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其中有幾個不在同一個時代?喂!這是玄幻世界啊!)
吳起
簡歷:戰國初期魏、楚兩國名將,身兼兵家、法家、儒家等諸多學派所長,在內政、軍事等方面均取得極高成就。
同時一生又飽受流言困擾,由此成為戰國時代最具爭議也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吳起出生于衛國,少時便酷愛兵事,一心想成就功名。離家遠游與母告別時曾嚙臂為誓,言自己若不能出將入相,便不回衛國。此后輾轉于魯國、魏國、楚國。
在魯國,他先投于曾參門下修習儒學,后因母喪未歸遭老師厭棄,從而棄儒改習兵法。然因被魯公屢次猜疑,故轉投當時的新興強國魏國。
在魏國任西河郡守,率軍與諸侯展開七十六場大戰,獲得六十四場全勝,由秦國手中奪取了全部河西高地,與李悝并列為魏國霸業的兩大開創者。
然文侯病故、武侯即位后,吳起又先后遭到大夫王錯、丞相田文、丞相公叔等人的讒害算計,并因拒娶公主引起武侯猜疑,由此被迫離魏來到楚國。
在楚期間,吳起被楚悼王任命為相,積極推行變法,繼續領兵征戰:向南征服百越部族,向北吞并陳蔡兩國、擊敗三晉(趙、魏、韓),向西繼續伐秦,使楚國強大于一時。
吳起一生征戰,注重軍事與政治的緊密結合,即“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并極為重視練兵,強調以法度治軍。
在魏期間曾著有《吳子兵法》,可視為其軍事思想的總結。后入選《武經七書》,后世多將其與兵圣孫武并稱為孫吳。
孫臏
簡歷:戰國中期齊國名將,兵圣孫武之后。傳言曾與龐涓同窗,一同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后遭龐涓嫉妒,被騙到魏國,又遭奸計陷害,終被處以髕刑失去雙腳。
然孫臏并未就此自暴自棄,而是耐心等待時機逃離魏國,終于趁齊國使者出使魏國時與其見面,并在其幫助下逃往齊國,被齊國大將田忌奉為上賓。在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之際,建議田忌分別以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下等馬對上等馬,使得田忌大勝,由此引起齊威王的注意,并被任命為軍師。
此后,魏國以龐涓為將進攻趙國,趙國求救于齊,齊威王遣田忌、孫臏救趙。
田忌本欲直接救趙,孫臏卻以“批亢搗虛”的道理勸阻。最后,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使魏國受到了第一次重創。
十三年后,龐涓領兵進攻韓國,孫臏故伎重施,再度趁魏軍圍攻韓都新鄭之際作勢進攻大梁,最后在馬陵道大勝魏軍,得以報得大仇。
后來,齊國發生內亂,田忌因齊相騶忌陷害而逃奔楚國,孫臏由此退隱山野,不知所終。
孫臏一生雖未直接領兵,然身為軍師運籌帷幄,兩戰力克龐涓,堪為戰國名將。其人用兵輕靈飄忽,將兵家詭道揮灑得淋漓盡致,加速了戰國時代各種戰術的推陳出新。
生平所著《孫臏兵法》,相較《孫子兵法》、《吳子》,更注重各種戰術陣法的運用,以及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態勢。
廉頗
簡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名將,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趙王,以勇氣聞于諸侯,并為后世留下了“將相和”、“負荊請罪”等知名典故。
廉頗因伐齊大勝、攻取陽晉而被拜為上卿,此后又屢次伐齊攻魏,均取得勝果。
秦趙長平之戰時,廉頗為趙軍前期統帥,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使秦軍始終對其無可奈何。然長期對峙之際,卻因趙孝成王誤中反間計而被奪取兵權,為趙括所取代,最終導致長平慘敗以及此后的邯鄲之圍。
