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開始是一聲嘹亮的啼哭,歸途是一抔沉默的黃土。短短百年,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我常聽人說:“我們年少,我們年輕。”二十出頭三十不到,既不會太過天真,也不會太人情達練。
古人言三十而立,原指學有成就。我個人理解,既是立人,也是立命。立人就是做人。立命原指“修身養性以奉天命”,我這里代指有能過活的收入。
除了立人、立命,其實還應該有一立。當然,跟張載的“橫渠四句”沒有關系。有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出自司馬遷寫的《報任安書》。
司馬遷立的是什么呢?他立的是史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還有另一句話大家更熟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總理的立。
這立人、立命之外的第三立,我不知怎么形容。目標?理想?信仰?宏愿?熱愛?或是其他什么名詞。如果立人立命決定了生命的存活與延續,第三立大概決定了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詩歌于李白,變法于商鞅。
第三立并非是去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有一種目標、理想,或是信仰。前兩立是物質,第三立是精神。
少年人就應該有少年人的精氣神。魯迅先生曾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愿中國青年們都精神起來!”
梁啟超為什么作《中國少年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少年人,不僅能反映出這個國家民族的未來,也能反映出這個國家民族的現在。
當年晚清重臣李鴻章曾有一句:“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被改用在央視《復興之路》上。而變局,中國這數十年,又何嘗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就拿隨身通訊工具來說,從BB機到大哥大,從大哥大到小靈通,再到翻蓋手機,滑軌鍵盤手機,再到半觸摸屏手機,再到全觸摸屏手機,劉海屏越縮越小,并有折疊屏手機、5G等出現。
現代中國的變化,短短數十年,勝過過去封建社會幾百年。
而我們這些在新變局之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無疑也遭受了足夠多的挑戰與考驗。但我們真的擺脫冷氣了嗎?信息爆炸給了我們足夠的機會,也把人腦瓜子震得嗡嗡響。
中國崛起了嗎?崛起了。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國家重視起了中國文化的學習。國外很多輕工業產品也都是中國制造。周杰倫那句“華流是最牛的”,我希望它不僅是我們民族的自豪、自信,也是世界的共同認知。
有很多外國人說中國人的愛國是敏感的、情緒化的,受不得別人說中國一點不好。中國的確有很多不足。但正因為有不足,所以才有前進。人如此,民族如此,國家如此。年輕人更是如此。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或是科研建設,或是文化傳播,或是助人為樂等等等。
我想好了第三立的名詞——立心。
我希望下次聽到“我們還年輕”是我們做了后失敗了,而不是什么都不做。不管,我們有沒有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