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開始困惑了,老說的那些寵辱不驚、寵辱皆驚,其實都做不到。
那么,人又是否真的應該寵辱不驚或者皆驚,那么,這種不驚和皆驚,又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
寵辱不驚是淡然處之,沒有反應。
寵辱皆驚是感到驚懼,保持警惕。
其實表達的都是對寵辱二者平等的看待。
怎么沒有寵辱皆喜?可見寵辱都不是什么好東西,快快走遠點。于是我變成寵辱皆懼。其實這就是寵辱皆驚。
其實原句是寵辱若驚,不過我喜歡說寵辱皆驚。于是我又搜索寵辱若驚,發現似乎是貶義。
好吧好吧,或許還是該不驚。
可我那種皆驚是厭惡的驚,所以我覺得也可以。
可是現實角度來看,情感角度來看,誰又能做到無所謂喜惡,希望被喜歡,會感動,會更有力量,而被討厭的話,會不舒服,會郁郁。
不在乎的話,豈不是太無情了嗎?可那種只在乎大愛與天下的感情,其實不就是對小我的無情。而小我,才是真實的我們。
不要把悲歡寄托在別人的喜惡上,確實是這樣,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融入就必然影響,這影響有好有壞,那么,是該更無情,還是更有情。
太無情又仿佛通往虛無了。
太有情那就被情緒左右,焦慮不安,失去自我。
那么,好像折中就是最好的選擇。
不抗拒善意的寵,要抵擋惡意的辱,我想這就是答案。
那么惡意的寵呢?要驚,不過我還是覺得這種惡不純粹,夾雜點善吧。
那么善意的辱呢?有這種嗎?人類果然復雜,不過我想這種善也不純粹,夾雜著惡。
重新回到起點,我發現,或許從根本上來說,寵辱和喜惡本來就不應該對等。
“就算不對等也有相似之處!”我這么想了。
小小的我還是沒有辦法對喜惡視而不見,這是來自情感本能的反應。而其他那些不含情感的喜惡,就讓它隨風去吧,我也可以真正做到寵辱不驚、皆驚。
不讓無情傷害到我有情,也不讓有情阻擋在心外,這就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