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縱橫家蘇秦—蘇秦入燕(司馬遷版本)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蘇秦辭別鬼谷子先生,回到家,迎接他的是家人的不滿,蘇秦雖非貴族出身,家里還算寬裕,一方面家人務農業,一方面做些販賤貴賣的商賈生意,蘇秦前面出去求學,家人盡管不是很同意,考慮到家境能維持有余,也不阻攔,指望他出去見見世面,讀書長見識,也算是給大家添一點光彩。蘇秦求學歸來,本以為他會安心置業,誰知他一門心思要周游列國,憑自己那一點聰明想求富貴,家里上下都表示反對。
“蘇秦欲出游列國,乃請于父母,變賣家財,為資身之費。母、嫂及妻俱力阻之,曰:“季子不治耕獲,力工商,求什一之利,乃思以口舌博富貴,棄見成之業,圖未獲之利,他日生計無聊,豈可悔乎?”
以前你出去求學我們不說,既往不說,現在你終于回來,一家人團聚本是好事,按說應該沉下心來幫助家人做事,務農經商都可以,現在卻想著憑口舌去得前程,放著現成的事業不去努力,有非分之想,將來生活沒有著落,后悔也晚了。總之就是不支持他這么做。
蘇秦兩個兄弟心里也不同意,但是見蘇秦有志氣,也不太好極力阻攔,就勸他不必遠行,咱們是周人,既然你自己覺得學業有成,習游說之術,何不去周王那里去試試,或者能被錄用,離家也近,互相有個照顧。這樣一說,蘇秦覺得也有道理。
于是拜見周王。周王左右“左右皆素知蘇秦出于農賈之家,疑其言空疏無用,不肯保舉。”周王身邊的謀臣打聽到蘇秦一般人家出身,普通百姓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資格給他推薦呢?蘇秦那里也沒有多少錢財去溝通,如此過了一年,看不到希望,很是郁悶,干脆放棄了,回家賣些家產,置辦出門行裝車馬,鐵了心走出去。正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說秦失敗
周王那里不能進用,蘇秦尋思,天下國家秦最強,而且秦國有尊賢尚功的傳統,尤其是衛鞅就是以外國人的身份先達諸侯,于是蘇秦一路向秦。沿途搜集整理各國風俗人情,規劃地理山川地圖,耳朵里留意百姓議論,查看各色行人來往,這一路上,白天趕路,晚上或宿驛館,或宿野外,心里盤算如何向秦王陳述。秦強于六國,有霸天下一統的氣象,各國毗鄰犬牙交錯,倘若諫言秦王以連橫之術,遠交近攻,蠶食天下可待。有了主意,蘇秦更是興奮,恨不得一步趕到秦國向秦王遞交自己的論文,前途一片光明。
這時的秦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政治動蕩,秦孝公死,商鞅的仇家秦惠文王繼位,就是當初商鞅改革拿來立威的秦太子。秦太子杜門不出多年,意欲報仇,一繼位就下令緝拿商鞅,最終車裂解恨。雖然報了私仇,但是秦惠文王明白,現在秦國富強完全是商鞅力行改革的結果,人雖然殺了,但是商鞅的政策還得用。這樣國內的政治氛圍就很怪異,前朝舊臣,新王勢力,商鞅一派,現在都靜觀其變,大局不穩。這種情況下,蘇秦來了。
蘇秦見秦王,把自己早就琢磨好的連橫統一天下的方略原則跟秦王細說,蘇秦的意思秦國勢力雖然大,國富民豐,兵多將廣,戰意盎然,但是指望威懾諸侯和平統一難于上青天,必須要發動戰爭,不戰爭不足以徹底剪除六國,要想實現這個宏大設想,先得消除后顧之憂。秦國后憂在哪里呢?就在巴蜀漢中的蠻族部落,收巴蜀既穩定了后方,又擴大了疆域,巴蜀富饒以資國用,然后兵進中原,先韓魏后趙燕,繼而南楚最后收齊,這是大略的規劃。蘇秦研究的很透徹,辭令井然,自以為能說服秦王。但是很意外,秦王比較冷淡。