長平、邯鄲兩戰之后,燕國以為趙國精壯傷亡殆盡,國中必定空虛,故而趁機來襲。此時廉頗臨危受命,大破燕軍,陣斬燕軍主將栗腹,并乘勝進軍,包圍了燕都薊城,迫使燕國割地求和。廉頗也因此被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一職。
但好景不長,趙悼襄王即位之后,再度解除廉頗兵權。廉頗因此大怒,領兵猛攻前來代將的樂乘,此后逃奔魏國,又輾轉來到楚國隱居,然始終期待能重回趙國為將。
其間趙悼襄王曾一度想將廉頗召回趙國,卻有佞臣郭開從中作梗,云廉頗已老邁不堪,如此等等,使得趙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念頭。其間廉頗也曾在楚國一度為將,但再無大作為。
趙奢
簡歷:趙國名將,早年負責征收田租,執法不避權貴。
因平原君拒絕繳稅,曾依法連殺其九名家丁。面對憤怒的平原君仍毫不畏懼,反而對其曉以大義,最終說服平原君,并將其推薦予趙王,使其掌管全國賦稅。趙國由此民富而府庫實。
趙奢一生戰績不多,主要以閼與一戰聞名天下,也使其成為六國中為數不多擊敗過秦軍的名將之一。
其時秦國進攻趙國險關閼與,與廉頗、樂乘等將“閼與道遠險狹,難以救援”的觀點不同,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由此留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著名典故。在趙奢的力主之下,趙國終于決定出兵,并最終大破秦軍、解除閼與之圍。歸國之后,趙奢因此役獲勝而受封馬服君。
趙奢為將,公心為上。
入軍之日再不過問家事。愛惜士卒,親自侍候飲食的部下數以十計,與其友善者數以百計,凡趙王賞賜財貨,盡數分與軍吏。更慎言兵事,注重因時因勢而變。他曾與齊國名將田單有過對話,田單認為過去領兵三萬便可使天下臣服,而趙奢必領軍十萬、二十萬方敢出戰,顯然將才有限。然趙奢卻可詳細闡述時勢變化與戰爭規模間的關系。
其子趙括少學兵法,熟讀兵書,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趙奢卻認為,兵者死地也,趙括卻輕言之,日后為將必定大敗。趙奢死后趙括為將,果因輕視兵事不知機變,導致長平之戰慘敗。
(你們不要因為這樣就認為他不行,我們的可憐孩子趙括,是在人生第一戰就被虐成這樣,
如果,給他幾年時間,讓他領兵打仗,把所學的知識全部消化,勝負還不一定。還有就是那時趙國己為劣勢,他也是臨時上陣,信心滿滿的他把戰敗后的鍋全部背了。
唉!這孩子已成為了反面教材,一說“紙上談兵”,就想到他,怎么洗,也洗不干凈。
不過,這次他沒死成,讓我們看看趙括的馬上人生。)
樂毅
簡歷:燕昭王時期燕國名將,魏國名將樂羊的后裔。
曾在趙國出仕,后因趙武靈王沙丘之亂而離趙,適逢燕昭王黃金臺求賢,故而來到燕國,并被任命為亞卿,一方面輔佐其振興燕國,一方面游說列國,積極組織合縱伐齊。
在與趙、楚、韓、魏四國達成協議之后,樂毅被燕昭王任命為上將軍、被趙惠文王任命為趙相國,親自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并在濟西之戰中大破齊軍。
此后其余各國軍隊各自撤兵,惟有樂毅率領燕軍繼續滅齊,先后攻克齊國七十余城,最終攻克齊國都城臨淄,以弱勝強。樂毅因此而被燕昭王封為昌國君。
其時齊國只余莒城、即墨兩城未下,已是名存實亡,然而樂毅此時卻停止了對兩城的強攻硬戰,采取種種手段意圖收買人心,以期兵不血刃拿下兩城。然守城齊人在名將田單的率領下始終堅守頑抗,未能使樂毅如愿,其間又恰逢燕昭王病故,其子燕惠王繼位。對手田單針對燕惠王一向與樂毅不和的情況,施以反間計,使燕惠王罷了樂毅兵權。
樂毅因而離燕投趙,繼任燕軍統帥的騎劫則很快在齊軍反擊之下大敗,滅齊大業功虧一簣。
此后樂毅長居于趙,被封為望諸君,并終老于趙。戰國名將之中,樂毅是繼吳起、商鞅之后又一權兼將相的通才,政治、軍事、外交,甚至文學領域均有建樹。
