世紀的戰爭,各種想法都被滿足,其中就包括軌道轟炸
本來這個計劃是在太空建造3座半徑為1千米的環形太空要塞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精確打擊,并且也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于是在聚變發動機研發的同時這3座太空要塞被某些腦洞突破天際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花了5年時間,以死亡上千人的代價強行重組在一起又擴建了一圈后,一個半徑5千米的環形組裝和發射平臺就這么出現了
在花費33年后人們終于準備好邁向太空,而第一站就是地球的好兄弟月球
之所以把目標定在月球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夠近
因為人類不知道太陽系各個行星的具體礦物儲量所以只好找一個近的,而自從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后這位地球的“好鄰居”就被人類多次造訪,而光探測到的資源也足夠人類揮霍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這顆自古就為地球擋隕石讓地球上的物種不至于死于非命做出偉大貢獻的衛星再次地球上的生命續上了一口氣
當人類在重重防護下注視著核聚變發動機產生的足夠亮瞎狗眼的閃光漸漸遠去時,星際時代的序幕正式拉開,人類終于有能力親自站在其他行星上而不是依靠冰冷的航天器

灬華楓
作家不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