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無有生滅光,時空來去史
第二篇:微塵緣聚定天心,旋渦生處混沌開
(盡心盡力則無怨無悔)宏偉宇宙舞臺的幕布雖已拉開,無數星河在暗物質的無形織錦上漸次點亮。但在蒼穹深處,在銀河系一條寧靜的懸臂上,距離銀心約莫兩萬六千光年之遙,一片名為“本地泡”的稀薄星際介質區域尚未被新的恒星完全占據。這里并非絕對真空,而是漂浮著冰冷的星際塵埃與原子氣體,乃是億萬年超新星爆燃、恒星風吹拂后留下的、極其稀薄的“余燼”。這些星際物質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氫、氦,但早已不同于宇宙襁褓中的純粹與炙熱,其中點綴著前代大質量恒星生命盡頭時奮力拋灑的“骨灰”,即形形色色的重元素金屬顆粒(如鐵、鎳、硅酸鹽)與冰晶微粒(水冰、甲烷冰、氨冰)。它們稀薄如霧,冰冷死寂。
不知經過多少時光流徙,或許是近鄰一顆衰老恒星臨終前的劇烈脈動,或許是遙遠星系碰撞傳遞的引力波余韻,也可能僅僅是這片星域內物質密度本已瀕臨引力的臨界點,又恰逢一次超新星沖擊波的邊緣撫掠。總之,不知道哪里來的推力,輕輕一推,這點看似微不足道的擾動,如同在寂靜湖心投入一顆命運的石子,觸發了分子云核心的引力坍縮。一種宇宙尺度下的“自發”過程不可逆轉地啟動了!
引力的無形之手開始悄然收束。這片橫跨數光年的氣體塵埃云團如同一池緩緩旋渦的冷水,中心區域物質密度急劇增高。旋轉,因初始的微弱角動量,在引力收縮帶來的加速下愈發明顯,微小的“旋渦”如同星云之核,在原始星云中心處貪婪地吞噬著周邊物質。物質墜入引力井核心的過程并非悄然無聲,碰撞摩擦,動能轉化為熱能,核心溫度與壓力在百萬年的坍縮積累中火箭般飆升。無數塵埃在墜落的洪流中被粉碎、蒸發、離子化。一個致密的、熾熱的球體:原初太陽,在原行星盤的中心冉冉成型,其引力主宰了整個旋渦的命運。
圍繞這顆逐漸點亮的宇宙熔爐,引力與角動量聯手塑造出一幅壯麗的圖景:一個巨大而扁平的原行星盤在旋轉中凝聚成形。盤面內部熾熱如火獄,靠近原太陽的區域,溫度足以融化巖石、氣化冰粒,只留下最耐熱的硅酸鹽與金屬顆粒在瘋狂旋轉的旋渦中沉浮。遠眺盤面,溫度則急劇下降,越過一條被稱為“冰線”或“雪線”的分野,水汽、甲烷、氨分子得以在冰冷的塵埃顆粒表面直接凝華為固態冰晶,如同鍍上了一層層冰冷的素衣。整個原行星盤,如同一個由內向外溫度遞降的“引力紡錘”,更像一個巨大無比的星云唱片,在無聲旋轉中刻錄著未來行星族群的原始密碼。
這些“塵埃”并非終結,實為肇始。原行星盤中那數不盡的微粒:冰晶、硅酸鹽、金屬碎屑,在相互微弱的引力牽引和頻繁碰撞中,開始了漫長而隨機的“群聚”之舞。它們如同無垠漩渦中尋伴的微小生靈,粘連、聚攏,從微米級塵埃緩慢積增成礫石,再由礫石聚成尺度近千米、數公里的碎石塊與“巨礫”,我們可以把它們稱作“星子”,太陽系最初的微觀世界之基石。量變終將引發質變。當星子質量積累到足夠可觀,有些已達數十公里,其自身的引力便開始顯山露水,仿佛在混戰的軍團中涌現出強力“諸侯”。引力作用下的吸積效率大增。巨大的星子依其軌道與稟賦,瘋狂地掃掠、吞噬著軌道附近無數微小的同儕與小星子,自身質量如雪球般飛速膨脹。一場涉及億萬年光陰、圍繞原太陽的吞噬與整合悄然上演,其戰場即是原行星盤內各自軌道的狹小疆域。被喚作大地之母的她們,開始誕生與發展。