五國聯軍伐齊堪稱戰國之世最成功的合縱,滅齊之戰更是以弱勝強的知名戰例。
田單
簡歷:樂毅伐齊時的齊國名將,系齊國王室遠支,本為商旅出身。齊國瀕臨滅亡、商旅紛紛逃亡之際,獨創以鐵籠罩車軸之法,使車駕免于被擠壞,從而保全了自己財貨,一路逃至即墨。此時燕軍已圍困即墨,田單在即墨大夫出戰犧牲之際被公推為守將抵御燕軍,由此開始了漫長的即墨保衛戰,六年之中始終力保孤城不失。
六年之后,燕昭王去世,與樂毅一向不和的燕惠王即位,田單看準戰機,開始了艱難的復國之路。他先施展反間計,散布樂毅意圖自任齊王的傳聞,使燕惠王奪去了樂毅軍權,改派騎劫為將;又宣稱即墨有鬼神之力相助;再派人向燕軍散布謠言,誘使騎劫割俘虜之鼻、在城外挖掘齊人祖墳,從而激怒守城齊人,并遣人以詐降之法麻痹燕軍;此后還將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資財,使守城將士飽食痛飲;最后集中全城耕牛千余頭,束兵刃于角,灌脂束葦于尾,點燃之后趁夜縱牛出城,并精心遴選五千死士緊隨其后。燕軍以為齊人不日便降,全無戒備,驟遇偷襲頓時大亂。即墨守軍趁勢殺出,一舉擊破圍城燕軍,殺燕軍統帥騎劫。
此后齊地各城邑紛紛起兵響應,田單很快便收復齊國全境,并立逃亡的齊國太子田法章為齊王,自己因此受封安平君。
此役是戰國時代又一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田單也因此被太史公贊為“夫始如處女,適人開戶;后如脫兔,適不及距”。
李牧
簡歷:戰國后期趙國名將,也是四大名將之一,六國中為數不多擊敗過秦軍的名將之一。其生平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駐守雁門抗擊匈奴,力保國門不失;后期則抵御強秦,秦國滅趙之際還曾領兵與王翦長久相持。
駐守雁門期間,李牧一方面注重后勤保障,將轄區內賦稅盡皆充入幕府,每日宰牛犒賞士卒,教習士卒射箭騎馬、看守烽火臺,并派遣諸多偵察敵情的斥候。另一方面,他也改變了趙軍戰法,下令一旦匈奴入侵,便當收攏人馬固守營壘,嚴禁出戰。如是數年下來,趙軍損失微乎其微。
經歷數年籌備之后,邊軍府庫充裕,士氣高漲。李牧于是選拔戰車一千三百、騎兵一萬三千、百金死士五萬、弓弩手十萬,又大縱牲畜誘使匈奴南下,以精兵為左右兩翼,將匈奴盡數包圍并全殲,一戰便殲滅十萬匈奴人,繼趙武靈王之后,再次取得了對匈奴的輝煌大勝。
此后,李牧由邊地調回,主要負責對秦戰事,先后在肥下、番吾兩戰中大破秦軍,自己也受封武安君,與白起封號等同。不久之后,秦將王翦領大軍分三路滅趙,李牧親自領軍與王翦相持近一年。秦軍于是以反間計陷害李牧,釀成戰國末期最大悲劇,也直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李牧為將,強調后勤保障與敵情偵察,善以示弱麻痹對手,注重多兵種協同作戰,尤其善用弓弩,破匈奴一戰便靠大規模弓弩狙擊取得了決定性勝果,成為步卒兵團擊敗騎兵兵團的經典戰例。
王翦
簡歷:戰國末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主要功績在于同其子王賁合力滅亡山東六國,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王翦前期主要負責對趙戰事,第一次領兵的滅國大戰也是滅趙。此后王翦又揮師北上,在易水西岸大破燕代聯軍,趁勢滅亡燕國。其子王賁則領軍南下,先行襲楚,連下楚國十城,后又以水攻之法淹沒魏都大梁,俘虜魏王假,就此滅魏。
滅楚前夕,王翦因伐楚兵力與大將李信和秦王政產生分歧。李信認為二十萬大軍足可滅楚,王翦則認為滅楚非舉國大軍六十萬不可。秦王政最終采納李信意見,任命其為伐楚統帥。
王翦心知自己無法改變秦王政的意見,于是主動辭去將位,回到故鄉頻陽。
