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更正:之前的錯別字改了一些,歡迎繼續捉蟲,還有兩個比較大的錯誤這里指出一下:1.不知道為啥把太尉鐘離蚩打錯打成了太師……dbq哈哈哈哈太師是文官,這里刊誤一下,鐘離蚩的設定是大武官(太尉屬于最高軍事長官了,所以鐘離家也確實算權傾一時)2.發現自己前后矛盾了幾個地方所以有部分修改,這里特別指出一個學術性(?)的:就是皇子一般是沒有字的(尤其是有望繼承儲位的),之前已經提到過但是后來寫著寫著我給忘了……所以才會說什么阿厭的字會由”太傅來起“,這是錯的!!!哈哈哈再說一遍,是錯的!以上。
自那日鐘離公子出城,殿下便時常難見蹤影。然而上京之中,卻安靜得出奇。這朝中之事我是不甚明了的,唯一希望的,便是這份寧靜,可以存續的久一些,哪怕只是表面的平靜。
殿下總是很晚才回來,有時甚至徹夜未歸。我知道,他在找鐘離公子的下落,他在尋找拯救鐘離家的辦法。我也想做些什么。
我不想鐘離家走上和虞家同樣的道路,在一夜之間舉家流放,卻依然要稱頌圣恩浩蕩。我更不想,鐘離家、那樣一個世代賢良輩出的鐘離家,在一夕之間覆滅。
可是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身邊只有遇兒,一個家中帶來的婢子,一個,只想守著大小姐一世平安的、小小婢子。
我們都未能如愿啊。
在這大箐的疆土上,遍布著各方勢力的耳與目,可鐘離期卻好似消失了一般,無人知曉他究竟身在何方。而太尉方從南詔打了勝仗,如今尚在整頓,不日便要班師回京。南詔是往北海的門戶,琬夷國素來倚仗南詔庇佑,此番箐朝得勝,琬夷大概又要另作打算了。陛下對此頗為開懷,往后應當愈發倚重鐘離氏了。我不知道陛下和太尉是否已經得知鐘離期離京的消息。鐘離期身為太子伴讀,擅離職守,可是重罪。殿下說,鐘離期素來持重,絕不是會意氣用事的人。
我的心里陣陣發慌。如若出城并非鐘離期一時沖動,那么,此舉代表的便是整個鐘離家的打算。
泰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上京城中暴雨如注。鐘離期聯合西北朔原部于邊關發動叛亂。后,鐘離氏子侄于泯、祈、豊等地暴亂。同日,鐘離蚩率部返回上京,于麗華門前殺守衛一十三人,攻入內宮。宮中侍衛應對不及,鐘離蚩率部直攻向陛下所居清心殿,然此時卻有黑衣人數名護衛陛下,兩方廝殺,直將清心殿變作一片血海。鐘離蚩最后被親軍中的細作所殺。余部潰散,宮變以陛下的勝利而告終。車騎將軍許昶志于西北都護府率兵往郃邕關鎮壓叛軍。然而許老將軍年邁,舊疾復發,其長子許因代父出征,以五萬守軍勝叛軍十余萬人,一戰成名。自此,許因的名號,在西北成了新的傳說。而此時,朝中亦有一件奇事,有一位東南洛地來的士子裴譽,到了方知賢的府邸上自薦,二人相談頗為投機,后方知賢向陛下引薦此人。彼時陛下正苦于泯祈豊三地暴亂之患,裴譽列二十一條安撫民心之策,陛下大為贊賞,行之,暴亂旋即平定。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裴君仁善之舉大獲陛下賞識,許君少年英勇亦嶄露頭角。次年一月,朔原部請和,西北戰事休止,陛下封賞時,便將裴譽立為了新的伴讀,賜御前行走。一介布衣得此殊榮,開國四百余年,未有此恩賞。而許因亦憑借斬殺鐘離期之功,年僅二十一便得正三品大將軍之職,可留在上京為堂上官,然,許因卻言西北十三部詭狡,不可放松,邊地苦寒,自請代國代父鎮守。陛下慨然于許因高義,將許老將軍加封為正一品上將軍,調回京中戍衛,許因則于西北統領都護府諸務。朔原部再次稱臣,承諾送王女和親,然而朔原唯一的嫡親王女契連波太過年幼,陛下寬慈,雙方便約定三年后再履行此約。這是我對那段日子的記憶。
