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誰贊成?誰反對?
如此危及時刻,趙銘卻一點都不慌張,坐在凳子上動都沒動。
只見賈無一伸手牢牢抓住慕容博的手腕,慕容博手腕一痛,同時賈無將自己的內里打入慕容博體內,內力卻陰寒無比,一進入他體內就流轉其全身上下。
慕容博抽手推開,躲到一邊,運功將寒氣逼出,只見從慕容博身上冒出一股白氣,融入空氣中很快消失不見。
在慕容博逼出寒氣這段時間里,一眾武林人士都被驚住了。有的人認出了是已經死去的慕容博,大呼起來。喬峰飛身護在趙銘身前。
賈無并沒有乘勝追擊,他的職責是就是保護趙銘,哪怕是知道趙銘非常厲害,沒有趙銘的命令也不會輕舉妄動。
慕容博逼出寒氣后,抬頭看向被繩索捆住的慕容復,后者不敢看慕容博,太丟臉了,誰能想到剛剛跑出去就被抓了。
慕容博提氣想要將慕容復救下,卻一個踉蹌摔倒在地。他不可置信地看向賈無,接著回頭看向之前被抓住的手腕。果不其然,上面有一個微小的針眼。
“你下毒!”慕容博大吼道。
賈無還是恭敬地站在趙銘身后,也不答話。
趙銘對著慕容博輕輕一笑,接著看向下面站在一起的江湖人士。站起身,拍了拍擋在自己身前的喬峰肩膀。
走到了葉二娘面前,后者跪在地上,滿臉哀求地看著趙銘,趙銘蹲下身對他說道,“你知道嗎?你兒子就在場中,不過,你敢認他嗎?”
葉二娘一聽,眼淚嘩嘩的就流了下來。但趙銘仍舊微笑著看著她,“你很悲傷,可你想過嗎?被你害死的那些幼童,他們的父母會有多么悲痛嗎?朕此生,最恨的就是人販子!你,該死!”
說完,趙銘起身從身邊一人腰上取下劍,那人在江湖之上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被趙銘搶奪掉劍卻連反應都反應不過來。
趙銘拔出劍,一劍砍下,眼看著葉二娘就要命喪黃泉,這時玄慈大師突然出手,將葉二娘從趙銘刀下救走。
趙銘見狀,將劍還給之前那人,對著玄慈輕輕說道,“看來方丈修行不到家啊,放不下七情六欲,怎能見真理?”
“阿彌陀佛。”玄慈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在趙銘面前盤坐下。
“這些事皆因老衲所起,還請陛下不要傷及無辜。”
趙銘嗤笑一聲,“呵,傷及無辜?有一說一,在場的人恐怕都不能說是無辜吧,誰沒親生殺掉幾個仇家?”
接著指向葉二娘,“就憑她造下的殺戮,她就不能活!”
玄慈只是念著佛經,但卻還是擋在葉二娘身前,不愿離開。虛竹跑到玄慈身邊站著,驚慌失措地看著四周,他到現在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
但葉二娘卻看到了虛竹,這一看就愣神了,或許是因為冥冥之中的血親感應,葉二娘一眼就認定了虛竹就是自己的兒子。
或許她并沒有認出了,趙銘說在場的其中一個人就是她兒子,而除了虛竹,雖然還有兩三人符合年紀,但她只是需要一個安慰,這樣就能解脫。
正如趙銘所說,哪怕虛竹就是她兒子,她也決不能說出來,她已經罪行累累,不能拖累她的兒子了。
這樣想著,葉二娘體內內力逆轉,沖毀筋脈自殺。
玄慈聽到身后傳來一聲悶哼,接著周圍也傳來驚呼,感覺到不對,連忙回身看向葉二娘,就見葉二娘七竅流血,氣絕而亡。
玄慈再也忍不了了,緊緊抱住葉二娘的尸體。
趙銘看到如此現象,嘆了口氣。對著玄慈說道,“你說你為什么這么傻呢?只是一個不知真假的消息,便敢帶領二十一名高手前去襲殺遼人,若非你遇到的是蕭遠山,你知道你們會造成什么后果嗎?”
聽到提及自己,蕭遠山雙目微閉,但他卻覺得趙銘深不可測,不敢輕易出手。
玄慈沒有理趙銘,趙銘見狀站起身,大喝道,“會造成宋遼兩國開戰!”
玄慈有些動容,抬起頭看向趙銘,良久,深吸一口氣,將葉二娘置于其腿上,雙手合十口念一聲佛號。
趙銘見狀只是搖頭,走向蕭遠山,而身后,玄慈也是七竅流血,自絕經脈而死。留下無助的虛竹站在原地手足無措,和那些吃驚的江湖人士。
趙銘來到蕭遠山身前,看著眼前這個壯漢。眼前這人是契丹后族中人,自幼隨漢人少林師父習武,武功極高,這點可以從那二十一名中原江湖人士身上可以看出。同時蕭遠山是遼國蕭皇后屬珊大帳的親軍總教頭,深得很得蕭太后的賞識,受遼國太后信任,任屬珊軍總教頭。
曾經的他致力于宋遼睦鄰修好,多次勸阻遼道宗禁動刀兵。現如今,從蕭遠山身上已經再也看不到曾經的豪邁了。
蕭遠山對著趙銘一禮,“大遼蕭遠山拜見宋皇。”
趙銘只是一揮手,對著蕭遠山說道,“不必了,今日已經將所有事都解決了,還請蕭教頭自今日之后于少林寺修佛吧。”
這事的確是宋人做的不對,而蕭遠山從始至終都只是為了報仇而已,殺得也都是仇人,除了玄苦和喬三槐夫婦,但這也是為了絕掉喬峰的后路,讓其不再為中原武林所容。
但現在,因為趙銘的出現,蕭遠山雖說還是對喬三槐夫婦動手卻未成功,所以趙銘愿意給他一個機會,將其囚于少林寺中,掃地僧也會明白趙銘的心思的。
蕭遠山已經感覺到了,自己不敵趙銘,加上喬峰一直在旁邊護著趙銘,所以只能閉上眼點點頭。在他想來,趙銘總不可能一直派人盯著他哪怕有人盯著他,他也能跑掉。
見蕭遠山同意,趙銘這才看向慕容博,說道,“慕容氏謀反,論罪后,斬!”
接著又趁此機會,對著其他江湖人士說道,“我自認為武功高強,再說了,這天下都是我的,所以我決定,當這個武林盟主。我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