不同的軌道環境孕育了迥異的未來。軌道內側,近原太陽的火熱區域,高溫阻止了揮發性冰物質的長期存留,只有耐熱的硅酸鹽和金屬成分能在此穩定積累。這些物質在持續的撞擊與聚集中,形成了類地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雛形,她們是小而致密、巖石為主、包裹著稀薄初生大氣的熔巖球體。而軌道外側,在冰線(主要是在木星軌道之外)遠方的寒冰世界,宇宙的低溫為物質的富集提供了絕佳條件。水冰、巖石冰、甲烷冰等豐富的揮發性物質在這里大量凝結堆積。最初的冰巖巨核在“雪線”外得以形成,更龐大的引力賦予它們無與倫比的吸積能力,不僅能捕獲本區域巨大的冰巖物質,更能吸納來自內盤彌散的輕氣體:氫氣、氦氣等。此即為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與冰巨星:如天王星、海王星的誕生的歷程。這一過程是以“冰線”為界,熱土成金鐵,寒疆煉氣海,仿佛是一場造物者刻意安排的篩選。
系統初生,格局未穩。新生行星尤其是巨大的氣態巨人們,其軌道起初并不穩定,引力擾動引發復雜的軌道共振與遷移,可能曾經歷波瀾壯闊的旅程。例如木星,強大的引力引擎不僅主宰自身領域,更可能如巨人踏足淺灘,其遷移擾動引發了周圍小行星帶的定型與外盤物質的大規模重組。大小行星之間的碰撞亦是創世之常。激烈碰撞熔融、摧毀而后重塑,是常態而非異數。其中最為壯烈的一幕當屬重轟炸期——太陽系主行星大致成型后,尚存的小天體和星子碎片在引力交互影響下,如暴雨般密集撞擊在類地行星表面那年輕的巖漿外殼之上,鑿出無數隕石坑,深度改造其表面地貌,亦可能為之帶來揮發性物質乃至生命的前驅成分!這一幕尤其發生在內太陽系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上。此時,太陽系如同一個混亂初定,仍有星子在引力巨浪中搏擊沉浮的微縮海潮區。
當塵埃逐漸落定,既是物理意義上亦是天文意義上的塵埃落定,原行星盤內可吸聚的物質幾近耗盡,原太陽核心的溫度與壓力終于突破了臨界閾值。氘聚變的光芒首先刺破核心的陰霾,隨后,真正輝煌的氫核聚變之“爐火”被徹底點燃——太陽誕生了!一場席卷新生行星際空間的強大恒星風:年輕的太陽風暴如狂飆般向外噴涌,將原行星盤殘余的氣體和細小塵埃狂暴地吹散,拋向遙遠的星際空間。這熾熱的“初啼聲”標志著孕育行星的溫床被徹底“清場”,行星塵埃積累的時代正式落幕。
太陽的烈焰煌煌,點亮了新生星系的黑暗世界。但這個名叫“太陽”的年輕恒星所特有的、極端狂暴的太陽風!高能帶電粒子:質子和電子組成的洪流,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從沸騰的日面噴薄而出,攜帶著新生的太陽無可比擬的能量與狂暴的決心。它宛如一道橫掃一切的無形巨浪,猛烈地沖擊著尚存一絲溫存的創世遺跡,那圍繞在太陽周圍的、稀薄的原行星盤殘余氣體和塵埃被高能粒子“巨浪”裹挾沖向遠方。這狂風掃落葉般的力量無情且高效。原行星盤中輕盈的氣體,尤其是最外側富含的氫氣與氦氣,在這亞光速的粒子洪流沖擊下,如同薄紗遭遇烈火,瞬間被點燃、驅散、剝離。它們被這強大的恒星輻射壓生生推離,裹挾著無數尚未來得及聚合成大天體的細小塵埃,化作一道道絢麗的流光,悲鳴著拋向深冷幽暗的星際空間深處。太陽系最后的“襁褓”被撕得粉碎,溫柔的時代結束了。這場盛大的星風洗禮,粗暴而徹底,完成了對“創世工坊”的最終清理。塵埃落定,宇宙如洗。盤面物質盡散后,只有那些已然凝聚成團的、足夠巨大的星體:主序行星及其衛星能夠抵抗這掃蕩之風,存留下來。