太多的鮮血、哭喊和殘破已經記不清了。
可史書上的記載卻更為少得可憐。
泰和十四年十一月,鐘離氏聯合朔原部反,車騎將軍許昶志長子許因平叛,賜封正三品大將軍。朔原承諾三年后送王女契氏和親。裴氏譽由協助平定泯祈豊叛逆余孽有功,接任太子伴讀。
短短幾行字,有些人的名字甚至都來不及出現,便就此湮滅。
后來殿下告訴我,宮變之中力挽狂瀾的那些黑衣死士,乃是太祖時設立的影衛一脈。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出身來歷,他們所用的武器、招式,也非同尋常。這些人皆效忠于大箐天子,亦是只效忠天子一人。如若有人攻入宮門,影衛便會從暗中出現,格殺勿論,護佑宮闈。這般仿佛只存于傳說之中的事,卻是真實的發生在了眼前。而素來只有皇室之中的人才知曉他們的存在,想來鐘離蚩便是漏算了這一步。
我又問殿下,這東宮之中可有影衛?
原來看不見的地方,其實存在那樣多的眼睛。
殿下搖搖頭,前朝宮變眾多,妄圖弒父或是弒君的人都死在影衛的手中,可影衛亦是損失慘重。如今影衛已經式微,只余了一脈,據說陛下給了阿九,可這么一遭,便又是十去八九。
我看了看殿下,這一日鐘離期的死訊傳到上京,許因親取了叛賊的首級,時人贊其少年英姿,紛紛議論只可惜這位許公子早早娶親,不然定當可作佳婿。殿下那日悄悄穿了喪服。太子穿孝,必是國喪,如此這般便是大不敬。何況被許因于馬上誅殺的乃是叛賊鐘離期。但我卻知道殿下心中的苦楚。于是我囑咐秋水緊閉了殿門,著了心腹守著。安排打點停當,瞧著殿下,卻也一時不知該做些什么。
我看著殿下,忽然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惡念。殿下為什么沒有幫鐘離蚩一把,這般,麗華門宮變或許將有不同的結局。我嘆了口氣,暗自心驚。殿下這段日子聯絡各方,為的便是阻止這一日的到來。我如今卻還想著殿下會跟著他們成事。
我想起阿娘那句不明不白的話。是啊,兩年前殿下便有機會的。那時候鐘離蚩手上已握了大箐過半的兵權,那時候太傅李慕德仍是重臣,殿下那時,分明有底氣與陛下去爭上一爭。可如今呢,這些全都不復存在了。
三皇子未及成年便被封了隸王去往建寧,四皇子、五皇子于朝事皆是淡薄,十一皇子年幼不能理事。從前閔氏為禍,陛下收了他的兵權,以先太子、鐘離氏、許氏、藺氏分守四方,相互制衡,然而如今,鐘離氏和太子的那些兵權,都回到了皇帝的手中。這些年,六部、三司,朝野的上上下下,他都要緊緊的攥在手里。給出去的東西,因為害怕,便又生生的奪回來。可是翻覆之間,他的聲名,卻依舊賢良清白。
我想起阿姐,我想起阿爹阿娘,我想起殿下,我又想起我自己。我只覺得可悲,可我卻無力。
我想起從前臘八的時候,皇帝總要照例賜粥給朝中諸臣,以此避寒。
我想起那時,阿爹在正廳領賞時,領著眾人跪拜謝恩時的樣子,那是真正的崇敬。我其實偷偷見過阿爹與柳相、國公爺那些人來往,那是不一樣的神采。阿爹總是長袖善舞,每每周旋于眾多貴胄之間。可他對著陛下的樣子,卻是不同的。阿爹從前出身貧寒,靠著邶山齊家的支持方才得以完成舉子業,終于取得功名。阿爹從前只曉得讀圣賢之書,憨直不懂人情。阿娘就是看中阿爹這一點,縱然那時阿爹已經納了卞氏作妾。后來阿爹終于成了京官,愈發開始圓滑。阿爹沒有家世,所以不敢開罪任何人,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怨不得是那般虛偽圓滑。可阿爹從來敬重當今的圣上。