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始于初平:第二節 進退·針鋒相對
根據史書記載,在關東聯軍中,唯一與董卓正面交戰的就是曹操和孫堅,正是這樣的記載讓后世認定這兩個人格局高于其他諸侯。不過遺憾的是,曹操和孫堅之所以和董卓開戰,卻并非僅僅是因為他們二人心憂天下,而是一系列因素所導致的。
導致他們二人出戰的主要因素就是奉命行事。因為曹操當時是袁紹的部下,而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史書上為了美化曹操和孫堅,自然不好說曹操和孫堅是接受了袁紹、袁術的命令,才去攻打董卓,而是自己憂國憂民,主動去攻打董卓的。而且曹操和孫堅最后還跟袁紹、袁術翻臉了,因此這一層關系就更加不可以說破,而事實上是,曹操、孫堅這個時候就是聽命于袁紹、袁術的。
所以歷史實情就是,袁氏兄弟收到自己家族宗室被董卓屠殺的消息,立馬就坐不住了,要去和董卓拼命,于是袁紹派遣曹操、鮑信,袁術調動孫堅,共同對董卓發起了進攻。
這是關東聯軍成立以來,首次對董卓方面發起進攻,然而這一次進攻,卻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關東聯軍的士兵大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和董卓的西涼兵、并州兵戰斗力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而且董卓早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洛陽的所作所為會招致關東聯軍對他采取報復行動,所以他是有所準備的。再加上董卓縱橫西北疆場幾十年,而袁氏兄弟、曹操這些人,戰斗經驗并不豐富,因此作戰不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操為什么愿意接受袁紹的指揮,曹操也是天下梟雄,他的五千士兵都是他自己招募的,為什么不選擇獨立,而是聽命于袁紹。而且前文中提到,曹操一開始起兵是投靠在陳留太守張邈的麾下,怎么這個時候又聽從袁紹的指揮了?
實際上,曹操這樣的選擇,完全是當時的時局決定的。正如前文中所說,曹操在劉辯和劉協中因為家族關系是支持劉辯的。而現在曹操所依賴的宦官勢力被干掉了,他所支持的皇帝劉辯也被廢了,曹操同學在中央可以說成了徹底的孤兒。史書上說曹操看到董卓倒行逆施,不愿意與董卓合作,因此逃離洛陽。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準確,因為曹操也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如果跟著董卓有好處,實在是沒必要跑回老家,曹操也是看到董卓這個人沒有前途,怕跟著董卓以后會受牽連,所以才離開了董卓。不過按說曹操回到老家后,應該是安安分分的在家里養老,怎么又非要冒著生命危險出來造反呢?其實,曹操本來的確是想養老的,但是,有一個陰霾卻一直籠罩在他的頭頂,而這個陰霾就是劉協。
曹操支持的是劉辯,不是劉協。所以,如果曹操逃離雒陽之后,在老家養尊處優,萬一董卓方面解決了關東聯軍的問題,不論是武力解決還是和平解決,那么對于他曹家來說,都不是什么好事。以曹家和宦官們關系之密切,以劉協、董卓等人對宦官的仇恨,說不上哪天就會舊事重提,把屠刀架在曹氏宗族的脖子上。
因此,曹操起兵反抗董卓,其根本目的是反對漢獻帝繼續做皇帝,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曹操的父親曹嵩才勉為其難的拿出錢財來資助曹操。就這樣,曹操拿著老爹的養老錢,準備招募士兵和董卓玩命了。當然了,曹操的父親曹嵩在中央擔任了多年的重要職位,其中就包括大司農這種肥到不行的差事,所以曹家的家底是很厚的。
曹操一旦舉起了討董大旗,那他的政治立場就徹底倒向袁氏兄弟了。畢竟,造反這個事情,風險還是很高的,人多力量大,曹操也加入了關東聯軍。然而我們都知道,打仗就是打錢,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錢沒糧是打不了仗的。
曹操起兵后也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錢不夠用。雖然曹操的部隊不過只有五千多人,然而這五千人每天需要的錢糧那也是數量巨大,自己老爸給的那些資助,沒幾天就吃完了。軍隊一旦沒了糧食,那可是非常危險的,說不上還沒去打董卓,就先嘩變把曹操自己給殺了。然而,曹操絕對不可能一直依靠父親的資助生活,曹家也不是無底洞,這么巨大的物資消耗,再有錢也扛不住。所以,曹操就投靠到了張邈的門下,因為張邈是陳留太守,掌握著整個陳留一郡的物資使用權,曹操加入張邈算是為自己的五千部隊領到了一張飯票。
然而張邈的這張飯票,卻是一個短期飯票,因為張邈所控制的陳留郡,地方比較小,人口也不是很多,而且當時許多關東聯軍的部隊都需要張邈方面接濟,沒幾天張邈也遇到經濟危機了。張邈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自然就更不可能接濟曹操了,于是曹操就又要重新去拜大哥,找老板。
這一次,曹操找到的投資大佬,就是袁紹。袁紹當時雖然還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地盤,但是憑借著自己家族在官場的地位,可以獲得許多其他諸侯們的糧草資助。同時,他的弟弟袁術,此時已經占據了南陽郡,南陽郡當時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大郡”,人口眾多,儲備豐富,供給個曹操不成問題。
所以,不管是在東漢時期,還是當今社會,給你發工資的,就是你的老板。曹操的老板是袁紹,孫堅的老板是袁術,那么這兩個人聽從老板的指揮去打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曹操、孫堅這兩個人去打董卓,除了外部因素之外,其實也有內部因素。先說曹操,曹操此時寄人籬下,需要有人給他飯吃,他才能活,這樣的處境讓他深刻的認識到,在這樣一個亂世,必須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底盤,不斷的為自己提供補助,否則就是四處浪流,給人打工,而且說不上哪天就要完蛋。因此,曹操積極的去攻打董卓,其實也是為了能夠盡快給自己搶一塊地盤。
再說孫堅,孫堅積極參與對董卓的作戰,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孫堅和董卓本來就有過節,這個前文中已經闡述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孫堅這個人確實勇猛善戰,喜歡在沙場上建功立業,他曾經就說過,自己不善于治理政務,就善于行軍打仗,因此孫堅參加對董卓的作戰,實際上就是他提升自身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
以曹操、孫堅為主將的關東聯軍,在與董卓第一回合的作戰中失利,大敗而歸。在這場戰斗中,曹操的失敗特別慘烈,他自己也差點死于戰場,幸好他的弟弟曹洪將馬匹讓給他,他才得以逃脫,而他所招募的幾千士兵,基本上這一仗就打光了。而孫堅方面情況則相對好一點,而且孫堅這個人也是久經沙場,首次作戰失敗后,他的部隊并沒有徹底潰散,于是他立馬集結并整頓部隊,準備繼續和董卓血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