九大行星巍然矗立:在各自的軌道上肅然排列。內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四個巖石世界的雛形,表層熔巖海洋在恒星光熱下劇烈翻滾,逐漸冷凝,形成最初的、遍布撞擊疤痕的地殼。濃厚或稀薄的原始大氣在灼熱地表上方翻涌,被持續的太陽風啃噬、吹拂、改造。在四大巖石行星外側,木星與土星這兩顆氣態巨行星已初具規模,龐大無比,外層被劇烈的云帶風暴籠罩,內部則是狂暴的液態與超臨界流體的世界。更遠的世界則被黑暗和冰寒籠罩,冰巨星們其核心被巨量的“冰”物質與巖石包裹,外層則凝聚著厚厚的氫氣氦氣大氣層,緩慢地在邊緣軌道上公轉。
在巨行星強大的引力場中,在行星碰撞誕生時拋出的碎片里,無數較小的天體找到了歸宿。它們被主序行星的引力俘獲,開始了漫長的環繞。有的,如巨大氣體行星的衛星群,在巨行星形成之初的原行星盤中直接凝聚成型;有的,則是劇烈碰撞后濺射出的碎片重聚而成。這些衛星世界,或寒冷冰封,或地質活躍,構成了各自行星家族中紛繁復雜的小世界。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軌道上,無數未能聚合成行星的碎片,彼此被巨大的木星引力所威懾和擾動,無法完全結合也無法完全散去,最終形成一個穩定但稀疏的小行星帶,這里是無數巖石與金屬碎片構成的、形狀各異的小世界在此無聲飄蕩。而在太陽系遙遠的邊緣,海王星軌道之外,這里是寒冷的黑暗王國,無數由冰巖混合物構成的原始星子如幽靈般游弋。此處又被稱為柯伊伯帶,太陽引力與行星軌道共振效應共同作用,使柯伊伯帶維持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環狀結構,它們是大行星構建時被拋出的邊角料,也是自始至終未能聚合成功的古老遺民,保存著太陽系最原始的成分信息。
剛剛過去的“重轟炸期”在內太陽系行星表面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巨大的隕石坑如同麻點般遍布水星、金星、月球、火星的表面,甚至在熾熱年輕的地球陸地上也刻下了眾多傷疤。但這劇烈的天體撞擊狂潮,在太陽點火后,也進入了它的尾聲。隨著原行星盤物質被徹底清散,可造成致命撞擊的大型星子已消耗殆盡。撞擊頻率和強度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劇下降。最狂暴的“星戰”終于告一段落,留給內太陽系行星寶貴的休養生息、塑造更溫和地貌的喘息時機。同時,這些撞擊的“禮物”,富含水冰與有機分子的彗星以及小行星殘骸,隨著撞擊來的了一個個新世界,它們深埋或播撒在新生的巖質行星深處,靜待未來可能的造化生機。
太陽,這座年輕的核聚變熔爐,逐漸成熟穩重,開始穩定地燃燒著,其熾烈光芒穿透了被清洗過的真空空間,照耀在它新生的龐大子嗣家族之上。一切宏偉的骨架已然鑄成,細節的雕琢與漫長的演化,將成為這場宇宙史詩下一幕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