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更漂亮的鄭旦沒什么人知道,稍差半籌的西施卻天下聞名,眾人稱頌。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
“貧道只是隨口一提,吳知縣不必為難?!笨粗鴧沁M一臉嚴重便秘的表情,詹閌還是揮抬手阻止了他接話,萬一這貨為了討好上官而瞎幾把胡說,壞的可是自己的名聲。
實際上也是詹閌的身份作怪,吳知縣在他面前說句話都得腦子里過兩個圈,就怕哪個詞沒用對給自己惹出麻煩。
真要討論鄭旦和西施之間...

羞澀道士
西施之死,在《墨子》中有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就是說西施被沉江而死是因為她的美貌。西施和范蠡蕩舟而去的故事首次應該是出現在《越絕書》里,《越絕書》成書最早也已經是東漢時期了,比《墨子》晚了四百年左右。而在《越絕書》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吳越春秋》中也有類似記載:“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終”,就是說越人把西施裝進牛皮袋子扔到江里淹死。鴟夷——牛馬皮革做的袋子, 另外關于鄭旦之死,貧道大膽假設一下——鄭旦死在了吳國,很可能就是一出苦肉計,和周瑜打黃蓋的區別估計不大。兩個或者更多的間諜,在敵國的后宮里潛伏執行任務,怎么不得彼此之間有個互動。為了取信于敵人,或者出現了暴露的危險,那么,犧牲掉另外的一個,保全更有可能留下來完成任務的那個,根本就是常規手段。懷孩子什么的都是鬼扯,連青樓里的姑娘都知道怎么操作,去做間諜的能不提前準備好嗎?所以,這個故事很可能就是鄭旦為了任務成功,做出主動性犧牲的選擇。一家之言,閑扯而已,不必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