后李信在楚將項燕的示弱引誘下孤軍深入,果因兵力不足而大敗,被攻占兩處營壘,七都尉戰死,連續三晝夜潰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敗戰。
秦王政急忙趕赴頻陽當面向王翦認錯,請其重新出山。王翦領六十萬大軍開赴淮北之后,經過精密部署,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又攻占郢都,俘獲楚王,就此滅亡楚國。
滅楚之后,王翦又領兵南征百越,為日后秦軍平定嶺南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年后,其子王賁先后滅亡燕代殘部、逼降齊國,六國遂告滅亡,天下由此統一。
而王翦父子也因此被封為武成侯、通武侯,王翦之孫王離后又繼承武成侯爵位,頻陽王氏也由此成為天下絕無僅有的一門三侯。
白起
簡歷: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殺敵斬首數達一百六十余萬,三十年征戰未嘗一敗,被太史公贊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出身行伍,通過累積軍功一步步成為秦軍將領。就任左更后,首次出戰便在伊闕之戰中大獲全勝,以各個擊破之法重創韓魏聯軍,一舉斬首二十四萬,并因此升任國尉。此后數十年間屢屢重創韓、趙、魏、楚等國,先后取得鄢郢、華陽等役的重大勝利,下城近百,后受封武安君。
白起的巔峰之戰為長平一役,其時秦趙兩強各以舉國大軍四十萬對峙上黨,決戰之勢已成。為徹底摧毀趙軍,擊敗統一道路上的最大對手,白起做了精心準備。
先是稱病不出以麻痹趙軍,后秘密入軍,以示弱之法誘敵深入,借助地利優勢卡斷上黨山地各處谷口,從而斷敵糧道,使趙軍在饑餓中喪失戰力,不得已盡數降秦,由此創造了等而圍之的軍事奇跡,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白起用兵,有如下特點: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目標,而是注重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二是用兵多樣,善借地利;三是重視戰前料敵,不打無把握之仗。其一生最大污點在于長平之戰中的殺降行為。
蒙恬
簡歷: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名將,以北擊匈奴的巨大勝果聞名后世。
蒙恬祖上本為齊人,祖父蒙驁入秦后擔任白起部將,父親蒙武也做過王翦滅楚時的副將,蒙氏因此與王氏共同成為秦帝國兩大軍旅世家。蒙恬早年修習律法,與其弟蒙毅深得秦王政器重。
滅國大戰后期,蒙恬與王賁彼此協同,共同逼迫齊國不戰而降,蒙恬也因此滅國戰功而擔任內史郡守,此后又領軍駐守北疆,長期抵御匈奴。
此時北方的匈奴已奪去了秦國北疆的河南地,并借助當地豐饒的水草而逐漸壯大,不斷南下進行騷擾,漸漸成為秦帝國的腹心之患。歷經多年籌備,蒙恬終于集結了三十萬大軍,開始了兩次北擊匈奴之戰。戰事是以大型弩車為軸心,輔以步、車、騎等多兵種協同作戰。首役秦軍大獲全勝,一舉重創匈奴,拓地七百里。
不久之后蒙恬再度領兵出擊,奪取高闕塞、陽山北假一帶,全數占領了河南地。此后秦帝國在河南地設立九原郡、新秦中郡,并征發民眾開發此地,蒙恬則在戍邊期間主持修建了秦直道、長城兩大工程,為日后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以及華夏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謀篡改詔書,擁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并陰謀除去皇長子扶蘇與蒙氏兄弟。蒙恬雖識破此間陰謀,卻無心反抗,最終繼扶蘇之后自裁,釀成秦國歷史上的最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