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畢,停弦,抬眸。
袁樂再次有心臟漏跳了一拍的感覺。
這白衣仙女眼眸中的凌厲肅殺之氣稍縱即逝,笑意涌出,隨手捋起垂在額前的發絲,說道:“剛才第一遍撫琴時,忘記了“漢下白登道”這一句,這《關山月》詞曲作者雖然不同時代,但詞曲貼切一致,最適合彈唱了。還要謝謝你提詞啊。”
袁樂道:“應該是我要謝謝你,讓我大飽耳福。”
心中卻道:原來是忘詞了,所以才讓我背誦《關山月》,我還以為是考查我的藝術修養水平呢!汗!早說啊,害的人緊張半天。
茶服美女也笑著對袁樂說:“是啊,王老師輕易不演奏,今天來了就彈琴,我也大飽耳福了。”
又轉向王佳瑤,“五號琴房空閑。”
“好。”王佳瑤點頭,起身對袁樂道:“走吧,我們去五號琴房上試聽課。”
袁樂很蒙圈,難道剛剛不是在上試聽課嗎?難道這里不能上課嗎?
帶著疑惑,跟在飄飄欲仙的王佳瑤后面,走進了五號琴房。這才明白琴房與外面大廳的不同之處。
琴房也就七、八平米的樣子,兩張琴桌相對,上面是同樣相對的兩張琴,琴桌兩側各有一張琴凳。琴桌右側有一個樂譜架。房間左側有一矮幾,是放置水杯等物品的地方。
墻壁上貼著幾幅歷代名琴的介紹圖片。
關上門后,寂靜如許……
袁樂都聽得了自己心臟怦怦的跳動聲。
不知為何,他竟然有了奪門而逃的念頭。
“你坐這里。”王佳瑤指了指靠近門的那張琴凳。隨即自己走到里面的張琴凳前,坐下。
袁樂把琴凳往中間位置挪了挪,王佳瑤見了馬上制止,“不要挪琴凳,就在靠近琴頭的位置坐下就可以了。”袁樂克制住自己的完美主義者的強迫癥,聽話地坐好了。
“好,我們開始上課。”王佳瑤說著,隨手在自己面前的那張琴上撫了一下,一串和諧的音節響起。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古琴……
古琴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高級別的樂器,是文人書房必備,自古就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古琴有七根弦,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七弦琴”,最早古琴只有五根弦,是官、商、角、徵、羽這五根弦,分別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后來周文王增加了第六根弦、周武王增加了第七根弦。就成了“七弦琴”。……
此外,古琴還有瑤琴、玉琴、絲桐等別稱。
古琴呢,整個琴的全長約三尺六寸五分,是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時。
古琴最早是按照鳳凰的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所以呢,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不過,也可以說是與人身相應,整個琴就象征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說著,王佳瑤指向“琴頭”部位,“看,這上部稱為琴額,額下端鑲著的這根硬木,稱為“岳山”,是用來承托琴弦的。
岳山右邊靠額的一側鑲的這片硬木條,稱為“承露”。上面有七個“弦眼”,是用來穿系琴弦的。
“弦眼”的下面有七個“琴軫”,是調弦用的。琴頭的這兩側端,是“護軫”。
這里是琴腰,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硬木“龍齦”,也是用來承托琴弦的。龍齦兩側的這個比較明顯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可以起到保護琴尾的作用。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十二徽分別象征一年十二個月,而居中最大這個七徽代表君主,象征四年一次的閏月。徽位,是泛音的標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據。琴徽一般多用貝殼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成的。”
袁樂認真地摸了摸自己面前這張琴的琴徽,好像是貝殼的。
“再看這里”,說著,王佳瑤輕巧地將琴底部翻到上面。
“琴底面有一大一小兩個音空,比較大的這個稱為“龍池”,較小的這個稱為“鳳沼”。
袁樂也學著將琴端起,翻面,覺得還挺沉,不好翻轉。不懂白衣仙女為何翻得這般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