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縱橫家蘇秦(史記版完結)—史遷為蘇秦正名
蘇秦死在齊國。
這有點奇怪,蘇秦一直倡導六國合縱,而他倡導合縱的主盟者是趙國,蘇秦作為名義上的六國相,理應常駐在趙國,趙國是主盟國,蘇秦又是首倡縱約者。
根據史記的記載,以及東周列國志的記述——當然,東周列國志基本上是按照史記的原委來展開鋪敘的——要聯系到蘇秦的老同學,就是張儀。
張儀也是一個研究縱橫學的高等生。
據史記等記載,張儀的成功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蘇秦,是蘇秦設計激怒張儀,并巧妙安排幫助張儀在秦國獲得秦王的看重。
張儀后來明了真相后非常感激老同學蘇秦,不愿意蘇秦的合縱失敗,多方設計維護他。
張儀在史料中最重要的成功就是輔助秦王使用連橫政策,尤其是遠交近攻,最終瓦解了六國的聯盟,張儀這里暫時不說。
但是蘇秦的死確實是因為合縱的失敗,但是相關記載有很大的矛盾,互相齟齬者太多。
據出土的歷史文獻《縱橫家書》,實際主導合縱抗秦的并非蘇秦,而是公孫衍,而張儀生活的歷史時期遠遠早于蘇秦。
至于孰是孰非,多種觀點,不能獨立的認為某一種說法是完全準確的,或者否認哪一種。
譬如蘇秦在史記中的事跡最重要的是合縱六國,而到了《縱橫家書》中的蘇秦,合縱六國卻是公孫衍主導,而蘇秦的身份是齊國的間諜。
當然,在《史記》中也提到了蘇秦為間的事,但是感覺為間似乎是蘇秦為了找到刺殺自己的兇手安排的傳說,是一個誘引兇手的計策。
不過司馬遷的行文也多少提到蘇秦間齊“蘇秦既死,其事大泄。”
關于這一點,在《蘇秦列傳》的太史公曰中這樣表達:
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這個怎么理解呢?第一句表示蘇秦間齊,其謀泄露,天下人都譏笑蘇秦,覺得學習縱橫之術是很丟人的,反反復復,不是君子所為。
問題來了,究竟是蘇秦的真實身份就是燕國安插在齊國的間諜呢,還是只是捉拿兇手的一個計策呢,這里沒辦法了解清楚。
尤其是司馬遷的第二句“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表明了司馬遷的態度,他基本上認為“蘇秦間齊”是一種傳說,當時縱橫學者有很多,其中最杰出者當屬蘇秦,有類似縱橫者的異事往往都按到蘇秦的頭上去,所以司馬遷最后說“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表示自己要為蘇秦正名,肯定蘇秦的成功,不希望蘇秦被一些歷史上的傳說“獨蒙惡聲”。
現在回頭看蘇秦被刺身亡的過程。
張儀相秦后,基本是在維護蘇秦的合縱。
比如說阻止秦王伐趙,當時趙是六國縱約長,而且在后來的與魏國交往中,先是秦出兵攻打魏國,后張儀去魏表明秦愿交好愿意把占領的地盤還給魏國(只是表態,后來并未落實)。
但是暗地又讓秦國攻擊魏國,這樣反復激怒魏國,于是以楚國為倡導組織了一次合縱攻秦,但這次攻秦失敗,原因一方面齊國那里并不熱情,當時孟嘗君反對齊國出兵,折中的辦法是緩出兵,不積極,任由趙魏韓燕楚去對正面對抗。
結果五國逡巡不前,各懷心思,不能同心,中了秦國的計策,伐秦失敗。
這次伐秦前,秦國那里做了些試探,與魏燕外交接觸,對魏表示歸還侵占的土地,魏國很高興,對燕采取和親,兩國都做了積極的回應。
秦這個辦法很明顯,是玩的連橫,來試探六國合縱究竟如何。
三國的外交來往,趙國不高興了,因為燕在趙東,魏在趙南,都是毗鄰之國,秦來這一手,趙國受不了,本來大家合縱,現在燕魏這兩國跟秦建立外交關系,如果秦來伐趙,這兩國能不能協助這下很難說了。
于是趙王那里責備蘇秦,蘇秦也覺得有問題,于是去燕國溝通,這個時期,發生了蘇秦私通燕王母的事件,蘇秦因為此事避燕去齊。
在齊國期間,很長一段時期內獲得當時齊閔王的重視。
后來上面提到的合縱伐秦失敗,齊國因為不積極反而沒有消耗實力,齊閔王認為孟嘗君的辦法不錯,開始重視孟嘗君,蘇秦漸漸失去齊閔王的信任。
蘇秦失勢以后,齊國國內有一些傳言,對蘇秦不利的“間諜”事件,于是蘇秦被暗殺。
據說蘇秦侵害了齊國本土貴族利益。蘇秦被刺沒有立即死亡,他向齊閔王提議自己死后,宣稱“蘇秦為燕國間齊”懸賞,得兇手。
這個說法來自蘇秦本人,看上去是一項計謀,以捉得真兇。
但是問題來了,史記中并沒有關于蘇秦間齊的特別說法,前面盛文敘述六國合縱,后面簡言間齊之說,估計司馬遷查看過一些其他的關于戰國的各種記錄,有很多蘇秦間齊的事跡,但他并不認同。
因此文末提及間齊一事,并在太史公曰隱約指出間齊的事也許有,未必蘇秦。
總的說司馬公對蘇秦持贊揚的態度,以普通百姓的出身,佩六國相印,富貴天下聞,世所罕有,因此做蘇秦列傳,錄其事跡,不令蘇秦獨蒙惡聲,有正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