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平城皇宮里面的太和殿內,孝文帝拓跋宏看著那兩個先皇留下來的牡丹花盆靜靜地發呆……。牡丹花沒有了,花盆還在……。這不是個牡丹花開的季節,所以花盆里面就沒有了牡丹花。
花盆里面的秘密只有孝文帝拓跋宏一個人知道:父皇在花盆里面刻有‘天圓地方,心若明堂’八個大字。這也是孝文帝拓跋宏為什么經常要站在花盆前面發呆的原因。
此時的孝文帝拓跋宏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偉岸的青年,宮里面的人再也不敢叫他‘小皇帝’了,只有祖母馮太后還是在叫他‘宏兒’。
孝文帝拓跋宏的手里面拿著一冊圣表,圣表上面刊著孝文帝拓跋宏自己擬寫的一道圣意……。孝文帝拓跋宏想在皇城朝陽的地方建設一座‘明堂’,他的這個想法需要經過祖母馮太后恩準。
昨日南北邊疆戰訊的所有折冊,孝文帝拓跋宏早上都已經全部看過了,這些折冊都是從太華殿祖母太后那里轉過來的。如果今天有急訊,他還是要親自給祖母太后送到太華殿內,如果沒有急訊,祖母太后也會到太和殿內同他議事……。
祖母太后終于來了,她的身影有了一些憔悴,她的兩鬢上面也有了一點點的斑白。禮畢之后,孝文帝拓跋宏就把自己手里面的那個冊子呈給了祖母太后。
“宏兒,你的這個想法哀家贊同……”。
孝文帝拓跋宏沒有發聲,他在靜靜地聽著祖母太后的教悔……。
“天圓地方,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尊天敬地,祭奠祖先,祈福萬民,犒賞功臣……”
馮太后認真的看了看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拓跋宏被祖母太后看的有點膽怯……。
“宏兒,你準備何時開建?”
孝文帝拓跋宏如釋重負的答道:“如今秋收已畢,民夫勞工具足,賦徭雜役頗豐,若就近于武周山采石,于南城門五里處奠基,多則五年,少則三年,其工必成”。
馮太后又一次認真的看了看孝文帝拓跋宏,然后她才緩緩說道:“采天圓地方之形,采武周山之石……。宏兒,你真是費心了……”。
聞聽祖母太后此言,孝文帝拓跋宏又是心中一顫……。
馮太后沒有去理會孝文帝拓跋宏的囧態,她停了停繼續說道:“宏兒,你可知得劉宋朝廷的繼往?”。
孝文帝拓跋宏整了整自己的衣袖,其實他也是在擦拭一下自己手心里面的汗漬。然后,孝文帝拓跋宏才沉沉的講道:{劉裕即位之后,以司馬氏前車之鑒,宋武帝削弱強藩,集權朝廷。有鑒于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并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
為防止權臣亂政,他下詔: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武帝下令整頓歲戶,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朝廷所需之物,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征拿,而是派官員以錢購買。
降低黎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休養生息,專事生產。即位為帝后更派大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
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于是孤寒出身,武帝知道稼穡艱辛。他平時清簡寡欲,對珠玉車馬.絲竹女寵十分節制。
一次,長史殷仲文陳述朝廷應備音樂,武帝以沒有閑暇.且不會欣賞為由予以推脫。殷仲文勸他經常聽聽自含欣賞,得到的回答是:“正以解而好之,故不習之。”寧州進獻琥珍枕,光潔華麗,武帝聽說琥珀可以療傷,令人搗碎分發將士。
他平時穿著十分隨便,連齒木屐,普通裙帽;住處用土屏風、布燈籠、麻繩拂。為了警誡后人,他在宮中懸掛了少兒時使用過的農具.補綴多層的破棉襖。
同年,由于先前林邑乘晉末亂局屢屢侵擾交州,劉裕命交州刺史杜慧度派兵萬人南征林邑,大軍深入林邑國境內,殲滅了林邑國的大半士兵,痛擊林邑,林邑請降,并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
次年,林邑王遣使到宋廷入貢,并獲劉裕冊封。后計劃在永初三年(422年)出征我大魏,結果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劉裕病卒。
劉裕死后,長子劉義符繼位,史稱少帝,年僅17歲;朝政由司空徐羨之.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和中書令謝晦等人主持。劉義符繼位后,嬉戲無度,不聽朝臣諫阻,于是徐羨之等謀廢少帝。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徐.傅.謝三人在取得另一位托孤大臣檀道濟的同意后,以皇太后的名義,由檀道濟“領兵居前”,闖入劉義符的寢宮,廢劉義符為營陽王,不久將其殺害。?七月,迎立劉裕第三子荊州刺史.宜都王劉義隆為帝,史稱宋文帝,改元“元嘉”。?
宋文帝即位之初,徐羨之、傅亮居中輔政,謝晦則率原領軍府所統精兵出鎮荊州,檀道濟繼續領北府軍出鎮廣陵。?宋文帝最初隱忍不發,一面用其原荊州僚屬王華為侍中,到彥之為中領軍,以分徐羨之.傅亮的權勢,接著又成功籠絡到了檀道濟的支持。于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先后誅殺徐羨之和傅亮,又親自督檀道濟、到彥之、劉粹率軍西進,將謝晦擒殺,將軍政大權收歸己有。?
