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龍領旨謝恩,客氣地送走了傳旨的太監,讓人把賞賜的東西收好,才回去見齊王妃和寧國公府的人。
這是讓人很意外的事,之前可沒人想到延和帝會來這么一出,這下可是要讓方天龍再次聞名于朝野內外了。
齊王妃和寧國公府的人臉色都不太好看,本來他們就在想辦法讓方天龍平穩地生活,將來繼承了齊王的爵位,好好延續齊王的香火就行了。
方天龍看一這個情況,也知道大家沒心情再為孩子慶生了,就讓葉茉和先帶孩子回去,自己留下來,商量一下接下來的事。
可以預見的是延和帝的這個舉動,在外人看來是很重視方天龍,對方天龍兒子的慶生都下圣旨賞賜了,之前大皇子和二皇子可都沒有這種恩寵,只是在孩子剛出生時按照皇家慣例賞賜了,后來不管幾歲都沒有再特別賞賜的。
當然,對外也可以解釋說是因為孩子出生的時候不在京城里,也沒有認回皇家身份,所以延和帝就借此彌補一下。
只是這個說法信的人估計不多,畢竟從方天龍進京后,又是承認身份,然后沒多久就冊封為齊王世子,現在才隔了一個月,又特別為方天龍的孩子慶生賞賜。
這些連在一起,難免會讓人覺得方天龍恩寵不斷,延和帝一直在表現出對方天龍的喜愛,可是和二皇子一直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二皇子在年節的時候,也是得到了宮中的賞賜和年禮的,不過都是按照慣例來的,沒有特別的表示,就沒讓人記住,也沒引起談論。
對于目前的情況,方天龍表示很可能是左相秦煥的手筆,是秦煥在背后煽動和唆使延和帝的,因為當初查證方天龍的身份,就是秦煥一手辦成的。
這個說法齊王妃和寧國公府的人是相信的,雖然秦煥和原來的齊王不對付,不過方天龍畢竟沒有這些記憶,對以前的事都不清楚,也就對秦煥不會特別反感。
就算有齊王妃向方天龍詳細說明秦煥及秦家,和齊王的過往仇怨,但是聽進去多少,就是方天龍自己的事了,再怎么說,在方天龍身份被發現的事上,是秦煥主動操辦,可以說是對方天龍有恩的。
所以如果秦煥想以此來下注,想辦法扶方天龍為太子,再挾恩自重,繼續讓秦家占據朝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之前方天龍找齊王妃說過的,才需要齊王妃幫忙,暗中處理一些事,來解除秦煥和方天龍的關聯。
事情還沒辦好,現在又出現了新的狀況,可真是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沒有料到這秦煥能讓延和帝做這么多事,可都是以往延和帝不可能會做的。
寧國公府的人是知道最近又有人在上奏折請立太子的,看來這也是秦煥想出來拖延商議立太子的事的,畢竟奏折不能一直壓著,這些上奏折的人也是會想辦法找延和帝施壓的,總得拿出來議一議。
把方天龍的身份拔高了,大臣們的目光都被吸引過來,立太子的事就沒那么上心,再利用聲勢,讓動心的人忍不住提議方天龍作為太子的人選,那可就會開始一場漫長的太子人選之爭了。
想是想明白了,要怎么阻止,卻不是那么容易,畢竟方天龍不能抗旨,也無法阻止延和帝下圣旨,也就無法不讓人議論而造成聲勢了。
又商量了一會兒,寧國公府的人就先告辭走了,要回去再找人商量看有什么辦法,齊王妃和方天龍這邊,就還是盡量低調一些。
等寧國公府的人走了,齊王府的大門就關上了,謝絕任何前來祝賀方立桓生辰的人和禮物,把不少聽到風聲趕來的人都擋在門外。
這個時候會來的,大部分是一些想投機的人,倒是沒什么身份貴重和特別的人,所以只能悻悻而歸,也不敢說什么,有些遺憾沒有早點打聽,多關注齊王府的動靜。
消息在晚些時候傳到了勛貴和皇親那里,大部分人也是對延和帝的舉動有些不理解,對于方天龍會被牽扯到太子之位里的事,卻是更加確信了幾分,否則無法解釋延和帝這些日子以來的舉動。
還有小部分人,倒是轉念一想,如果由方天龍來當太子,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知道方天龍最開始出名的,可是在亂民之事里,帶領百姓組建護民軍,訓練有素,以少勝多打敗了一路瘋狂進攻的亂民的。
后來擔任駐軍的監軍,也是把駐軍整頓得很好,兵部還曾經發文嘉獎過的,還有不少人稱贊過方天龍是一位難得能力很不錯的少年皇親。
再者,就算是秦煥查證了方天龍的身份,可是方天龍繼承的是齊王的血脈,齊王當年和秦家的事,可是無法當作不存在,秦煥想用什么辦法解決的,齊王妃和寧國公府也不會同意的。
到時候方天龍當上太子的話,肯定也是和秦煥不對付,明面上客氣,私下也會和秦煥一黨爭奪權利的,不然朝政都無法插手,只能當個擺設的太子。
還有句老話,一朝天子一朝臣,將來要是方天龍從太子之位登基了,也是一定會把秦煥從左相的位置上趕走,換上有能力忠于自己的人。
還有眾多的官位,更是有多少人想要,封官進爵可是新天子用來收攏人心,重新平衡朝廷勢力的重要手段。
這種想法開始出現了,倒是沒有在秦煥的意料之中,因為在秦煥心里,方天龍是被他拿捏在手里的,怎么敢對付他呢。
不過這件事本來就是為了再推方天龍一把,所以各方人的想法如何,秦煥并不關心,更關心的是之后各方人士的舉動,是否會真正把方天龍也列為立太子的人選。
本來秦煥可以讓手下的人先主動提出的,不過那樣太過明顯,反倒會讓人懷疑秦煥有什么別的目的,也不好在延和帝那邊交差,至少要再等一些時間,真的沒人提議,才能向延和帝稟報了,不得已之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