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的旁邊聳立著的塔就是善濟塔,初建于唐貞元三年(787),有十三層,毀于會昌中,重建于天復年間,重建后只有七層了。
三人在塔前焚香后,繞著塔轉了三圈后,來到了后面的荷花池。
這個荷花池占地甚大,從這里一直綿延到下面山門圍墻處。
是引那臥龍湖水灌溉。
此時雖已入秋,但山上要比山下花開得晚些,也凋謝得晚些,
此刻正是荷葉田田,荷花開得正盛之時,一股清幽之香隨風傳來,令人心曠神怡。
荷花池邊有一茅草亭,內有石桌石凳。
彭榮先生對跟隨在側的知客僧道:“快快去把紅泥爐子茶壺茶具等拿來,一會兒在這里煮茶觀景品茗倒是個好地方。”
那知客僧顯然已經熟悉了彭榮先生的做派,當即俯首稱是,去準備去了。
彭榮先生對李氏父子說道:“你們可知道為什么民間傳說會認為克幽禪師是觀音的化身,而這樣的傳說又為什么會得到皇家的認定呢?”
李曙:學生不知,愿聞其詳。
“呵呵,跟這荷花池還有關系呢。
相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滅佛毀寺時,寧州石佛寺也遭遇了滅頂之災,在滅寺當日,克幽禪師靈塔自陷為荷池。五十八年后,即唐昭宗天夏三年(公元903年),寧州刺史王簡升堂審案,常見堂后有一個老和尚,審案正確時老和尚點頭,審案錯誤時老和尚搖頭,日久引起了王簡的注意。
一天,王簡審案結束,安排衙丁尾隨老和尚。只見老和尚一路悠哉悠哉出西門上了臥龍山,進了石佛寺,當追至石佛寺荷花池邊時,老和尚突然不見了,問寺里的僧人,都說從未見過這樣一位老和尚。衙丁回去稟報,王簡甚疑,下令排水挖塘找尋,終于在塘底發現一串連鎖異骨,上現“觀音大士”四字,傳說此乃觀音菩薩的化身。王簡將此上報朝廷,不久之后唐昭宗敕賜“再興禪林寺”,復修寺廟及克幽禪師靈塔,并在靈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禪師像塑觀世音菩薩圣像,世人稱為“圣觀音”。
就此,朝廷正式確認寧州為觀音故里,敕封石佛寺為觀音道場。克幽禪師更被認定為觀音化身。”
這一說法連李德山也是第一次聽說。
更不用說李曙了。
當然了彭榮先生作為曾經的帝師,在東京城什么樣的書籍接觸不到?知道這樣的傳說也不足為奇。
知客僧帶著幾個僧人搬著爐子和一應茶具出來了。
彭榮先生指揮道:“爐子就放在外面,等茶煮好了再端進亭子里來,可是拿的你們主持最好的茶?”
知客僧還沒回答,就聽見智慧禪師道:“你倒是個會享受的,一來就要這要哪,還要挑挑揀揀?”
智慧禪師捧著匣子出來了,后面跟著李玉清。
彭榮先生道:“那是當然,你這里既然有好東西,不拿出來享受干什么?
若不是這樣,我會留在這里嗎?也只有好東西才配得上好東西。”
智慧禪師:“哈哈,今日終于說了實話吧,原來是貪念著我這廟里的寶貝才賴著不肯走的呀。”
彭榮先生和智慧禪師兩個前輩在這里打嘴巴仗,李德山父子這兩個晚輩只能靜靜地聽著。
連李玉清都不插嘴,笑呵呵地看著。
李曙想:沒想到先生還有這樣的一面。
彭榮先生:“快把寶貝拿過來看看,我已經等不及了。”
智慧大師把匣子放在桌子上,緩緩打開了蓋子。
雖然之前已經見過一次,李曙還是屏住了呼吸。
而在蓋子揭開的那一刻,
彭榮先生竟然發出了嘶的一聲。
智慧禪師:“你還是不是君子?”
言下之意就是:看你那點出息?
彭榮先生:“我不是君子,我是小人。”
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茶碗,開始仔細地觀賞。
還揭開蓋子,拿茶碗對著光線看。
是玉非玉,晶瑩剔透。
更奇特的是它的顏色,無法用語言來描繪。
“哈哈,妙呀,妙哉,這就是天青色?
這就是你們家窯燒出來的新品?”
李德山:“是。自從官家下令要燒制出天青色的瓷器,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的師傅都在研究琢磨。我們家的窯師也是經過好幾年的實驗,不知道燒壞了多少窯的瓷器,終于在這一窯里得到了這兩盞茶碗。”
“哦,只有這兩個?”
語氣有點失望喲。
“還有兩個長頸小瓶,交給官府去交差了,此刻恐怕已經到官家手里了吧。”
“哈哈…哈哈…這么說連官家都沒有。”
彭榮先生又高興起來。
“哈哈,看來還是我們有口福。
老和尚,今天就用這茶碗喝茶了。”
彭榮先生抓住手里的茶碗不松手了。
“如你所愿,茶是好茶,煮茶的水也是清晨收集的荷葉上的露珠,再加上這世上才出的天青色茶碗,你喝了恐怕要成仙了。”
“不成仙也要成仙。給個官家來當也不換。官家也沒有我等這樣口福。”
哈哈,聽說官家想在宮里吃頓烤羊肉都還要被官員彈劾。
智慧禪師:“瞧瞧,還是帝師,有你這樣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先生,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難怪官家也喜歡這些。”
“當今管家可不是我教出來的哈。”
他們談論起當今的皇上,就好像談論一個普通人一點都不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