大抵是因為陛下自登基后裁撤冗官、禮賢下士,贏了那樣的好名聲。后來卞姨娘生下阿姐就死了,阿娘素來待下人嚴苛,府里便有人傳言說阿娘仗勢欺人,阿爹沒有說什么。但我從未見過阿爹阿娘相親相敬的樣子,仿佛阿娘從來都是主母的樣子,而不像是妻子。可我知道,撐起虞家,對阿娘來說,定是比在邶山的日子難了太多。常聽人說,上京里的人,肚腸都是九曲的,心里藏了不知多少的彎彎繞。如今這般去往永安,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可是,那個如今正在施恩封賞的帝王,一時的喜怒,便逼死了阿姐,迫使我嫁到東宮,不知道多少人,為了他的一念之歡。多少人,死在這一場權力的博弈之中,可他卻還能全那清名,還能那般自在地在正德殿上,扮著明君,惺惺作父慈子孝之態。
可還是有人,真心的崇敬。因為他是大箐的帝王,名正言順的天子,萬民之主。
阿爹每每親自捧了那御粥到后院來,那份感懷,我永遠無法忘記。
如今領的例粥與當時無二,左不過是姑蘇的江米、建寧的薏米,滄州來的金絲小棗,南詔貢上的乳覃,西涼的胡桃,韶州的水栗,奉天的玉米碎和上京的紅豆。從前只覺得這樣的粥也無甚稀奇,總不明白阿爹為何那般小心翼翼。只是朝中賜粥時,我仍舊是高興,為的是,臘八過后便是年,年節時分,家中不拘禮數,也能常與世家皇親走動,好不熱鬧。可是如今,陪我喝這粥,過這年節的,便只有殿下了。
后來殿下告訴我,這一碗小小的粥,也存著許多的心思。四海安定,方才有這一碗八寶粥。是啊,姑蘇、建寧、滄州、韶州、奉天、南詔、上京......四方物產豐饒之地,盡在天子股掌之間。
作家的話寫不下了放這里:關于臘八粥:八寶粥的做法很多,各地也不同,這里是最常見的(根據百科搜索)和古文記載(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和作者本人家里的燒法混合了一下選的八樣。
一點道歉:之前說權謀部分一章講完顯然是不可能了……還有一半下次發。真的抱歉。權謀真的太難了。推翻了很多遍,又重寫了好幾遍,因為鴿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就把這版先發上來了,以后可能還會修改,我真的太菜了嗚嗚

夭姽包
突然上帝視角:關于影衛問題:皇帝確實只有一支影衛了,對外(皇親們)宣稱給了九公主,實際上還是在他自己身邊的,但是宮變中死傷很多,所以后來的宮變中影衛基本不能形成什么阻礙了。 所以說,其實皇帝是完全信任昭和的。九公主根本沒有影衛。 為什么影衛沒有新人? 呃,影衛的設定就是“無限忠于皇室的、甘愿存活在黑暗之中的絕世高手”對吧?箐朝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那么多死士了(和平久了,也沒有打天下時的那種無畏,自然不愿意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 為什么皇帝信任昭和? 呃,他知道九公主對于昭和有大恩,而后江家一事又有天大的恩德,昭和又是比較一根筋的,所以認為這樣的人一定會對九公主很忠心的(如果沒有許的話確實如此),因為他又說了影衛在九公主身邊,所以別的護衛也不能派太多了,所以信任昭和是必然。 為什么皇帝說影衛在九公主身邊? 呃,這個涉及的劇透太多了……恩,首先皇帝肯定怕死所以真暗衛在自己身邊,但對皇親們說在九公主身邊轉移視線,讓人降低防備啦。還有,就是顯示自己對九公主的寵愛。還有其他的原因,到了以后再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