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所謂議和
“馬邑城?”
王少卿反問了一句,這名字聽起來總感覺有些熟悉,似乎在哪聽過。
“王議曹如今就算回長安,那也是在二十多天后了,可能這馬邑城的議和沒辦法趕上了。”看見王少卿若有所思的模樣,這隊長也笑著說了一句。
原本腦海中已經有了些思路,卻被他這話給打斷了。王少卿聞言,微微搖頭道:“這次議和,陛下并沒有打算讓我陪同,不過我倒是覺得很奇怪,這議和為何要選在馬邑城。”
西漢之時馬邑的重要性,主要取決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交通條件和經濟條件。隨著北方草原部族與中原王庭之間的長期征戰、融合,馬邑在軍事、經濟、交通、貿易等方面的戰略意義日益加強,逐漸成為中原—大漠過渡帶上為歷朝歷代南北統治者反復爭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制高點。
在這種情況下,劉徹選擇將議和地點選擇馬邑城,這就讓人十分的費解,因為馬邑的重要性,周邊的城鎮那都是重兵把守,而這其中深意就耐人詢問了。
“我總感覺有些不對勁。”
看著寬廣的江面,王少卿眼中憂慮更深,不知道為什么,在聽到這個城市后,心里總感覺有大事要發生,可是卻沒辦法想通是那個地方不對勁。
張蝶看見他神情,表情也有些擔憂。平日中只能看見他充滿自信的模樣,但如今卻是極為罕見,能夠看見他這幅模樣。
時間轉瞬而逝,轉眼間二十多天就過去了,王少卿站在船頭,看著已經越來越近的長安城郭,神色也忍不住緊張起來。這二十多天里,他終于將這馬邑想起來了。
馬邑之戰是公元前133年西漢在馬邑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就在匈奴單于快要進入漢朝的埋伏圈時守衛烽火臺的亭尉,向匈奴單于透露了漢軍包圍計劃,致使匈奴軍未達到包圍圈就撤退了。結果匈奴四處出兵侵擾漢朝邊境,以報復馬邑之圍。自此,西漢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
可以說馬邑是漢朝與匈奴由和轉戰的重要轉折點,雖然在這個時代變了,并不是匈奴主動出兵,而是劉徹想要議和,但是這地點選擇在如此重要的地方,這其中的含義,令人深思。
看著城郭越來越近,王少卿心中的擔憂也越來越深,如果真的如自己所想一樣,那么如今表面上的和平絕對沒辦法堅持下去,后面所發生的,那可不是再想要議和就能解決的事情了。
下了船后,王少卿雇了一輛馬車,飛速的向著長安趕去,在半個時辰后進入長安城,第一件事情,便是去找衛青。
可是到了衛家,王少卿得到的消息,卻是在三天前,衛青已經隨著朝廷的大軍前往了馬邑城。
“看來,和我猜的一樣,陛下這是準備與匈奴徹底決裂啊。”
看著遠處高大的宮墻,王少卿眼中有著深深的擔憂,這個時候與匈奴交惡不是最好的選擇。
……….
回到小院,兩三個月沒有住在這里,里面是鋪滿了厚厚的一層灰。張蝶打了捅水開始打掃里面的衛生,王少卿則是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出門一趟。
來到李府的門口,讓門口的護衛去通知一下李凌后,王少卿便站在門口等候,大約幾分鐘過后,便看見李凌臉上帶著笑容走了出來。
“王大哥,許久不見啊,這春節的時候我還特意去找過你,沒想到你居然不在。”
或許是之前那一戰吧,幾人的關系也熟絡了起來,因為王少卿年長李凌幾歲,這不自覺的稱呼就從王掌柜變成了王大哥。
“李廣將軍在么?”
“我爺爺?在啊,正在書房呢,你是來找他的么。”
“嗯,有些事情我想要問問他老人家。”王少卿點了點頭。
“行,你跟我來吧。”
李凌說著,便帶王少卿向著府內走去,七拐八拐后,來到一處房間外。
“我爺爺就在里面,我待會兒還有事,你自己找他吧。”說完,李凌就直接溜了,看起來不像是有事,而是直接逃之夭夭。
王少卿笑了笑,看著他離開的背影,轉身敲響了房門。
“何人。”
“李老將軍,王少卿求見。”
正在看書的李廣,聽到他的聲音,表情微微一變,沉默了片刻后道:“進來吧。”
王少卿走進房間,看見他正坐在椅子上,向前走了兩步,拱手行了一禮。
“你來找我可是有什么事情。”
“李老將軍,這陛下與匈奴議和選擇馬邑城的事情,您清楚么?”
正看書的李廣目光一凝,將手中的書放下來,看著李默,沉吟了片刻,隨后緩緩說道:“你應該是猜到了什么吧。”
“有點眉目了,這議和之事本來可以在長安進行,但是陛下卻選擇在了馬邑城,據我所知,馬邑城四周的城鎮光是兵力,恐怕最少都有五萬了,陛下恐怕是準備與匈奴開戰了。”
“對于匈奴,陛下一直都有著鏟除的決心。可這么多年都忍下來了,如今藩王被削弱,只需要再等上幾年,等大漢國力恢復,便可與匈奴在塞外一決高下,如此急躁必然是有誰在背后推波助瀾。”
王少卿一愣,李廣的話不無道理,說不定這背后就是有誰獻策。在議和之時,將匈奴議和的使團給圍殺。與大漢簽訂議和條約,這官職不是左右賢王,那也是谷蠡王,這可都是匈奴單于的左右手啊。
“不行,我得立刻進宮一趟,若是陛下真的打算在馬邑城圍殺匈奴使節,恐怕我大漢與匈奴一戰是沒辦法避免了。”
“老夫與你一同前去。”李廣沉默了一會兒,忽然起身說道。
王少卿微微點頭,隨即兩人走出書房向著皇宮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