宋文帝即位后,繼續實行宋武帝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歲戶,下令免除百姓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宋文帝劉義隆多次下令勸課農桑,獎勵墾荒,減輕百姓負擔。
具稱其時為:“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無茍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于時可免。凡百戶之多,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
元嘉三十年(453年),由于文帝晚年,宗室與士族的勢力在文帝的妥協和寬縱下,日漸增長,文帝在賜死其弟劉義康后,為保護太子安全,大力加強太子東宮軍隊的力量。?但不久,太子劉劭和始興王劉濬利用巫蠱詛咒文帝早死之事暴露,文帝欲廢太子劉劭,賜劉濬死。
但由于文帝遲遲決定不了新任的太子人選?,更將決定實行廢太子和殺劉濬的計劃,告訴了劉濬的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密告給劉濬和劉劭。?于是劉劭利用東宮所統萬余精兵,搶先一步,于當年二月二十日,趁夜起兵入宮殺了宋文帝?,當日便自即帝位,寵任和重用自己過去的東宮心腹將帥,更大肆清除和誅殺不歸附自己和過去有宿怨的大臣和宗室。
同年三月,武陵王.江州刺史劉駿依靠元嘉后期在雍州境內招募流民組建的雍州地方伐蠻軍的力量隨即起兵討伐劉劭,并獲得各方軍鎮的支持,先后攻克南洲,栗州等地。四月,劉駿大軍已至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直逼建康。到同年五月,劉駿率軍攻下京城建康,誅殺劉劭及劉濬,登帝位,即為宋孝武帝。追立文帝廟號為“太祖”、謚號“文皇帝”。?
宋孝武帝劉駿即位后,第二年改元“孝建”,其在生活上的極不檢點,頗受人詬病。他弘揚儒學,建造孔廟。此外,他弘揚佛教,禮敬高僧又整肅沙門,利用僧官管理僧眾,實現了朝廷對佛教的控制,以防范僧尼干預軍政,沙汰無品行的僧尼。?
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在位十二年的宋孝武帝劉駿病死,劉子業即位,是為宋前廢帝。劉子業,是一個殘忍之人。他自率羽林兵討殺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劉義恭,并殺其四子。殺大臣柳元景并其八子.六弟及諸侄,又殺大臣顏師伯并其六子。又遣使誅殺江夏王劉義恭的世子湘州刺史劉伯禽。對大臣說打就打,如對待奴隸。
又殺新安王劉子鸞,殺其母弟南海王劉子師及其母妹。又要殺徐州刺史義陽王劉昶,劉昶逃奔大魏。又殺會稽太守孔靈符.寧朔將軍何邁,殺三朝元老大臣沈慶之。湘東王劉彧、建安王劉休仁.山陽王劉休佑,都是劉子業的父輩。劉子業把他們皆聚之建康,拘于殿內,任意折磨。前廢帝作惡多端,朝臣惴惴不安,左右也都終日戰栗,各有異志。?
永光元年(465年)十月,湘東王劉彧與其弟建安王劉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兒.王道隆等共謀弒君,并暗中聯絡劉子業的左右侍衛壽寂之.王敬則.姜產之等人伺機發動政變。于當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華林園趁劉子業在竹林堂前與巫師射鬼之際,將他弒殺。劉休仁等人隨即奉迎劉彧入宮即帝位,是為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弒君稱帝之前的一個月,江州長史鄧琬和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擁戴孝武帝第三子,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劉彧搶先一步殺掉劉子業稱帝后,泰始二年(466年)二月七日,袁顗等人擁立劉子勛登基為帝,年號義嘉。
劉子勛登基后,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效忠,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險惡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紛紛出兵從四面八方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兩方酌而內斗?。
到最后,宋明帝繼續延續孝武帝用寒人操縱朝政,典簽監視州鎮之策。為了固得自己的帝位,他誅殺因鎮壓劉子勛叛亂有功而執掌大政的弟弟劉休仁.劉休祐.其兄弟輩東海王劉袆.巴陵王劉休若也被殺,只有桂陽王劉休范因無才能而免于一死。
宋文帝,孝武帝子孫死者數十人。泰始二年(466年),刺史薛安都因曾支持劉子勛,擔心宋明帝對自己下手,舉城降魏,與我大魏軍合力擊敗宋軍?,到泰始五年(469年),劉宋的青.冀.徐.兗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皆歸我大魏。
宋明帝在繼位之初,任賢用能,廢除苛捐雜稅,減免賦稅……。但是,他在“泰始之禍”后,便開始漸失意志,縱情聲樂,使劉宋朝綱始終不振,以致其晚年經常“載深矜嘆”?。他晚年猜忌心極重,為了保證其子順利繼位,在死前大肆誅除皇弟宗室
,朝廷功臣和高門士族。(472年)四月,宋明帝劉彧病死,其子劉昱即位。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江州刺史劉休范據州起兵,率軍2萬東下進攻建康,右衛將軍蕭道成拒戰有功,升任中領軍,總帥禁軍,升為與宰相袁粲并列的“四貴”之一,更受到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權臣阮佃夫的倚重,因此他得以交結地方軍鎮都督,借此擴大權勢。?
元徽五年(477年),劉昱在殺掉權臣阮佃夫之后欲親理朝政,試圖將宮中內外大權悉數收回,準備剝奪蕭道成禁軍職權,遂與蕭道成發生激烈沖突?,同年七月,蕭道成收買劉昱的侍從搶先一步派人弒殺劉昱,立其弟劉凖為帝,自執朝政?。
此時,忠于劉宋朝廷的大臣袁粲.沈攸之等先后率眾起義討伐在建康弒君廢立的蕭道成,但都被殘酷屠戮。??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掃除篡位障礙的蕭道成篡奪皇位,廢劉凖自立為帝,劉宋滅亡……}。
馮太后認真的聽著,待得孝文帝拓跋宏講完之后,馮太后就看著孝文帝拓跋宏那微微有點發紅的臉頰說道:“宏兒也是清明之人,明堂你去建吧!能明白方寸與尺度就好,哀家準了”。
太和殿外的太陽已經照到了午線……,這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深秋之日……。

幕茜一
本書稿為個人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和任何單位不得使用,如有侵權后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