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一處街邊轉角處,王三秋站住腳,習慣性的往左邊靠江的位置看去,那里是一個肉鋪子。
現在正是主婦們買菜的時候,在那肉鋪門口,擠著一堆花花綠綠的女人,有老有小,有俊有丑。
有人在肉鋪上挑挑撿撿,讓那賣肉的人把一塊豬肉翻過來復過去的看,就是不讓人下刀切割。
更多的人就圍攏在肉鋪外面,一個勁的看里面的人,而不是板上的肉。好像若是那人肉能賣,她們定要哄搶上一二兩。
王三秋此時有點納悶,為什么突然要停在這里,還這樣注意那邊的肉攤,趙小六不是說過自己不喜歡喬九的嗎?
對面的女人有眼尖的看見她了,沖著這邊指指點點,還有人高聲道:“看吧!這才過多久,就又過來了!”
知道這些女人是在說自己,王三秋一轉身,只給那些正準備看熱鬧的女人一個大大的后腦勺,就拐進十字路口的巷子里去了!
原來那個賣肉的“喬哥哥”就在這里,女人緣還不是一般的好!
若是以前的“自己”,也許會沖過去跟那些女人爭一個上好的觀景位置,可現在她沒有那個心情,那里風景再好看,都沒有灶臺上已經浸泡好,只等自己回去下刀的老臘肉誘人。
沒有其他牽絆,王三秋擠在雜貨鋪里搖晃的背簍之間,買到自己想要的堿面,又花了幾文錢買了些干辣椒和胡豆釀的豆瓣醬。
王大財雖然開了飯館,可只賣早上的幾碗稀飯,并沒有準備多少調料。
這些東西一般都是家里的主婦自己做,這技術她前世也跟著奶奶學過,只是這一世來的時間太短,錯過了季節,來不及收釀。
見她買這些家庭必備的調料,有認識她的人癟了嘴,只是沒有出聲嘲笑。
提著麻繩綁著的幾個小包,王三秋又擠出鋪子,扯了扯又歪歪斜斜的衣衫,看看已經升上頭頂的日頭,不再停留,逆著人流往家里走去,她家的老臘肉應該泡得差不多了!
跟她走時相比,王家茶館里人更多了,每張桌子邊都圍坐著人,擱在后院雜屋房里的竹凳都取出來,在桌間見縫插針的放上幾張,反正大家都是擠在一起聽熱鬧,也沒有那么多講究。
想坐得寬敞些的人就到萬家客棧,或者其他幾個大茶館去,不過那里的茶葉不見得多高級,價錢肯定會比王家茶鋪要貴上兩文。
王三秋沒有經過前店,是從后門進的。
聽到后門有聲響,王大財忙亂著過來看一眼,見是三秋今天早早回來了,他已經忙得流汗的臉上終于有一絲喜色。
在天井上洗過手,王三秋就進了灶間,將早上的剩稀飯擱在爐子上,灶臺的鍋里放上水和木蒸格,冷包子放進去,蓋上蒸蓋,又把灶膛里的火引燃。
就這空檔,她也沒有閑著,從天井檐下掛著的蒜疙瘩里揪下一個獨頭蒜,三兩下扒了皮,又在院角沙土中刨出埋著的一小塊姜。
只一會功夫,早上剩下的稀飯就在爐子上“咕嘟咕嘟”煮起來,蒸籠里也上了汽。
這是王三秋給王大財準備的,忙了一早上,距離吃午飯還有一陣,一般都會中途十點多鐘加餐吃點東西墊墊肚子,也就是西南農村習慣的半上午“打幺臺”。
在前世,只要農忙時節,她也給要下地干活的爺爺奶奶做,一般都是一碗香噴噴的臊子面,里面再臥上一個荷包蛋。
稀飯已經滾燙,王三秋用大碗裝了,又把肉包子撿兩個放在盤子里,早上剩下的咸菜撥一些在盤子一邊,這才端著準備進茶鋪子。
王大財提著大銅壺,穿梭在人群縫隙中,熟練又靈活的避開各種體位的膝蓋和屁股。
里面人太多,王三秋不想在那烏泱泱的人堆里擠進擠出,就站在門口喊了一聲:“爹,打幺臺了!”
嘈雜的人聲從門口開始安靜,慢慢蔓延到更深的角落,王大財疑惑的看看周圍都望向他的人,又慢慢看向后門口,等他聽清王三秋說了什么以及手上端的稀飯包子時,一張老臉頓時漲得通紅。
“爹,過來端飯!”見他不動,王三秋把手上的盤子和碗舉了舉,又重復一遍,這下茶鋪子里的人都聽見了,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盯著王大財。
有人嘻嘻哈哈調侃道:“大財,今天只怕是你第一次打上幺臺吧!”
“嘿嘿!嘿嘿!是吃早上的剩稀飯,不……不算是打幺臺。”王大財一個邊貶低自己這碗飯,一邊擠過人群到門口來。
“三妞兒,你吃了沒得?”他接過碗,一臉笑的問王三秋。
“還有包子,我一會就去吃!”
“嗯!要得,你也吃點,莫餓壞了!”
有人探頭看了一眼端過來的飯,驚喳喳的吼:“咦咦咦!還有蒸蛋花兒呢!王大財,你硬是吃得好喲!還說啥子剩稀飯,這種剩稀飯我都要吃,還有沒得嘛?給我來一碗,我給錢就是。”
王大財剛剛只顧高興,這才看清楚稀飯里一大坨金黃的蛋羹,正是早上自己給女兒蒸的。
“背時女子,還在藏碗底子!”王大財佯裝生氣笑罵著,抬頭想找三秋夾出去,眼前哪里還有人影在。
“哎呀!女兒難得心疼你一次,你就吃了嘛!又不是毒藥。”又有人插話。
“好,吃,我吃了就是。”王大財端著碗和盤子,里面好像不是一些剩飯,而是金元寶。
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腳下輕飄的回到柜臺里頭他的高凳上,又在眾人豎起的耳朵里,呼呼的喝著稀飯。
這個時候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點餓,畢竟早上出門時一碗玉米面糊糊或者一碗稀湯潑水的稀飯,上一趟茅房就腹中空空。
周圍沒有人吃東西還好,有王大財吃飯,就有人遭不住了!
“嘿!王大財,你還有沒得吃的?總不可能光是你一個人吃,我們大家看。”
“哎呀!哥佬官些,真的是早上的剩稀飯,最多就是還有幾個肉包子。”王大財被眾人看得臉紅,忙放下碗道歉。
“那就吃包子也要得,端來嘛!一會算在茶錢里頭。”
見人執意要吃東西,王大財只好放下碗,跑到后灶間看看還有沒有包子。
不一會,他就端了四個熱汽騰騰的包子出來,馬上就有幾個人招手:“這里來一個!”

惠太平
“打幺臺”川話俚語:意思是在兩頓正餐之間時間段,在正餐前煮點快食(如:面條、雞蛋、醪糟等點心小吃類補充一下體力)墊肚子,一般是早餐與午餐之間。常見于農村,招待對象多為親友、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