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
1~農業和游牧業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2~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還鄉。
3~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不太完善的工具。
4~人和人傳情達意的過程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
5~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
6~每一家以自己地位做中心,周圍劃成一個圈子。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
7~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縮能力。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
8~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推出去是,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發生意義。
9~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所謂“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
10~社會結構格局差別是依著社會格局而決定的。
11~《論語》中對于仁字的解釋最多,但是也最難捉摸。
1~家族在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
2~家必須是綿續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于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
3~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表面上流露,也是在這種社會圜局中養成的性格。
1~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指接受著同一的意義體系)。
2~男女結合基于異,并非基于同。在相異的基礎上求充分了解是困難的,是阻礙重重的,是需要不斷地在創造中求同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圖。
3~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
1~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2~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
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在舊小說中,我們常見的聽訟,亦稱折獄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個“獐頭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責,逼出供狀,結果好惡分辨,怨也伸了,大呼青天。
1~為了皇權自身的維持,在歷史的經驗中,找到了“無為”的生存價值,確立了無為政治的理想。
鄉土社會,在它的權力結構中,雖則有著不民主的橫暴權力,也有著民主的同意權力,但是這兩者之外還有教化權力,后者既非民主又異于不民主的專制,是另有一工的。
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結果,位與權,名與實,言與行,話與事,理論與現實,全趨于分離了。
1~鄉土社會是靠經驗,他們不必計劃,因為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做出一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各人依著欲望去活動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