從秦的歷史看,始皇一統天下,之前的幾位國君,自孝公始,個個都是明主,都繼承了大秦的雄霸之志,沒有不把振興國家,把收六國作為終極目標的。那么,蘇秦所陳述的恰恰是以后秦王一統天下的大致路線,為什么秦惠文王不那么熱衷呢?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商鞅事件,讓秦惠文王對于外國人士心懷警惕,加之國內局勢還不能完全掌控,不是爭天下的時機。盡管蘇秦說的非常合理,秦王婉言拒絕了。
孤聞‘毛羽不成,不能高飛',先生所言,孤有志未逮,更俟數年,兵力稍足,然后議之。”秦王的話很客氣,先生教導的很有道理,無奈寡人剛剛即位,就算有那種宏偉的志向,也要數年之后。實在不好意思。秦王的冷淡讓蘇秦非常失望,滿懷熱忱最后被澆了一頭冷水。
蘇秦留秦復歲余,黃金百鎰,俱已用盡,黑貂之裘亦敝壞,計無所出,乃貨其車馬仆從以為路資,擔囊徒步而歸。父母見其狼狽,辱罵之;妻方織布,見秦來,不肯下機相見;秦餓甚,向嫂求一飯,嫂辭以無柴,不肯為炊。
秦不覺墮淚,嘆曰:“一身貧賤,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母不以我為子,皆我之罪也!”于是簡書篋中,得太公《陰符》一篇,忽悟曰:“鬼谷先生曾言:‘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此書,自有進益。'”乃閉戶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自刺其股,血流遍足。
既于《陰符》有悟,然后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如此一年,天下大勢,如在掌中。乃自慰曰:“秦有學如此,以說人主,豈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位者乎?”
經歷一番精神上的苦行,二次出游,蘇秦放棄了繼續游說秦王的打算,既然秦王冷淡不理,天下大勢秦最強大,各國諸侯無不畏懼,如果六國結盟擯秦,可保自安,不如去秦往趙。
趙是蘇秦事業的重要拼圖
天下七國,惟秦最強,他日必將圖霸天下。秦若蠶食中原,毗鄰的趙國將首當其沖,韓魏不足懼,秦最忌諱趙國,趙自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勢力壯大,成為阻礙秦進中原的最堅硬的攔路石。秦若攻趙,必聯合韓魏,趙東有齊燕,很容易陷入四戰之地,就算趙有野心,兵力強大,也抵不住四面作戰。所以,如果趙國倡導聯盟,合縱擯秦,趙的利益最大。其他韓魏更愿意響應,畢竟與秦接壤,天天提心吊膽的防御秦來伐,如果六國聯盟,形成互助的形勢,自然可保國家無憂,秦也無可奈何。齊國志在北燕,又忌憚西有強趙,北燕弱小而不被齊兼并,就是因為齊顧慮西面的趙國,若齊伐燕,趙必然襲其后,北燕存活在于趙國,燕一定會同意,韓魏燕贊成聯盟的話,齊國不可能拒絕,更不愿意四面樹敵,最后楚國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與六國盟。
蘇秦這一番分析,心下明亮,去秦往趙國,誰料趙國相奉陽君嫉妒蘇秦本事,不愿意蘇秦得勢,拒絕引薦趙王。無奈蘇秦選擇前往燕國。
燕國之旅
蘇秦入燕,版本有二,一是司馬遷《史記》版,一是地下出土的古書《戰國縱橫家》版本。這兩個版本在蘇秦故事上有截然的不同。司馬遷的記述側重在蘇秦合縱抗秦,大體活動時期在燕國的文公時期,燕王噲之前,而《縱橫家》版本刻劃了蘇秦的一幕無間道大戲,為燕間齊,削弱齊國,誘使齊國與諸侯為仇,引發了樂毅破齊幾至于亡國。孰是孰非,各有論說,蘇秦的形象也迥然各異。